□ 梁小玲
(中共宾阳县委党校,广西 南宁 530400)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着力抓好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也是党校教师的主业主课。在这个任务中,党校教师具有双重身份,一是理论研究的工作者,二是理论武装头脑的承当者。教育者必先接受教育,才能教育别人。武装头脑,必先武装自己,才能武装别人。对于学习和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校教师应该有高度的自觉性,如果理论上不彻底,理论武装头脑就难以服人。理论上清醒了,政治上才能坚定,党校教师在教育培训、宣传和宣讲过程中,才能帮助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更加全面、深入、准确地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举什么样的旗帜,直接关系到党的性质、道路和方向。“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要研究它,就要追溯它从哪个母体中来,它继承了什么,它孕育的过程,它诞生的标志,它诞生后经历的各个成长和发展阶段,就是说,要研究它发生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1]158。只有对党的指导思想发展历史进程进行深入研究,我们才能深入掌握党的理论创新的探索过程,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党的指导思想上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历史统一。
从党的指导思想发展历史进程看,党的指导思想经历了一个反复实践的探索过程。中国共产党人在积累失败教训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突破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点,在实践的探索中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用这些科学创新的理论指导我们党团结人民突破各种阻力,完成社会变革,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在这个风云变幻、动荡不安的年代,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同当时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党内的各种错误倾向反复作斗争,从本土实际出发,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也创造性地解决了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问题,1945年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在解决中华民族站起来的历史任务后并没有止步,而是继续进行建设社会主义新理论的探索。在探索过程中,“我们党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取得许多成就,也走了很大弯路”[1]180,但是我们党从1956年到1960年代初经济调整的探索过程中,积累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思想和实践经验,为后来实现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做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充分准备。历史是不能割断的,不了解毛泽东思想就不能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深刻的认识,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从毛泽东思想中获得启示,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一定意义上说,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许多丰硕成果,正是得益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的奠基工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都能从毛泽东思想那里找到源头和火花。
对1949-1978年近三十年的历史进行科学总结,“这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根据”[2]7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这二十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现实根据”[2]79。邓小平理论从经济、政治、文化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课题,开创性地解决了人民群众在脑袋上活起来和口袋上富起来的难题。在党的十五大上,邓小平理论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这一创新理论再一次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到了一个新的台阶。
历史总是在向前发展,理论也在继续创新。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曲折的考验面前,坚持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框架,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党的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了21世纪。
进入新世纪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开始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在党的十八大上,科学发展观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18。
可以说,在理论和实践上继续坚持、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代又一代的崇高历史使命”[1]180。
新时代需要新理论的指导,新理论之所以能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就在于它有自我革命和引领革命的科学精神。党的十九大最重大的理论创新,就是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是简单的逻辑推演出来的成果,而“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科学社会主义迈向新阶段、当今世界经历新变局、我们党面临新考验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3]1-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8个明确”和“14个坚持”的基本方略上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之问,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飞跃。这个新的理论成果,突破了历史条件的限制,在解决历史任务的过程中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显示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新力,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历史发展进程印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党领导人民持续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3]28,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重要成果。只有对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历史发展进程进行追踪,我们才能弄明白党的指导思想在历史演进过程中,经历了“迷茫-挫折-碰壁-觉醒-实践-突破”这样一个循回往复的历程,才能清醒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坚定“四个自信”,一以贯之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解决中国面临的时代问题进程中,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非凡历程。在这个历程中,只有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作出科学的研判,从主要矛盾中发现根本问题,才能提出根本任务,精准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进动力。
唯物史观认为,主要矛盾在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将会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实践要求的客观反映。但是“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4]311,因为“用不同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严格地遵守的一个原则”[4]31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正确研判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人民大众和封建制度之间的矛盾,并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民主革命、民族革命的方法解决了这个主要矛盾。在1956年党的八大上,我们党提出了符合当时我国实际的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表述,第一次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判断,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5]。尽管由于当时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没能坚持这一正确论断,但是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我们党又实事求是地肯定和回归了党在八大上的正确判断并作了进一步提炼,指出“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6]。这一科学判断是根据当时社会生产力落后的客观实践和人民的客观需求提出的。这个正确判断,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取得巨大成就的关键因素。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长期困扰我们国家工农业生产落后的问题,已经得到了根本改观,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尤其是物质需要得到了相当的满足,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但是,事物总是处在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当中,社会主要矛盾也不例外,也在随着生产力发展的变化而变化。物质生产各个领域的生产规模、数量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但科技含量不高、质量效益不好、污染环境等问题又凸显出来。人民生存方面的问题解决了,但更高质量生活的问题又产生了,一方面,现阶段物质需要,已经不是为了填饱肚子,而是要吃得好、吃得放心、营养均衡、有利于健康的问题;另一方面,现阶段的需求已经超越了物质文化的范围和领域,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人民群众需求主导地位的转变,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质的飞跃,这种质的飞跃也给我们国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社会需求和社会生产的情况、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基于这些深刻变化,党的十九大在新时代大背景下,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7]9的科学论断。这个重大论断,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现实支撑。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适应了实践的要求,也体现了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重点发生了变化。从实践论来看,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和胜利的一条最根本经验,就是把时代的发展和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地创造出适应新时代需要的科学新理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上回答了新时代课题,而时代课题则是由所处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决定和衍生出来的,矛盾的转化对社会主体实践提出了新要求。对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经济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7]9-10如何化解新时代主要矛盾,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给出的总方案是“8个明确”和“14个坚持”的基本方略,总钥匙是树立新发展理念,把发展作为解决各种内在矛盾、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8个明确”和“14个坚持”的基本方略中,将全方位、分阶段、分步骤地为解决主要矛盾开药方,从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发展方式、方向、动力、发展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方面做出了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主攻方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为关键举措,通过实施七大战略,实现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我国实际,从全局的高度筹谋如何全面发展,在如何破除一切制约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进一步释放社会活力和创造力的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规划了解决各种矛盾的路径,为破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提供了全新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忽视重要讲话、重要文献去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会陷入浅尝辄止、断章取义、一知半解的境地,对于理论武装头脑是无益的,这也恰恰是基层党校教师的一个通病。深入追踪研究重要讲话、重要文献,对于真正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和精髓,了解党和国家重要决策的历史渊源、背景、内容以及领袖人物的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党校教师要从总体上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必须对其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多维度地研究,认真学习重要讲话、原著、中央文件、最新出版的文献以及相关学习资料、中央权威媒体出版的有关读物和视频资料。重视对资料的占有和研究、对习近平著作与其他著作、各种资料的贯通研究,可以说是党校教师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功。
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要占有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特别是从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谈话、文章、原著、文件等,这些资料为我们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提供了理论依据。在这些第一手资料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做出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论述。如: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2015年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进行座谈时的重要讲话;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7年7月26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等等。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讲话,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主线展开,对如何贯彻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许多具有指导性意义的新论述和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不同场合的讲话中还蕴含有很多精彩的“习式金句”,这些“习式金句”汲取了群众智慧,在国内外广泛流传,具有冲击力强、易读易诵、易传播、亲民等特点。如在强调作风是否确实好转时提到“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8]111,“踏石留印,抓铁有痕”这句话既有视觉上的冲击力,又有听觉上的冲击力,体现了党对党员干部的严格要求和厚爱:工作作风扎实了,不管干什么工作都能留下自己的业绩;在强调从严治党时提出“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8]116,用“老虎”比喻职务高的贪官,用“苍蝇”比喻职务低的贪官,形象生动,接地气,容易被记住,群众也容易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心和勇气;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中,习近平总书记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8]225诠释了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用“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8]227诠释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这些生动的比喻符合语言传播的规律,很快在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中传播开来,极大地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行为,也激发了人民群众参与环境保护的主动性;再如“多做些雪中送炭、急人之困的工作,少做些锦上添花、花上垒花的虚功”[8]209,“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8]7,“民生工作不要狗熊掰棒子,眼大肚子小,要一诺千金,说到就要做到”[8]206,“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8]189等等,这些喜闻乐见的“习式金句”既来源于习近平总书记的基层工作经历,又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来源于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新实践,亲切亲民,和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它的背后凝聚着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的精髓。因此,只有把握这些“习式金句”阐述的时代背景和特殊语境,才能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理解。还有一些重要文献,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第二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等等。这些重要讲话、原著和重要文献,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容与深刻内涵,是我们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展现了全党从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念,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从而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共识过程。
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还要结合对习近平总书记的其他著作、中央权威媒体出版的相关读物以及中央电视台正式播放的视频资料等贯通学习。习近平在地方从政时期出版的著作,如《知之深,爱之切》《摆脱贫困》《之江新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等,为我们提供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早年的认识来源和实践根基。《邓小平传》《习仲勋传》《耿飚传》等著作则为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客观条件。《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讲故事》《习近平用典》《平天下》等,以及新华社、《人民日报》有关习近平总书记的专题报道,无疑有助于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进一步研究。通过习近平从农村大队党支书到党的总书记,从地方到中央不同岗位历练的个人丰富经历和实践活动,去研究他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考察他的理论渊源和思想建树,对内政外交、治党治国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中央电视台正式播放的视频资料,如大型纪录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大国外交》《强军之路》《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以及小视频《人民公仆》《摆脱贫困》《人民领袖》等等,则为我们直观形象地感知与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学习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理论、现实与历史意义,我们不能把它当做一件随时而过的事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还在不断发展,我们党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也还在不断深入,党校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地认真学习和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与创新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