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表述

2019-12-14 12:52何成学
桂海论丛 2019年1期
关键词:矛盾时代发展

□ 何成学

(中共广西区委党校、广西行政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1)

在新中国成立近70年里,依据时代特征和任务要求,适时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科学判断,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和国家治国理政中的一条宝贵经验。经过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的4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8,“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1]14。从党史国史的纵坐标看,这一新表述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力探索的继承性;从党史国史的横坐标看,这一新表述是对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表述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深化认识:新认识、新突破、新要求,既开启了我们党在新时代的新征程,又为党和国家的新时代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

一、继承发展:适时对新中国不同时期社会主要矛盾作出科学判断,是我们党接力探索的优良传统

马克思主义强调,事物是运动的,矛盾是发展的。由此可说,社会主要矛盾也是不断发展的。历史地说,从1840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的旧中国,人民大众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是当时中国的主要社会矛盾。从党史国史的纵坐标看,新中国成立近70年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六次变化(马芹、刘祎辰、李卫平等学者认为是五次变化[2][3][4],汪建新、王子蕲等学者则认为是四次变化[5][6],笔者在此提出六次变化新说):

一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3年土地改革完成前,当时我们党和国家需要领导人民稳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果,为此,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我们党主要通过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等举措解决。

二是从1953年到1956年党的八大前,当时随着土地改革的完成,我们党和国家需要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为此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转化,即由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转化为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和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我们党主要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进行解决。

三是1956年我们党在党的会议上第一次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新判断。当时随着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伟大胜利,新中国基本上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基本上解决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基本上结束了我国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历史,这三个“基本上”表明我国国内的社会阶级关系和社会主义矛盾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为此,毛泽东和我们党在1956年9月党的八大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7]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现成答案的情况下,毛泽东和我们党做出这一科学论断更为难能可贵①。可惜由于历史的原因,毛泽东对这一问题的判断在后来发生了改变,逐步把注意力转向了阶级斗争②,使得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严重脱轨。

四是1962年我们党对社会主要矛盾错误判断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由于当时的历史原因,我们党的主要领导人毛泽东在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指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于‘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整个历史时期’(这个时期需要几十年,甚至更多的时间)”[8]710。为此,毛泽东强调,在这一过度的整个历史时期里,“阶级斗争是不可能避免的”,“从现在起,必须年年讲,月月讲”[8]711。很显然,毛泽东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把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看成是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主要矛盾。但这一提法却是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所作出的错误判断,从而改变了我们党在八大上原本所作出的正确结论,是对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认识的历史局限,给当时脆弱的国民经济带来了极大的损失。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毛泽东和我们党对这次社会主要矛盾判断是误判,所以在学界和理论界几乎被遗忘了,但作为一个历史事实却是客观存在的。

五是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回归党的八大的正确判断。客观地讲,这一正确判断的回归经历了三个时间拐点:一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邓小平和我们党基于时代特征的转换(由“革命与战争”转换为“和平与发展”),逐步恢复和发展了毛泽东和我们党在党的八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论断。二是1979年中央召开的理论务虚会,邓小平在会上强调指出,我国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应当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三是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公报文本的正式表述。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公报明确指出:“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大发展社会生产力”[9]。由此可见,我们党在十一届六中全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所作出的正确判断,是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辩证发展过程。这个过程表明了邓小平和我们党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成果,使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初期对我国主要矛盾与根本任务有科学化的正确认识,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由于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的这个正确判断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所以我们党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和1987年党的十三大上都确认了这个正确判断。此后,从党的十四大到党的十八大都基本沿用了这一提法。需要指出的是,江泽民和我们党在1997年党的十五大上,为了消除人们对“市场经济”“试验区”等新观念的疑虑和克服经济过热现象,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略有细化,即还强调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六是习近平和我们党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新表述。我国经过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40年,尤其是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党和人民的事业发生了历史性的根本变化,表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其中有三个组合数据的标志性衡量指标:一是我国的人均GDP。2017年我国的人均GDP,从1978年的156美元增加到9480美元;在世界占位,从1978年世界排名倒数第二③跻身到中等偏上[10]。二是我国的GDP总量。2017年我国的GDP总量从1978年的0.36万亿元增加到82.71万亿元(折合11万亿美元);在世界经济总量占比从1.8%上升到了15%④[11],是世界占比第三位、第四位的日本(4.38万亿美元)和德国(3.36万亿美元)的总和的1.5倍,从2010年起中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三是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2017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加到41045亿美元[12];从世界第二十七位上升到第一位。这三个组合数据的标志性指标充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正式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1]8。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这一科学判断和表述,无疑是习近平和我们党在继党的八大和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之后,在党的会议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所作出的正确的一种新表述,是对毛泽东、邓小平等党的领导人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判断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深化认识,从而极大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理论。

总之,新中国成立近70年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演变的六个发展历史阶段及其我们党的辨证认识(期间经历了党的八届十中全会的错误认识,但正确认识则是主体主流),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力探索,具有历史衔接性;对不同时期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主要矛盾的辨证认识,是一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即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方法论和立场都是高度一致的:一是都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加以灵活运用;二是都坚持站在人民本位立场上,重视经济层面的发展和人民的需要。由此可说,对新中国不同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辩证认识及其适时作出科学判断,无疑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

二、创新发展:对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是我们党在十八大以来接力探索的新认识

从理论发展史的规律来看,任何一种理论的出现和创新,都是对前人理论的总结、完善、修正和深化。从党史国史的横坐标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新表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判断。这种新表述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新认识。从作出新表述的现实背景看,经过新中国近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取得了历史性的巨大成就,从国内看,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2020年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国际看,我国从2010年起已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中,除了如前所述,2016年我国GDP总量是位居世界第二、三位的日本和德国GDP总量之和的1.5倍外,2017年我国GDP更是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俄罗斯的总和[13]),粮食、棉花、肉类、生铁、煤炭、黄金等12项产量居世界第一,整体生产力处于世界前列。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这不仅反映了我国生产力水平仍然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而且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正是基于这个主要制约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所作出的新表述,是实践探索新认识所产生的新判断,反映了当代中国新的时代特点,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第二个层面是新突破。从新表述的内涵看,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中提出的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的思想观点,这是我们党自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以来在党的报告中首次对社会主要矛盾作出的新表述,在内涵上有系列新突破,即从过去表述中的“物质文化需要”向“美好生活需要”的转化,从“落后”向“不平衡不充分”转变,从“社会生产”向“发展”转换。正是这些关键词的“转化”“转变”“转换”,反映出新表述的时代特色和全球眼光。这是因为:一是过去所说的“物质文化需要”已经不能全面概括新时代人民群众在全方位多层次上的需要了,而“美好生活”的表述则既更加全面地表达出这种需要,又能充分地反映出新时代人民需要的全面性;二是过去所说的“落后”一词,已经不能准确表达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实际状况了,而“不平衡不充分”的表述则是在基于当前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同时,表达出了我国社会生产力仍然存在较大提升空间的现实,以及发展格局和生产状况中还存在结构性矛盾,因而对我国生产力现状的描述更为准确到位;三是过去所说的“社会生产”一词,主要表达了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生产力水平比较低需要大力发展经济之意,现在所说的“发展”一词,则是基于当前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过去有显著提升,表达了需要从过去注重经济发展转向注重全面的发展,展示出更为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

第三个层面是新要求。要解决主要矛盾,就必须找准根本任务以及匹配系列政策措施。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从根本任务看,就是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从具体政策措施看,比如全党同志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等等。从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阶段步骤看,提出了新“三步走”分两个阶段的政治制度安排⑤,逐步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奋斗目标:第一步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现阶段主要任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第二步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期任务),人民生活更为宽裕;第三步是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远期任务),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

三、启示意义:解决新矛盾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在新时代的奋斗目标

历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形成发展与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学习党史国史就会从中受到教益,得到启迪,获得力量。“对抗和矛盾完全不是一回事。在社会主义下,对抗将会消灭,矛盾仍将存在”[12]。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容和方式决定着根本任务的内容和方式,不对社会主要矛盾做出科学定位,就找不准根本任务,也不可能完成根本任务;只有主要矛盾,没有根本任务,就解决不了主要矛盾,就等于空谈。只要抓住了主要矛盾并明确根本任务,一切问题方能迎刃而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表明,当我们能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时候,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各个历史时期所确定的任务以及路线、方针和政策就符合实际,社会主义事业就能顺利发展,如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建立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之,我们党所确定的任务以及路线、方针和政策就脱离实际,社会主义事业就遭受挫折,如“大跃进”“以阶级斗争为纲”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严重挫折。这方面的经验教训还启示我们,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是科学定位这一时期工作中心和根本任务的前提;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的有机结合,是解决主要矛盾的有效方法;要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就必须改革,改革那些不合时宜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科文体制等等。

准确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对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进行新的理论概括,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础,这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15]: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理论基础,是正确认识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础。在我国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中,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推进平衡充分发展成为我国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基调和主线索。因此,正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以及对其进行新的理论概括,是深入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实现平衡充分发展的理论指南。对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概括,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不断变化的发展实践相结合形成的重大理论判断,是对处于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一次新的理论武装,指明了党和国家在新时代发展的工作着力点,指明了为解决我国新的社会主要矛盾而形成的总目标、总任务和基本方略。

解决我国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奋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14这一目标,是一个接续奋斗的过程,需要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重要的是坚持三个必须:一是必须看到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中的一些不变因素,以牢牢把握住我国的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牢牢立足于我国发展中的最大实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牢牢把握住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二是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相应地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实践中勇于创新,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三是必须依靠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奋力前行。一方面,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要靠党的坚强领导。历史表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中国共产党。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关键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扎实有力有效完成四大任务:“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在推进这四大任务的伟大实践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另一方面,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需要依靠人民的力量。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指出“历史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1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所以我们党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及奋力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依靠人民群众来创造历史伟业。与此同时,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事关新时代13亿多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如果没有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各阶层的同心同德,再美好的生活都是不能实现的。因此,要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实现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必须凝聚13多亿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

注 释:

①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这个问题,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因为当时没有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而无法解决,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由于过早去世未能进行充分探索,斯大林曾经否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所以毛泽东结合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提出并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探索。

②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提出无疑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探索,可惜的是在实践中由于历史原因没有真正贯彻下去,甚至出现了较大的失误。为此,有的认为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而重大失误在于忽视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笔者对此认为,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认识,方能客观。就此而言,一方面由于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在方法上存在不对头的方面。例如搞“大跃进”、人民公社,就没有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办事。另一方面由于当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干扰了毛泽东和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比如,在国内,由于整风运动形势的急下,以及极少数右派分子的进攻,就使得毛泽东对当时的形势作了错误的估计,这在客观上则动摇了毛泽东对我国主要矛盾与主要任务原本正确的认识;在国际上,由于印度不断挑起边境冲突,中苏关系也日趋紧张,以及美国军队驻扎台湾,使得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的气焰更为嚣张,这就使得毛泽东产生了第三次世界大战迫在眉睫的想法。正是当时的这种国内外复杂形势,促使毛泽东把注意力转向了阶级斗争。

③邵景均在《深刻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深远意义》(《中国行政管理》2008第12期第1页)一文中、周天勇在《30年前我们为什么选择改革开放》(《学习之友》2008第12期第39页)一文中都持“1978年中国人均GDP排世界各国倒数第2位”一说;也有一些网络资料说是在世界各国排倒数第4位,但需要进一步核实。为此,本文采用“倒数第2位”一说。

④因数据来源不同,存在多种说法,李克强总理在2018年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中国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4%提高到15%左右;迟福林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中国与中欧合作》(《中国经济时报》2018年12月3日第A05:智库)一文中说“经济总量占全球的比重由1.8%上升至15%”;刘志耕在《不能忘记为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董事会》2018年第11期第48页)一文中说:“GDP由1978年占世界经济比重不足1.8%,增长到2017年的16%”等。对此,本文中采用15%一说。与此同时,对于1978年占比,也因数据来源不同,存在多种说法:不足1%、1%、1.8%,本文中采用1.8%一说。

⑤当下一般认为是“两步走”,笔者认为不准确,两个阶段“新三步走”更为符合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提法。从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描绘宏伟蓝图目标看,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有三个阶段性的奋斗目标:一是现阶段的主要目标任务,就是到2020年时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二是中期阶段的主要目标任务,就是从2020年到2035年,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是远期阶段的主要目标任务,就是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再奋斗15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很显然,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站在时代与历史的高度,提出了分步完成的三个阶段性的奋斗目标任务,那就是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且这三个阶段性的奋斗目标都有明确的时间期限和具体指标参照系。毫无疑问,是“三步走”表述更为准确。

猜你喜欢
矛盾时代发展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