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理念视域下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9-12-14 12:52黄家茂
桂海论丛 2019年1期
关键词:小康社会绿色发展

□ 黄家茂,杨 露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 401331)

新发展理念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新发展理念,高度概括了党对现实发展状况的理性思考和本质把握,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战略目标,也是实现“两个百年”目标中的第一个百年目标。我国现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阶段、决战决胜阶段。新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协调发展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方法,绿色发展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方向,开放发展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举措,共享发展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归宿。把握新发展理念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逻辑关系,对于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胜利,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创新发展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1]作为发展的“钥匙”、生命力所在,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和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2]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努力用创新理念引领社会管理、文化发展和科技发展等各个方面。如果说传统的发展是做加法,那么创新发展就是做乘法。把创新发展置于新发展理念之首,凸显了它的极端重要性。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的动力问题。无论对于经济保持持续增长还是对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新都是关键一招,对我国发展具有决定意义。创新发展倡导的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和牵引的全面创新,通过科技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弱则国家弱。但不能把创新简单等同于科技创新。科技创新虽然很重要,但如果理论、制度、文化等其他方面的创新跟不上、不配套,科技创新就难以有效推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创新发展的要义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其关键在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真正关键的核心技术是买不进来的,是用资源和市场换不来的。”[3]18“提高创新能力,必须夯实自主创新的物质技术基础,加快建设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创新基础平台。”[4]当前我国经济新常态表面是增速问题,实际是结构问题。有效应对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办法就是加大供给侧改革力度,通过创新释放经济潜在的总供给能力,从根本上提升经济运行效率和企业整体竞争力。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现在,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动力不足的“瓶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强化创新。“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5]历史上,世界科技中心的五次转移都是由作为主轴和支撑的重大科技创新驱动的。当今世界,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在创新中谋转型、在创新中求突破,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鉴于目前我们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远低于发达国家,我们要唤醒中华民族的创新基因,“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1],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重要领域的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实施一批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的重大科技项目”[4],继续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以科技进步为核心的创新驱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全社会树立崇尚创新的发展观念,“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推动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的形成”[6],“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1],形成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使人才成为支撑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依靠创新打造发展新引擎,创造一个新的、更长的增长周期,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活力竞相迸发,才能实现发展的新旧动力转换,实现发展的成功转型,促进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让发展的质量更好、效益更高、结构更优。

“创新是历史进步的动力、时代发展的关键。”[7]不创新只能是死路一条,创新慢了也要落后。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发展的主动权。“纵观世界历史,一个国家无论多么强大和富有,一旦它放弃改革创新,就会走进死胡同。”[8]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抓住科技创新这一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着力“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产业新体系、构建发展新体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4],“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1]现在,“我国的科技创新已经从以跟踪为主转向跟踪和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9]4“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10]以创新把握机遇、以创新驱动发展,我们就一定能让创新创造的活力不断迸发、源泉不断涌流,激发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

二、协调发展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方法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1]“协调发展,就是要找出发展中的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通过补齐短板挖掘发展潜力,增强发展后劲。”[11]41协调发展是对我国突出存在的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正面回应,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新方法论。协调发展,重点在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发展,目的在拓宽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只有协调发展,我们才能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防止“木桶效应”,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形成平衡发展新结构,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坚持协调发展,必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做到区域协调“大合唱”。要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原来的四大战略即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基础上,实施统筹东中西、协调南北方的“四大板块”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培育增长极,充分发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经济支撑带的重要作用,不断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分类看待和差别化地补好区域发展的不协调短板,“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1]

坚持协调发展,必须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做到城市农村“比翼飞”。“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12]68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看作一个有机整体,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促进“四化”同步发展,补齐补足农村的发展短板,将目光、力量和资源向农村聚焦、倾斜,加快农村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逐步改变长期形成的不合理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别是要解决好农村地区、发展落后地区贫困人口的发展问题,提升贫困地区“造血能力”,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缩小城乡差距,让农业转移人口进城之后住得下、留得住、过得好,着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应讲究城乡两利和实效,而非单纯追求农村人口进城。”[13]“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根本要靠深化改革,打破城乡二元体制,解放生产力。”[14]

坚持协调发展,必须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做到两个文明“两手硬”。只有两个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使得两个文明两轮驱动、双翼共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既抓经济文化发展和城乡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等“硬文明”,又抓与人的价值观、诚信、伦理、信仰等相联系的“软文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精神世界,遵循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发展的规律,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注重网络精神文明建设,保证精神文明建设不流形式、不走过场。

坚持协调发展,必须推动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做到军民融合“道路宽”。“国不富不可以养兵,兵不强不可以摧敌”。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是我国实现发展与安全、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必然选择。必须密切军政军民团结,通过改革创新,健全军民融合体制,推动重点领域军民资源共享、融合发展,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同时发力,最大限度发掘融合发展这个潜力点、增长点,在产业链培育、人才培养等方面全面推进,从而培育出发展的新动力,打开发展的新空间,实现军民协同创新,“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1]

协调发展,解决的是事物发展的平衡性问题,蕴含着价值指向、布局转向、战略方向和问题导向。因此,下好“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全国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增强发展协调性,必须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融合”[1],决不可单兵突进、单打独斗、片面发展。

三、绿色发展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方向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1]“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15]民有所呼,党有所应。着眼于人民群众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的新变化新期盼,绿色发展历史地摆在了我们面前。“绿色发展”是对“黑色发展”的深刻批判和超越,“彰显了超越局部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宽阔胸怀与长远视野,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自觉。”[16]作为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可持续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绿色发展”是世界人民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对未来经济发展的现实诉求,代表了人类应对生态危机、破解发展难题和走向生态文明的共同愿景,体现了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绿色发展理念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延伸和升华。“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12]121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问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基本方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资源瓶颈、环境风险和生态安全是一道必须跨过的沟坎、一个必须破解的难题。“绿色发展是‘五大发展理念’中最具创新特色、共享本质的新亮点”[17],具有丰富的内涵:绿色发展的理论源头是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理论;内在本质是“人们在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价值冲突中作出的新的价值选择”[18];主要特征是合理消费、低消耗、低排放、生态资本不断增加;重要前提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价值主体是既有以政府、企业为导向的社会主体,也有以公民为推动力量的个体主体;主要手段是发展循环经济;技术支撑是不断创新绿色发展技术;基本要义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践行途径是通过绿色创新发展绿色消费;核心内容是协同推进人民幸福、国家富强和中国美丽;有力保障是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最终目标是实现普惠民生福祉,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生态环境的好坏攸关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我们在发展经济时,不能走一些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注重末端治理”的老路,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中国的现代化不仅需要获取更多的物质财富,还要获取更多的生态财富。”[9]4“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9]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12]123绿色发展是一场全方位的系统变革、一项社会治理的复杂系统工程,我们必须以人民的期盼和幸福为指针,注重培育生态文化,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价值取向,树立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牢固树立生态环境底线意识,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将生态环境保护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做到经济社会发展活动符合自然规律,不能重经济轻环境、重速度轻效益、重局部轻整体、重当前轻长远、重功利轻民生,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把绿色发展理念贯彻于社会生产、生活各个环节和人们消费方式、交往方式、休闲方式各个方面”[16],实现人类源于自然、顺应自然、益于自然、反哺自然,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双赢,“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1],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同时,要“以全球性视野深入研究绿色发展,特别是认真借鉴国外绿色发展的成功经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绿色发展事业服务”[20],“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1]

“绿色发展所追求的不是经济社会单向度的发展,而是人、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21]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对自然界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建设。”[12]121当今中国,绿色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保护生态环境的认识高度、政策力度、实践深度不断提高。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四大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10]等六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以绿色生产奠定基础,狠抓绿色生活这个关键环节,卓有成效地开展绿色救治工作,形成严格的绿色制度和执行规范”[22],我们才能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向世界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四、开放发展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举措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1]“开放发展的理念与实践之新的特质,在于力图实现对以往将开放仅仅限于‘政策’和‘国策’层面思考和实践的超越”[23],“突出地增添了参与国际治理机制、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新内涵。”[24]改革与开放是我国过去四十年实现快速发展的两个轮子。深刻的历史教训昭示我们,任何国家都不可能脱离世界潮流,孤立于世界经济体系之外封闭发展。正如邓小平所说:“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25]“开放,体现了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26]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开放型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经济日益深度融合,决定了我们必须走对外开放之路。我国对外开放经历了一个从沿海、沿边、内陆开放再到全面开放的波澜壮阔的过程。开放发展理念“侧重从中国与世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视角,树立21世纪的对外开放观。”[27]它的提出,是认识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迫切需要,是我们应对全球化挑战的理性选择。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要充分认识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发生的新变化,准确把握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和我国对外开放的新要求,“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28],“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1],努力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类规则,在“引进来”的同时加快“走出去”的步伐,通过建立“低损耗、高效益、双向互动、自主创新”的“精益型”对外开放模式,“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29],提高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自觉性和能力,变经济全球化的从属地位为主导地位,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11]42,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深化内地和港澳以及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高我国在全球治理中制定规则的话语权,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就能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维护好人类共同生活的地球家园,防止国际风险对我国产生系统性影响,实现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更好互动,让不同发展道路交汇在成功的彼岸,让发展成果为各国人民共享。“我们要树立世界眼光,更好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不断扩大同各国的互利合作,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努力为全球发展作出贡献。”[30]

“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12]276但是,“不仅国内改革有个方向问题,而且对外开放也有一个方向问题。”[3]19我们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正确方向,积极开创对外开放的新局面,丰富对外开放内涵,大力提倡主动、双向、公平、全面和共赢开放,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努力在开放中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开放发展理念为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提供了行动指南,必将进一步拓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发展道路,进一步拓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发展空间,也将进一步拓展世界经济发展空间。”[31]

五、共享发展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归宿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1]“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2]108共享是发展的目的。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劳动成果分配从“共享”到“独享”再到“共享”的螺旋式上升过程是一般规律。但是,这一过程并非是自然而然的实现过程,各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作出了不同的选择。“一种发展理念反映着一种时代精神、实践理性和价值取向,它引导这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潮流,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32]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根基和血脉都在人民。党的自身性质和根本宗旨决定了我们必须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执政的最高价值本位。

共享发展赋予了发展以崭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从覆盖人群来看,共享是全民共享。全民共享是人人享有,但绝不意味着没有差距,同时这种差距也不能过大。从享受内容来看,共享是全面共享。“发展的全面性和人的需求全面性,决定了人民共享的全面性。”[33]全面共享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共享,也包括发展权利、发展机会和发展成果的共享,要全面保障人民各方面合法权益。从实现途径来看,共享是共建共享。人人共建、人人共享,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要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共建是共享的前提和基础,共享是共建的目的和归宿,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实现过程。共享发展不能只是指望政府提供,要真正把人民群众作为推进发展的主力军,努力形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合力。从发展进程来看,共享是渐进共享。共享发展是一个立足国情、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随着生产力发展而不断推进的过程,要在公平与效率之间把握好合理张力。“共享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渐进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一蹴而就。”[33]

实现共享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追求。“发展理念的价值排序必须要突出人在发展中的价值主体地位。”[34]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价值取向。只有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的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对经济发展的成果有认同感,对惠及民生有更多的幸福感”[35],国家发展才能获得深厚伟力。坚持共享发展,必须牢牢抓住“以人民为中心”这个根本,从“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就业创业、缩小收入差距、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人口均衡发展”[4]等八个方面进行战略部署,“确保人民创造的财富不能由少数人去‘独享’,更不能让少数既得利益者去‘独占’。”[36]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共享发展努力补齐基本民生保障的短板,让发展更有温度、让幸福更有质感,真正造福于全体人民,人民才能幸福安康,朝着共同富裕目标稳步前进。

猜你喜欢
小康社会绿色发展
绿色低碳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大同梦想与小康社会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