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课的美育渗透

2019-12-14 06:00:45
法制博览 2019年36期
关键词:美育思政思想

花 春

江苏省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镇江 212134

所谓“大思政”可以从组成模块中去理解,即将传统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与课外思政教育活动相结合,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教学形态全方位提升对大学生群体的德育和美育工作质量,并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相契合增强大学生群体的职业素质。在大思政视域下构建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需要着眼于建立课前、课中、课后等三个环节的育人模式。梳理现阶段的相关文献可知,不少作者习惯于将思政课教学与德育形成紧密联系,而且在大思政视域下通常将团委、学工部门纳入对大学生开展德育的主体中去探讨。但是,与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更为紧密的应是美育,美育赋予大学生群体高尚的职业情操,使其能够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建立起笃行的行动自觉,也能够帮助他们在未来激烈的职场竞争中保持初心。为此,本文将在大思政视域下探讨思政课在践行美育中的教学模式。

一、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分析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本意识缺失

据有关调查显示,有49.41%的大学生明确表示把美育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但依然有50%的学生持中立态度,在其具备审美要求的基础上,思政教育的教师美育渗透主体性有待提高。面对这一现状,学生应主动行使自己主体性的权利,积极向学校表示自身的审美需求,研究出相应对策。然而事实上,当代大学生还未察觉到自己的审美意识,只是被动的接受学校开设的思政教育课程,审美需要未被满足的情况下依然选择被动的解决方式。

(二)思想政治教育缺少美育内容

就当前的思政教育手段而言,未能有效融入观察美、体验美、创造美以及评估美的要求。调研可知,高校思政教育手段分为两类:(1)课堂思政理论课程教学;(2)课后学生社团活动。纵观目前思政理论课程教育的发展,思政教学政治化目标导向影响严重,所以在教学手段的应用中也以教师的课程知识传授为主,而较少关注将教学手段与美育需要相融合的问题。以高校学工部门、大学生社团所主导的课后思政教育,也因活动内容受到学工部门工作职能化和社团职能化的影响,而弱化了与美育的联系。

(三)授课模式难以满足美育需要

现阶段高校思政理论课授课方式依然选择在课堂上进行,强硬灌输知识,不仅降低了其的立体性与形象感。此种单一的授课模式无法满足对新生代大学生实施美育的要求。与此同时,当下思政理论课通常是采用集体公开课进行,听课人数众多,教师无法一一深入了解所有学生的特点,也缺少有效沟通,因此,在此种教学形式下,这门课程并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众所周知,美育内容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这就要求落实美育的途径要具有一定的交叉性和丰富性,如上所述当下大部分高校在此方面做得都不够妥善,美育落实途径过于单一。

二、贯穿“课前、课中、课后”思政教学模式构建

(一)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美育内容

教师需要不断将美育元素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来,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应在美育与德育之间做出区分,从原则上把握美育的内涵和要素构成。然后,教师应将美育元素适应性的融入到不同的思政课程教学中去,即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等课程特点,选择与之适应的美育元素。

在课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还应发挥社团活动的职能优势,贴近学生对美育内容的感受,并将美育要求借助课后思政教育渗透到学生的精神中去。例如:国内外诸多经典名著中蕴含着可供美育选择的素材。通过在大学生社团活动中组织读书会、中外名著鉴赏会,以及举办诗歌朗诵比赛,这在丰富了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同时,也以文学的“美”陶冶着青年学子的情操。再如,围绕着“不忘初心”教育,大学生社团可以举办“我的匆匆那年”照片展,参展的大学生将自己珍藏的小学、中学、大学各阶段的学习和生活照展现出来,通过该照片展不仅在摄影视觉上为观展大学生提供了美的感官,也因触碰了大学生群体那颗忽略已久的“初心”,而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一次课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二)增强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审美情感

育人之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所在,是学习主体与内容相关联的重要载体。要想让学生改变过去的被动地位,必须要在科学的理论之上增添审美艺术。

提高思想政治的教育质量必须要增强审美情感,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情感转变,激发其内心的共鸣,绝不是做一个没有感情的教学工具。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制造让学生直接感受情感的契机,例如:在讲解《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相关内容时,可利用观众呼声较高的《人民的名义》这一电视剧来探讨谁是历史的创造者,让学生下课后认真观看并把正确答案带到课堂上。在讲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时,教师可通过小品的形式把家庭美德、社会公德以及职业道德等相关内容结合在一起,再将法律相关内容采用模拟法庭的模式呈现出来。还可以在讲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时,用新兴的VR技术让学生体会伟大的五四运动中我国青年至高无上的爱国精神,身临其境的感受长征道路中的坎坷和艰辛。如若如此,能正确引导学生的关注点,充分激发其思维,展现出个性特点。最关键的是,这些活动的顺利展开,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提高,不但能深入理解所学知识,更得到了精神方面的满足。

从而,这就使得高校思政教育不仅满足了学生的情感获诉求,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目标。因此,思政政教育要对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予以高度重视,协助其产生正确的情感体验。利用组织轻松愉悦的课外活动,让学生清楚怎样关爱他人,在互相理解之上实现情感的升华。

(三)重视思政实践教学培育学生审美主体性

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审美价值,加强实践力度必不可少。无论是多么正确的理论、多么优秀的思想,都要以具体行为来呈现导向,发挥鼓舞作用。不要把教学拘泥于课堂之中,要走出去,这不但是思想政治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更是学生正确认识“美”的有效途径。实践能把学生空虚的心灵填满,在此过程中体会到追求“高尚美”的重要性。所以,要对实践环节予以高度重视,将其放进思政教学内容、规划与大纲之中,循序渐进的开展,用实践来打造美,为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美育锦上添花。审美活动中蕴含着大量个人情感、幻想与人生感悟,可以让学生走进一个专属的审美空间中,而且能从其中得到丰富的审美体验。走出课堂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体会美、创造美、升华美的活动,该活动可以通过向学生推荐优秀书籍,使学生感受文学的美、内容的美和叙述的美;也可以通过向学生推荐优秀电影作品,使学生在观影中获得音乐的美、视觉的美,当然还有故事内容的美。不难发现,强化美育在思政教育中作用的发挥,不只是学生自身知识构造与审美水平提升的必备要素,还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发挥美育在思政课中的作用,促进思政教育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学校可设立和思政教育学科有关的美育课程,积极开发思政中的美育元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分成不同小组一起研究思政教育和美育的关系,倾诉其心中的真实想法。

第二,在团委的带领下,成立和美学有关的社团组织,安排相应的讲座活动,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提高美学认识,对美产生渴望,这样便为美育在思政教育中的渗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学校要根据思政教育的自身特性与目标任务,有的放矢地组织校园活动。例如:在传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教师可就此组织演讲比赛,或者以演话剧的方式进行,学生在参与活动时,不但能体会到校园美、社会美,还能深刻理解此观点的含义与重要意义。

三、小结

将美育的优势发挥到“大思政”教学中去,即将传统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与课外思政教育活动相结合,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教学形态全方位提升对大学生群体的德育和美育工作质量,并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相契合增强大学生群体的职业素质。

猜你喜欢
美育思政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学刊(2018年3期)2018-05-16 11: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