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理念视域下的生态价值观实践路径探析

2019-12-13 07:17穆亮红梁云
天津农业科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绿色发展理念

穆亮红 梁云

摘    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重点在于实践科学的生态价值观,我国选择了一条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即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的道路。绿色发展理念下生态价值观的形成也经历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不同阶段。绿色发展理念视域下的生态价值观构建实践路径有:第一,生态价值观的构建首先要在法律法规构建方面迈向绿色发展;第二,生态价值观构建在国家治理主体方面要求多元主体共治推动绿色发展;第三,生态价值观构建在经济发展方面要求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实现绿色发展。

关键词:绿色发展理念;生态价值观;路径

中图分类号: X22         文献标识码: 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9.11.014

Abstract: Adhere to the green development concept focus on the practice of scientific ecological values, our country has chosen a road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at is, the way to adhere to the concept of green development. The formation of ecological values under the concept of green development. It has gone through different sta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everal human civilizations. the practice path of ecological value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green development concept included, firstly,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values moved toward green develop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secondly, in the aspect of national governance main body,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values requested multiple subjects to promote green development, third, in the aspec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values requested achieving green development on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Key words: green development concept; ecological values; path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与此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也逐渐凸显,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进一步发展的阻碍因素,成为制约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因素。如何使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得益彰,成为当今中国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新理念,将绿色发展理念上升为统筹解决中国发展全局的一个基本理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观的进一步的深刻认识和理念升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当前我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有了更强的自觉性、主动性,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一定的阶段性成绩。在此背景下,研究绿色发展理念视域下的生态价值观实践路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价值观”概念的内涵阐释

在研究绿色发展理念视域下的生态价值观实践路径之前,需要对主要概念的内涵作出相应的阐释,在明确其内涵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本文着重阐释了“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价值观”的内涵。

1.1 绿色发展理念的内涵

绿色发展是对传统发展的进一步创新提升,绿色发展理念是针对在全社会如何实行绿色发展的道路而形成的觀念、观点、想法。绿色发展理念是我国五大新发展理念其中之一,其主要价值取向是推进绿色惠民,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态环境的追求。绿色发展理念着重强调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理念着重强调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绿色化”,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手段,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1.2 生态价值观的内涵

生态价值观本质上是确立人与自然之间如何实现和谐相处的价值取向,它更加突出体现生态的价值。生态价值观认为,自然界本身是一个巨大的统一整体,人类只不过是属于大自然的组成部分,自然界中的每一个生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占据一定的生态位。所以生态价值观强调人类在实现自我发展的同时,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

2 绿色发展理念提出的时代价值

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基于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成为阻碍中国各项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成为日益影响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是为应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环境问题而提出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

2.1 生态环境问题影响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1]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体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是由多方面的要素组成,体现了人民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多重领域的美好期望。如政治生态风清气正、政府廉洁高效,经济绿色发展、社会和谐美丽、民生更有保障,文化先进、繁荣、自信等,人民的美好生活的实现是心理预期与客观实际的统一。美好生活的实现既是客观的,也是一种实现这种美好的心理预期,只有给人民更多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才是现实的美好生活。但是,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如污染物排放量高于环境自净能力,水质土质污染加重,土地流失与荒漠化。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关键因素。我国当前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人均发展水平仍然落后于许多发达国家,这就决定了仍然要以发展为主要任务。那么如何发展成为摆在人们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这时绿色发展成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唯一正确的中国道路选择,只有切实转变观念,构建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实践绿色发展理念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

2.2 绿色发展理念是科学生态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应该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价值观,因为它反映了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建设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2]。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价值观的内容包括人与生态环境同生共荣的价值理念、为全人类的长远发展谋福祉的价值取向、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友好的价值标准[2]。其中,人与生态环境同生共荣的价值理念包括3个方面:人与生态环境是相互依存的;人与其他自然物都具有天然的生存权利;人的利益和其他生物利益具有一致性。这3个方面的内容都是对绿色发展理念的诠释。马克思为全人类的长远发展谋福祉的价值取向指的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生态价值观,它以全人类为价值主体,以全人类的长远发展谋福祉为价值目标。而绿色发展理念就是要求人与自然友好,其中心思想就是生态问题,着重解决人的社会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问题,最终是为谋取人类发展的长远福祉。因此,绿色发展理念成为科学的生态价值观的实质和核心。同时,绿色发展理念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价值观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的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1]新发展理念,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现的重要要求也是解决我国低效粗放式生产的唯一价值和实践选择。

2.3 中国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1]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曾提出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等一系列旨在处理好人的社会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的理念和概念,进而凝练出绿色发展理念。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因为生态环境压力逐步带来发展的高额成本,中国最终选择放弃对“唯GDP”论,放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西方工业化道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针对发展与生态之间产生的矛盾,以此带来发展难以持续、生态难以维继的问题,我国首先在政策制度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这些政策大都是围绕“以绿色发展”作为制定政策的主要基础和目标,逐步形成了运用制度来保护生态环境的局面。在考核官员方面,增加了生态考核制的官员任职,在考核官員任职的时候把生态考核、生态审计等纳入到考核当中。我国还积极主动参与全球生态治理,如主动参与多项国际环境公约谈判和环境标准制定。

3 回顾生态价值观的发展历程

工业革命以后,加剧了人类对大自然的开采和掠夺,所以,出现回归原始生态价值观的观念,即用技术低增长的社会来代替高技术为主体的工业和后工业社会[3],这一看法看起来是亲近自然保护自然,实际上是一种反科学主张,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相反,绿色发展理念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要求就是要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科学解决人自然环境关系。与人类文明发展过程相对应,人与自然关系和生态价值观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3.1 敬畏和依附自然阶段——顺应自然、依附自然的生态价值观

这是原始渔猎文明人类蒙昧早期,以采集-狩猎为主,人类整体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自然的力量远比人类强大,人类把自然尊奉为神,进行图腾崇拜,对自然的敬畏和依附,逐渐形成了敬畏自然的意识。原始社会人类落后的生产方式决定了那个时期的生态价值观,表现为人类只能顺应自然、依附于自然而生存。原始文化时期的生态系统是简单对应的、封闭分割的、低开发度和受神灵支配的系统。那么,原始生态价值观能否适应现代呢,答案是否定的。尽管原始生态价值观曾被认为是人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利互助的典范,但却不能适应当今开放的、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科学文化阶段[4]。

3.2 效仿和利用自然阶段——尊重和顺应自然的生态价值观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进入了农业文明时期。这个时期,人类开始利用、效仿和轻微改造大自然,特别是铁器的发明和使用,更加大了人类对大自然的开采和利用。随着人类力量的增强,人类不完全依赖自然,形成了半依附自然为特征的黄色农业文明,人们逐渐认识到了一些日常的自然现象(比如雷电、下雨)。在日常的生活中,人类开始有意识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进而效仿自然(如根据自然环境条件的变化迁徙到适合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奉行天命论的哲学,属于原始的“天人合一”时期,表现出尊重和顺应自然的生态价值观。

3.3 征服和改造自然阶段——主宰、奴役和支配自然的生态价值观

这个阶段属于近代黑色工业文明时期。生产力迅速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在商业性逐利的价值观和人类中心主义的指引下,利用科技的手段毫无节制的向自然进攻和掠夺所需要的资源,成为自然的主宰者。这个时期的人类开始想要彻底征服和改造自然,成为大自然的主人,于是出现“人定胜天”的口号。人类被异化,逐渐成为被物欲所主宰的单向度的存在物。比如这个时期出现的人类中心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就体现了人类想要达到对大自然主宰、奴役和支配的观点。于是,人类开始无节制的消费,无节制地开采自然,而且还沉醉于征服自然的快感,忽视了“对于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5]。

3.4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阶段——绿色发展理念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观

伴随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生态文明发展阶段,在资源枯竭生态危机的背景下,如何建设生态文明成为人类亟需解决的问题,绿色生态文明为核心的生态价值观正是在这一阶段应用而生。全球生态危机的日渐严峻使人开始认识到自然的价值,形成一种全新的生态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的转变不仅仅是思想领域的深刻变革,而且也是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一场深刻的变革,只有在这种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观的指导下,人与自然才能和谐相处,也才有利于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足发展。

4 绿色发展理念视域下生态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绿色发展理念是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规定、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是法律法规、治理主体理念转变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绿色化转向的实践指南。绿色发展理念内涵深刻,实践指向明确。在实践中,只有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的科学生态价值观为指导,才能破解生态危机难题,谋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可以从3个方面实现。

4.1 生态价值观要求从建构法律法规方面迈向绿色发展

传统的生态价值观是按照人类的意志进行征服改造,自然已经不是原本的“自然”,都打上了人类的“印记”。在工业化开启之后的时间里,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原始和谐关系。我国开启工业化进程的时间晚于西方国家,所以我们不能走西方的老路,这就要求我们要遵循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去思考和行动,开展工业化建设。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使得我国发展的思路和取向逐步发生转变,特别是在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后,人们对于工业化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有了新的指导思想。并且,绿色发展理念逐步成为我国追求发展的主基调,而不是“唯GDP论”。为保证发展的绿色方向,制度需先行。为此,我国制定完善了在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将生态治理纳入法治化的轨道,推进我国的绿色发展。我国正努力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实现加快推动环保工作方式和方法的转变。在十九大报告中,专门提出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同时这也体现了科学生态价值观要求。

4.2 生态价值观要求从多元主体共治上推动绿色发展

当前,中国绿色发展理念受到全社会的认同,保护环境的社会氛围正逐步形成。在科学生态价值观导向下,人们越发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每一位社会公民应尽的责任。只有全体老百姓坚持绿色生活方式,在生活中每一细节处落实好绿色发展理念,最终才能形成生态治理全民参与的大格局;从参与市场主体的企业而言,积极倡导和秉持绿色发展理念,一方面满足了国家对企业的要求,同时也是企业当前发展的全新机遇,否则就要被市场淘汰,受到法律惩罚。在科学生态价值观的引导下,我国的绿色发展之路采取了这种多元主体参与(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多元共治的大格局,只有这样,才能在实践中真正去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多元主体齐抓共管是实现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前提条件,缺一不可。绿色发展建立在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生态环境治理的大格局。

另外,根据我国现实国情,绿色发展理念的落实还需要政府积极地采取生态治理相关措施。政府带头走绿色发展道路,实实在在地采取行动,切实追究环保责任。因为有时候面临的生态难题和议题超出了既有的政府管辖区域,人类社会必须依据适合特殊议题的大小与范围来实施民主活动[7]。所以,需要在各地方政府的相互协作下,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进行“集体行动”,而不是相互扯皮。

4.3 生态价值观要求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实现绿色发展

当前,我国进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阶段,在科学生态价值观的导向下,需要升级并大力发展服务业,这成为绿色发展的核心内容。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此背景下,我国生态治理需要从生态供给的结构性改革上实现绿色发展。

首先,需要在供给方面提供充足的绿色资金。供给充足的绿色资金有利于社会建设主体推进绿色事业发展,政府在鼓励个人和企业投入绿色建设事业中可以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如推广绿色信贷。许多中小型企业虽然有投入绿色事业建设的积极性,但由于缺乏资金而没有进行,对此,需要开通专门的绿色通道,在供给上给予倾斜,大力扶持这些有益于生态环境的企业。因为这些好处包括更清洁的空气和水,更少的在人类环境流通的毒素,一个环境安全的未来[6]。这些好处值得我们着力于加大绿色资金方面的供给,從绿色资金供给上推进绿色发展。

其次,改革生态供给的资本化。需要政府向公共基础绿色设施方面投入更多的绿色资本,不断向大自然投资。只有依靠政府财政支出,大规模发展绿色事业才能顺利推进,因为政府通过不断恢复和扩大自然资本存量的再投资,生物圈能生产出更丰富的自然资源,推动生态系统服务,朝着使全球范围免遭巨大破坏的方向努力[7-9]。同时,各个参与市场的主体和个人也需要积极参与生态绿色资本的投入,因为只有政府、企业和个人向生态系统不断地进行供给侧投入,生态环境建设才能开展的比较顺利。

第三,向全体民众倡导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共同参与生态供给。推广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要求实践科学的生态价值观,采取多种方式宣传教育全民共同参与,积极践行绿色的生活方式。可喜的是,目前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取得一定成效,大多数的人们已经形成绿色的生活理念,比如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绿色饮食等,这些都体现了生态消费侧的绿色发展。全体民众都参与环境保护、美化环境中,能更好地减少无效和低端的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的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10]。唯有如此,生态绿色发展才是高效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15,5.

[2]谢磊,刘奇.论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观的基本内涵[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1.

[3]冯国瑞.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312.

[4]张文勋.民族文化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54-55.

[5]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58.

[6]约翰·德赖泽克.地球政治学:环境话语[M].蔺雪春,郭晨星,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274-275,102.

[7]HAWKEN P.自然资本论[M].王乃粒,诸大建,龚义台,译.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0:12-13.

[8]李浩,赵予新. 绿色发展理念下粮食增产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科技政策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17(1):135-138.

[9]郑文哲. 内蒙古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发展对策分析[J].北方农业学报,2018,46(4):135-137.

[10]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156.

猜你喜欢
绿色发展理念
论马克思生态思想与我国绿色发展理念的内在关联性及其意义
中国绿色发展理念的历史探析
马克思自然观对绿色发展理念的意义
推进供给侧改革 建设生态文明
绿色发展理念下建筑给排水及采暖通风空调安装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