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创业
摘 要:模仿是学习写作必须经过的一级台阶。对于缺乏积累的初中生来说,以课文为例文来学习写作是教师指导学生写作的有效途径之一。统编本新教材无论是课后习题设计还是单元作文教学指导,都加强了读写的结合。文章试从学情出发,探讨从经典课文中挖掘写作借鉴价值的策略,并将其应用于日常教学之中。
关键词:学情;经典课文;写作借鉴
一、当前教情、学情与教材分析
小学阶段,语文教师对于指导小学生仿句、造句甚为重视,到了初中阶段,大部分教师想当然地认为初中生已到了一个能自主创作的层次,往往教课文单单是为了教懂课文,而没有将读与写结合起来,以致学生作文水平停滞不前,初三学生写的文章比起初一时并无显著提升。教师应当重拾仿照写作的法宝,升级仿照写作的技巧,立足本校本班学情,由小学阶段的句式仿写升级为整篇布局仿写。
能进入教材的课文大多是值得我们久久品味的,这些优秀的课文之中更有一些经典名作,它们用词考究,情感真挚,散发着隽永的书香气。笔者在教学历程中,也常在课堂上为这些文章或喜或悲。怎样的课文才是值得深度挖掘的经典之作呢?窃以为,应有三个衡量度:一是此文是否打动了作为教师的你?二是此文是否与学生情感有契合点?三是此文是否具有仿写的可操作性?这样去衡量,每个教师所认为经典而又具有写作借鉴价值的课文便各不相同了。就笔者授课经历及个人偏好而言,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的《春》《秋天的怀念》《散步》、八年级上册的《背影》《回忆我的母亲》等都是可供多次开发利用的经典篇目。
那么,如何从经典课文中找到读与写的契合点呢?如冯善亮老师所说,初中三年能训练学生“写好一件事”,教学目标就已经达到了。何为“写好一件事”呢?先写清楚,再写具体,最高层次是写生动,这是总的作文教学目标。写清楚的目标分支有: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结构分明;写具体的目标分支有:写人能突出特点与精神,抓住细节;写生动的目标分支有:合理抒情与议论,多种写作手法的运用。从明确的写作目标出发,选好一些课文范例,挖掘合适的写作借鉴价值,读与写有机结合,这是“跟课文学写作”的前提。
二、实施“跟课文学写作”的策略
(一)用好教材,好用教材
对于被作文教学困扰多年的一线教师而言,部编版教材的单元作文指导无疑令人看到了教学的曙光。以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在这一单元里,新教材编者设计的写作要求是:学会记事。在写作指导中,编者先以《散步》为范例,让学生理清此文中的起因、发展、高潮与结局,当学生能分清这些记事的元素后,再以《秋天的怀念》为范例,提出更高的“写得有感情”的要求。这是第二层次——写具体事。最后同样以《秋天的怀念》为例,训练语言的锤炼,这便是最高层次的——写生动事。
新教材在作文写作指导中更注重从学过的课文中引导学生发现并生发属于自己的写作技巧,减少教师空洞的说教。如果要利用课文来指导写作,教师首先便要根据学情实际,认真研读教材中的单元写作指导,在此基础上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在实践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学会记事”作文指导中,笔者只选择了以《散步》来指导第一层次“写清楚事”的作文目标,此目标面向全班学生。修改指导时,笔者利用《秋天的怀念》来指导第二层次“写具体事”的作文目标,此目标面向一半学生。至于最高层次的“写生动事”,笔者采用了面批面授的形式,只面对十位左右写作优秀者。这样的安排,表面上看,似乎不能在全班范围实施后两个教学目标,实际上这是立足学情的一种体现。
对于一些有明显写作借鉴价值的经典课文,编者往往在课后设置一道片段写作题。例如《济南的冬天》中的课后第5题: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就你家乡冬天的风景写一个片段。注意抓住特点来写,不少于200字。再如九年级上册《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课后第5题:想象一下,假如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已经成为百万富翁的于勒,他们会有怎样的表现呢?试写一个300字左右的片段。
(二)多角度寻找读写契合点
单元写作指导及课后片段写作题目只是编者给教师准备好的写作指导宝典,想找到更多更合适的读写契合点,必须深入研读文本。只有研读了才能找到编者或他人还没指明而又适合学情的写作指导借鉴范例。例如八年级上册的《背影》一文,当发现学生的作文开头结尾缺少点题句子时,笔者便与学生重温此文中的开头及结尾,再指导学生仿写。当发现学生不懂用明确的线索来行文时,当要指导一连串动作描写时,当笔者想传达给学生“语言至简也很美”的意识时,《背影》都能成为范例。如果无法深入研读出课文中这么多的写作借鉴价值,最简单的方法便是好好品读编者设计的课后习题,几乎每一道题,结构之分析,语言之品味,写景的穿插,议论的点缀……都可作为写作的一个指导专题。
(三)量化评价,提升可见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更多关注的还是规定时间内预设教学环节的完成、课堂结构的完整以及课堂进程的流畅等,忽视课堂生成。具体表现在课堂上,教师不能依据提问、对话、展示或练习获取学生学习效果的信息。这些教学不足,是由于教学课堂评价机制的缺失。
课堂評价可以起到验证教学效果的作用,是基于证据做出教学决策的一个教学过程。课堂上每一个环节中的“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后,理应有一个评价标准,最简单的可分为三个等级,例如阅读教学中的复述情节,A等级是能流畅清晰、简明扼要地按要求复述情节,突出了主要信息点;B等级是能基本流利复述,偶有信息遗漏,但抓得住主要内容。C等级应该是思路不清,表达不够流利,主次不分。作文教学,也应该有量化评价表,以达到“学教评一体化”的高效课堂。
以“仿《背影》,写出动人的文章”的作文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置以下的量化评价表进行学生学习效果的量化监控。
此量化评价表于教学目标实践前让学生自评,师生检测。教学环节完成后,学生再次自评,感受可见的提升。评价量表使教师的课堂目标有更明确的指向,教师通过课堂评价可以不断采集、分析、利用学生学习信息,验证学生已获取的学习结果与学习目标所期许的学习结果之间的差距,有针对性地对教学环节及教学节奏进行适时的调控,使“教”与“学”达到预定的目标。评价的直接目的是改善教学,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应贯穿于教学活动之中。
(四)积极试写,及时调整
当研读了文本,找准读写结合点后,教师理应进行一次试写,在试写过程中发现仿照课文写作技巧的难点,选择更合适的范例。在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诗歌鉴赏与创作中,笔者备课时拟选取《乡愁》与《我爱这土地》两篇课文来进行诗歌创作指导,在教师试写环节,笔者发现《乡愁》一诗读起来易懂,但要仿出佳作不是易事,反而是《我爱这土地》选材面更广,易写出佳作。于是,笔者便舍去了《乡愁》,只保留《我爱这土地》。稚嫩的学生仿照着原诗,创作出“这被雨水撕裂的天空”“那轻轻的波浪拖着黎明的影子”“那满园无耻疯长的野草”等充满诗意的句子。
(五)一文多用,注重内化
研读、挖掘、指导、交流、修改、展示、提升、内化。这是利用范例来指导写作的基本步骤,亦是周华章老师一贯倡导的“多次修改,展示发表,内化提升”的再延伸。如果每次作文指导都要找一篇未利用过的范例,那么教师备课负担更重。因此,跟课文学写作要尽量做到一文多用。这里的“一文多用”指在不同的作文指导中都利用同一篇课文作范例。这样的操作既节省备课时间,降低备课强度,也会令学生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多次的仿照写作,从而节省了再去阅读探究文本的时间。在笔者看来,每册书精选两三篇课文即可实现整个学期的作文指导范例。
教师对经典课文的写作借鉴价值挖掘,学生的仿照课文,借鉴课文写法只是完成了“借”的过程,更重要的后续步骤是将此项“借”来的作文技巧内化,最终成为写作中驾轻就熟的一种能力,这必然需要反复地训练。作文教学任重而道远,需要广大教师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肖复兴.我教儿子学作文[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4.
[2]章勉.写好一件事——初中写作微课程开发案例[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14).
[3]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5.
[4]周华章.初中作文教学中的过程化训练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