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华科
[摘要] 目的 研究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疗效。方法 随机数表法将该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诊治的30例DME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方式,观察组给予抗VEGF药物治疗。治疗5个月后评价疗效及安全性,且测定治疗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MT)水平。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33%,较对照组的73.33%高(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3、5个月两组BCVA和黄斑水肿程度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VEGF药物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安全有效,能有效提高视力,减轻视网膜水肿和损伤,起到保护视网膜的作用,有一定的临床运用价值。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疗效
[中图分类号] R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9)09(b)-0191-03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显著增长,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的危害也日益严重,DME是致使糖尿病患者视力减退的主要原因,严重时可导致眼盲,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同时也规患者家庭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DME一般表现为黄斑中心凹厚度(CMT)的增加。多年来,DME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因此其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抑制是眼科工作者探究的热点以及难点。有资料显示,DME患者体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含量远高于没有患黄斑水肿的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患者,表明VEGF在DME的发病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1]。血-视网膜屏障的损害是DME患者发病的关键性因素,血-视网膜屏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有利于维持视网膜功能的正常发挥。VEGF具有破坏血-视网膜屏障的作用[2]。因此,抑制VEGF的表达对于治疗DME患者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选取该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诊治的30例DME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抗VEGF药物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疗效,为临床治疗DME患者提供科学可靠的参考依据,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诊治的DME患者30例。纳入标准:①经临床确诊为DME患者;②年龄42~70岁,病程5~15年;③黄斑中心凹厚度≥250 μm;④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血糖<10.0 mmol/L;⑤患者知情同意,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①严重白内障和其他视网膜疾病;②肝、肾、心、肺严重障碍;③过敏体质、药物禁忌;④怀孕或哺乳女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15例与对照组15例。观察组男8例,女7例;年龄平均(55.59±7.16)岁;病程平均(10.29±2.03)年。对照组男7例,女8例;年龄平均(56.33±7.09)岁;病程平均(10.49±2.46)年。上述一般资料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法单纯糖皮质激素治疗。玻璃体腔内注射4 mg曲安奈德(国药准字H53031604),1次/月。观察组采用糖皮质激素联合抗VEGF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使用同对照组。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术前3 d给予左氧氟沙星滴眼液,4次/d,连续使用3 d,术前15 min 使用盐酸丙美卡因麻醉,常规消毒清洗后,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0.05 mL雷珠单抗注射液(国药准字S20170003),于上角膜后方垂直注射进入眼球壁,進针深度约1 cm,通过瞳孔观察针头是否处于玻璃体腔内术后再次使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每月治疗一次,两组均治疗5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治疗效果:显效:水肿吸收,黄斑水肿消退;好转:水肿部分吸收;无效:黄斑水肿无消退或者恶化。总有效率=显效率+好转率。②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MT的数值,并按国际标准视力表测定患者治疗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③黄斑水肿程度:采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检查结合计算机软件计算治疗前及治疗后1、3、5个月的视网膜新生血管渗漏面积,渗漏面积减小,即表示水肿程度减轻。④不良反应。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33%,较对照组的73.33%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BCVA和CMT指标
两组治疗前B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5个月两组BCVA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两组治疗前C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5个月两组CMT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黄斑水肿程度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3、5个月两组黄斑水肿程度均明显减轻(P<0.05),且观察组减轻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4 不良反应
用药期间观察组出现眼内炎1例,视网膜撕裂1例,对照组出现夜盲、色弱各2例,经对症处理后好转,均可耐受。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连续性校正χ2=0.208,P=0.648>0.05)。
3 讨论
DME是糖尿病患者发生视网膜病变的一般症状,发生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任何时期。DME的发病原理尚不明确,目前有学者认为是由于VEGF破坏血-视网膜屏障,导致液体和脂蛋白进入视网膜,使视网膜变厚和液体积累,形成水肿[3]。传统治疗DME的方法是激光治疗,通过激光光凝破坏光感器,增加内层视网膜供氧,改善视网膜缺氧,促进水肿消退,降低黄斑水肿的发生,但该方法不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视力,甚至有可能导致夜盲、色弱等并发症的产生。因此,发现更有效治疗DME的方法刻不容缓。
VEGF是一种独特的血管生成诱导剂,少量可以对维持眼部血管完整有促进作用,若含量过多会紧密连接蛋白的磷酸化,破坏细胞内皮连接,进入视网膜后增厚其基底膜,形成水肿[4]。该研究显示运用抗VEGF药物治疗DME,可有效修复DME患者视力,降低黄斑厚度,消除水肿,且不会造成眼压增高。VEGF参与血管的形成,维持奶皮细胞的活性与稳定性,能够促进视网膜血管系统发育,修复视力。同时该研究表明每月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一次,连续注射五次后,在消除水肿和恢复视力上疗效很好,并且患者症状趋于稳定,与范丽英等人[5]的研究结果一致。而常规激光治疗有反复复发的风险。抗VEGF药物通过拮抗作用,抑制新生血管生成,降低血管通透性,促进黄斑区渗液吸收,从而达到消除水肿的作用。該研究显示抗VEGF药物治疗能有效提高DME的治疗率,但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是因为该次研究选取的样本数较少。另外,不良反应方面,抗VEGF药物雷珠单抗主要表现出夜盲吐、色弱等不良反应,但症状一般较轻,患者可耐受。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在眼内停留时间较长,但从严重排出进入血液后,可快速被清除,减少了系统暴露,从而降低了眼部的不良反应。本研究发现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抗VEGF药物治疗DME用药较为安全。
综上所述,抗VEGF药物治疗安全有效,能有效提高DME治疗率和血清NOS水平,抑制VEGF和1L-6的产生,改善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和黄斑厚度。
[参考文献]
[1] 陈菲,游志鹏,毛新帮,等.抗VEGF药物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5,33(3):220-223.
[2] 杨柳,张婧.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治疗方法的选择[J].中华眼科杂志,2017,53(10):724-728.
[3] 陈静,赖铭莹,罗恒,等.抗VEGF药物联合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观察研究[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4,32(6):693-697.
[4] 朱妍,宋愈,黄黎黎,等.房水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水平与黄斑水肿程度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眼科杂志,2017,25(2):137-140.
[5] 范丽英,张昊.玻璃体注射抗VEGF药物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疗效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8,17(6):624-626.
(收稿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