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博物馆转型升级与文化教育功能的实现

2019-12-13 07:13杨子暄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21期
关键词:文化教育转型升级博物馆

杨子暄

摘 要:现代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尤其是文化教育功能近年来被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目前博物馆在文化教育群众方面存在着数量、质量、人才、定位和手段等问题,需要针对性提出解决措施,以实现博物馆转型升级与文化教育功能。

关键词:博物馆;转型升级;文化教育;功能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博物馆是一个城市最有魅力的文化名片,是一个城市的灵魂(窗口)。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提高,越来越多的社会公众走进博物馆、了解博物馆、利用博物馆,博物馆事业迎来了极好的发展契机。观众对博物馆的要求和期望也越来越高,观众到博物馆参观已不满足于以往那样简单的参观浏览,他们渴望能够在博物馆获得更多方面的体验,博物馆也面临转型升级。博物馆转型升级需要以人为本,进一步强化博物馆展览展示功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目前,现代博物馆的功能包含了搜集、保存、修护、研究、展览、教育、娱乐等七项,从我国博物馆发挥的主要作用看,博物馆主要有收藏、研究与教育功能。近年来,博物馆事业得到了极大发展,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尤其是文化教育功能作用越来越突出。同时,博物馆身上承载着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历史、文物和社会等功能。2015年出台的《博物馆条例》明确规定博物馆的主题和内容是“维护国家安全与民族团结、弘扬爱国主义、倡导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优秀文化、培养良好风尚、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

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全方位融入国民教育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与人民生产生活深度融合,才能有长久的生命力,真正实现活起来、传下去。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强调:“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近期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各地区博物馆的藏品对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精神、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国家软实力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博物馆条例》明确博物馆的目的就是“教育、研究和欣赏”,已经由过去的“研究、教育和欣赏”调整成了现在的“教育、研究和欣赏”。因此,博物馆的教育尤其是文化教育功能被摆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亟须国家、社会、政府和博物馆人予以重视。

1 目前博物馆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数量不足,严重影响博物馆文化教育功能的发挥

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我国已有各类博物馆4510家,其中国有博物馆3528家,非国有博物馆982家。可以看出我国博物馆的总量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但与我国历史悠久、辉煌灿烂的文明和将近14亿人口相比,博物馆缺口数量极大,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不相匹配。另外,非国有博物馆先天不足,在博物馆用地、审批、展品内容和专业人才上都无法与国有博物馆相比,也导致非国有博物馆数量缺口极大,现实中甚至还存在许多滥竽充数的“山寨博物馆”。博物馆数量上的不足,从根本上制约了博物馆文化教育功能的发挥。

1.2 质量不高,公众入馆兴趣不高

随着国家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和投入,近年来各地兴起了建设博物馆等文化基础设施的风潮,但博物馆建设中存在着“重规模轻内涵”现象,盲目追求“规模第一”等头衔,不注重馆藏的质量和服务水平,馆藏千篇一律,导致博物馆的质量和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近年来非国有博物馆效益低下,发展势头并不乐观,经营状况几乎呈负增长,许多非国有博物馆处于勉强维持生存的状态。发达国家民众一般每年平均去博物馆4、5次,而我国民众平均2年才去一次博物馆。

1.3 专业人才与经费配套不足

博物馆属于社会公益性单位,近年来各地都在精简机构、压缩财政供给人员,博物馆的编制也被削减,而观众对博物馆社会化的功能不断攀升,造成博物馆人手紧张,很多重要岗位由编外人员组成,编外人员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博物馆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由于有些地方重视程度不够,无法按规定落实博物馆事业经费,使博物馆的文化教育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1.4 功能定位不清晰,忽视文化教育功能

由于部分博物馆公益意识淡薄,只注重博物馆的收藏与研究功能,没有意识到博物馆内涵的转变,忽视了博物馆作为公众文化教育的重要功能,社会职能发挥相对有限。由于自身定位不明确,难以认清发展方向,给博物馆具体的业务工作造成了混乱。一些地区只一味追求模仿国家或省级大型博物馆的综合模式,未针对本地区历史人文情况合理安排展品和展示方式,缺乏地方特色和个性,也难以吸引当地民众的参与和参观。

1.5 展览手段缺乏科技手段

目前社会已经进入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智能化时代,作为人类文化保存地的博物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新媒体的影响,展示手段和文物传播方式都出现了新变化,科技融合特征明显。然而,一些地区博物馆展览内容和形式还停留在20世纪,科技利用水平不高,科技创新不足,文化展品展出形式单调,极大影响了自身展示、教育服务功能。同时,一些博物馆馆藏资源相对封闭,未能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分享和传播,也难以扩大博物馆文化教育的范围。

2 提升博物馆文化教育水平的相关建議

2.1 从政府层面统筹博物馆事业发展,明确博物馆建设与发展职责

博物馆是一个地区文化的精华所在,对提升城市文化水平和市民文化修养有积极作用,同时博物馆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场所。因此,应从政府层面重视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为博物馆文化教育功能提供更多政策性保障。地方政府应按照《博物馆条例》和《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文物博发[2010]11号)的有关要求,转变思想观念,重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明确政府相关部门职责,在博物馆用地、资金、审批及人员编制管理上给予政策性倾斜。

2.2 为博物馆行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多方位增强展品的教育功能

博物馆要增强创新服务意识和科技意识,充分利用当今社会的新科技、新成果,将博物馆的功能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尽善尽美地展示出来。在展陈设计上,要应用多媒体的高科技手段来进行展品的表达,将图形、文字、声音、图像、动画有机结合起来,激发观众学习历史、提升素养、感受文化的兴趣。在宣传方面,可利用当下热点的AR(增强现实)、VR(虚拟显示)、微博、微信等技术,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馆藏和讲解相关的历史文化,借助科技达到宣传、教育、推广的最佳效果。

2.3 引进高学历人才和加强培训,提升博物馆人才专业水平

目前,博物館尤其是基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文化素质、知识结构和业务素质难以适应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水平,人才缺乏不仅影响了博物馆研究功能的发挥,也严重影响了展陈的讲解与宣传功能的发挥。因此,建议相关人事部门增加相应的文博专业人才引进力度,改革现有的博物馆人员编制结构和管理模式,改变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同时,博物馆应加大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鼓励人才深造,加强与外地博物馆的交流合作,提升工作人员视野和素质。

2.4 扶持非国有博物馆的发展,鼓励其积极承担社会职能

非国有博物馆在传播文化、普及教育等方面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灵活优势,与国有博物馆一道承担了文化教育功能,具有重要的社会地位。因此,建议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非国有博物馆的文化教育作用,给予充分的引导发展。积极落实《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相关要求,要加大地方财政对非国有博物馆的扶持力度,对一些先进的非国有博物馆可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予以重点扶持,使其长期承担起社会责任,永久性成为民众教育、文化传承的基地,为非国有博物馆营造良好的发展范围。

2.5 加强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让博物馆文化走入寻常百姓家

博物馆不能光有历史和继承,也要有创造、有发展。在博物馆运营上,要积极学习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社会参与意识,加强同旅游业、商界及个人创意的结合,鼓励博物馆挖掘藏品内涵,与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相结合,通过博物馆的文化底蕴、器物的形象图案,设计出具有一定用途的衍生产品。同时,要明确经营收入用于弥补事业经费不足的问题,提升博物馆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峰.浅谈博物馆数字化与智慧化建设[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8).

[2]张峰.新媒体背景下的博物馆文化服务升级研究[J].人文天下,2016(75).

[3]智研咨询集团.2016-2022年中国博物馆市场专项调研与投资方向研究报告[R].中国产业信息网,2016.

猜你喜欢
文化教育转型升级博物馆
博物馆
如何通过韩国文化教育开展韩语教育工作
数学知识学习中渗透数学文化教育
我国人口出生率的研究分析
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型升级路径
地面电视频道“新闻立台”的一次转型升级实验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