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馆藏清累丝银质船模考

2019-12-13 07:13亓玉国焦丽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21期
关键词:日本

亓玉国 焦丽

摘 要: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馆藏一艘银质船模,保存完整,形态写实逼真。查阅各地文物藏品,发现该类型藏品国内罕见。馆内综合该藏品工艺、造型特点初步将其命名为“十九世纪累丝银帆船”,其他详细信息待考。出于对造船形制及技术以及通过研究该船模本身进一步反映当时中西经贸交流情况角度出发,对该船进行详细研究。通过研究终于明确该船并不是国内手工匠人制作,而是来自日本,其模型制作造型则是参照18、19世纪北美地区的斯库纳纵帆船型。相关结论虽偏离了原研究方向,但研究对于该船模的鉴定及通过该船模了解船型演进变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银质船模;斯库纳纵帆船;日本

1 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馆藏银质船模情况综述

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藏有一艘船模,弱金黄色,船体主体部分氧化,有发黑现象。通过X荧光光谱仪测试得知船体为银铜混合材质,其中含银量91%左右,含铜量为9%上下。模型通体无特殊文字标记,下配长方形红色木质底框,连框重1.073千克。底框长57.5厘米,宽16.5厘米,高2.5厘米。该船模本体长55厘米,宽11厘米,高30厘米,整船长宽比基本为5∶1。多桅纵帆船,帆为镂空,饰以各式植物纹图案。斜桅凸出于船体,伸向前方,斜桅两侧用三角形畔固定于船体,斜桅上方为三面斜拉式三角形帆与主桅相连。前桅及后桅处帆体形制统一,桅杆均分为上下两部分,上桅部分为三角形帆,下桅杆部分为方形帆。前桅及后桅两侧均配有横式绳梯,后桅中间处悬挂有一细长波浪形船旗。整船船身较狭,两头翘,中部凹,接近于V型。甲板上方除接近正中位置有突出船舱盖,船首及船尾处均再无突出相关舱室。船首下方悬挂一船锚。船尾处无常见尾舵,取而代之的是船尾部两侧有L状可左右转动构件。船体两侧各立水波状饰片,饰片镂空,有植物叶状纹饰。成熟卓越的手工技术,透过极致的錾刻技艺,将流动澎湃的海浪、跃动其上的帆船、精致无比的桅杆表现得惟妙惟肖,即使在大风大浪中亦能稳稳向前的姿态……从大到小、从光到细,均无微不至地予以呈现。船上风帆鼓足向前,乘风破浪,展现出非凡的气派及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光线投射之间,隐约散发迷人光芒,凝聚着远古文化,完美展现出不凡的气势和活跃的生命力。

2 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馆藏银质船模考证

鉴于馆藏银质帆船模型无明确文字标示,藏品本身流转经历也不是很明确,前人对其研究资料也甚为缺乏,故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记载和了解船模制作材质、制作工艺、船模造型特点等方面入手进行多角度考证是比较可行的研究路线。

船是人类伟大的创造之一。伴随人类文明发展,世界各国演进出形制各异的舟船形制。截至今日,各海域均是工业机制船穿梭的时代。然而出现在大航海时代,利用风力前进的帆船是人类向大自然做斗争的一个见证,一直以来备受各国人们喜爱,永不落幕。同时,鉴于其具有“一路顺风”“一帆风顺”美好寓意,历代手工业更加偏爱,纷纷参照实船样式将帆船做成模型,用以馈赠亲友或收藏纪念。众多船模制作产生,肯定不是凭制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而是有其印证的實船。作为印证实船形态的船模,其出现年代肯定要晚于实船,这是大家的共识。在收藏船模无确切可考资料前提下,通过研究船模对应的实船是何样式和该种类型实船出现及消亡的时代为何时等问题,从而逆推出该船模的大概制作年代,这是一条切实可行的研究路径。然而真正开展研究,发现判断一艘船的形制及其来源并不是一样简单的事。在世界各国发展的长河中,最初的船都是空心的浮具,后来演变为独木舟,再至木板船体,再后来有了桨、桅杆、帆等。仅帆船本身来讲,世界各国在不同年代亦有不同造型特征。不同船舶的船型特征除了船舶的主要尺度、尺度比外,主要体现在船舶主体型线的形状、船舶上层建筑的分布与造型、船体结构特征、船舶属具的特征与设置以及船民习俗诸多方面的不同。通过查阅《帆船史》(杨槱)、《西洋风帆船》(施鹤群)、《行舟致远扬帆丝路-何国卫船史研究文选》(何国卫)、《中国造船史》等资料,粗略将相关知识进行汇总,用以对船模进行科学研判。

根据船体造型特点判断,该船为特征鲜明的西方船。根据文献研究、发掘沉船研究、现存船模研究等多重论证,一大批研究学者经过努力,对中国古代木船帆船进行了归纳,认为中国形成了四大船型特点,分别为“鸟(浙)船、福船、广船、沙船”。沙船是我国北方海区航行的主要海船,平底、方头、方艄。广船基本特点是头尖长,上宽下窄,线型瘦尖底,梁拱小,甲板脊弧不高。福船体型高大如楼,底尖上阔,首位高昂,其船上平如衡,下侧如刀。通过以上船型对比,对比以上资料特征均可以看出航海博物馆馆藏U形窄长、带有长长突出的首前桅的银质船模并不是传统中国帆船样式。《行舟致远扬帆丝路——何国卫船史研究文选》(何国卫)一书中《漂泊百年的中国古船模》一文写道:“这批数量众多的百年中国古船模包括了货船、客船、官船、兵船、渔船等众多船种;船模出产地西至重庆、东临大海、北达丹东、南抵琼州,他们广泛涉及江海河湖各地的广大航域;众多的船模的桅、帆、舵、锚、橹、桨、篙、索等船舶锁具齐全;彩画旗字历历在目,清晰可见。这批船模清晰、直观、完整地反映出清代木帆船的实况和当时舟船文化的历史背景。古船模将中国古代木帆船的特征展现无遗。完全可以这样说,这是一批数量最多、船种齐全、地域最广、最真实和最全面反映中国木帆船终结技术的古船模。”这些遥远的比利时安特卫普博物馆收藏的125艘中国清朝晚期的船模,也为判断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馆藏船模是西方船型而非中国船型提供了鲜活的例证。其中扇形及方形的中国船模上的软帆和硬帆样式更与馆藏船模的三角帆有着异常明显的视觉区别。《世界帆船发展漫谈》第一部分《西方帆船发展漫谈》中写道:“盖伦帆船原来的帆装形式与卡拉克船如出一辙,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慢慢出现自己的特点。显示在1570年左右荷兰人首次发明了可降式上桅,它可以沿着下发的桅杆滑下,一直到两根桅杆在甲板上紧靠着竖立为止……1620年左右,在后桅的大三角帆之上出现了方形的后桅上桅,取代了不实用的三角后桅上桅。同时,盖伦船上仍然高耸的艉楼使得船首为了平衡而需要更多的帆,于是船首斜杠上的旗杆发展成了首斜杠上的上桅,挂上了首斜杠上的桅帆……在接下来的帆船发展过程中,大型帆船的形制与外观或多或少都来源自盖伦船(英语单词galleon,即‘桨帆船)—在船属装备配置、结构与帆具上它们当然会有所改进,但船楼的形式、前伸的船头、桅的配置与功能则一直被延续着。”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馆藏银质船模各体态特征,正是在保留了盖伦船原始形态上的一种演进,是一种典型的西方船型。

从桅杆及帆制形态上判断,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馆藏银质船模对应实船系始建于18世纪的斯库纳(Schooner)北美纵帆船。一直以来,在各式资料图书中都能发现西洋风帆船的身影,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也藏有众多国外征集而来的以西洋帆船为乘风破浪为题材的百年油画藏品以及哥德堡号、五月花号等船模藏品。从普通大众角度来看,西洋船大都长相非常相似,长长的斜首桅,一眼望去满满的三角形或方形的帆。事实上,以盖伦船为雏形的西洋帆船在形制上在不同时期有许多不同的造型变化,最为明显的变化特征是其桅杆以及船帆的演进变化。从横帆至纵帆,再至横纵帆相结合,其中加以三角帆引入及变化,帆的数量也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增减。为此,从基础入手,详细研读了《船舶的历史》(意大利伦佐·罗西编著,陈喆译)等有关西方船模研究史料,《走进博物馆——船舰》(英国托尼·吉本斯主编,郭威主译)收录了从公元前5000年到现在1500多种军用及民用船舶的详尽资料,图文并茂。翻阅发现一艘1850年英国船首三角帆双桅船插图与馆藏船模形制接近,但在船帆形制上并不完全符合。1850年英国船只描述如下:“帆缆:双桅;主桅称有斜桁帆并带有吊杆,三角形中桅帆,两张船首三角帆,两张支索帆,后桅带有后纵帆和斜杠中桅帆。”为进一步确认馆藏船模船型,在以“双桅”“纵帆”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时进一步发现该船系北美斯库纳(Schooner)船。斯库纳又称“双桅纵帆船”,前桅可张挂一面或多面方形帆,但常常是张挂一面或多面三角帆或前伸至第一斜桅或船首突出圆木的三角帆。这种双桅纵帆船是17世纪由荷兰人设计。根据1911年《大英百科全书》,最早真正被称为斯库纳(Schooner)的帆船是安德鲁·罗宾逊于1718年在马萨诸塞州建造的,是北美最受欢迎的船型,常见于渔船、探险船等。对照资料,航海博物馆馆藏船模双桅、纵装、纵帆的特点基本可以判定出其的确参照斯库纳帆船造型定制。唯一不能肯定的是资料中记载19世纪后期斯库纳是一种平底钝尾船,这与馆藏船模V型结构完全不符。后在研读著名船史专家、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教授辛元欧老师《中外船史图说》一书中,有关船型结构的疑问也迎刃而解了。该书第257页至258页《操帆功能简化的结晶——北美纵帆船》这一章节,对北美纵帆船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并配以图文介绍。书中记录摘抄如下:1830年,美国切萨皮克湾(Chesapeake Bay)的船舶制造者把纵帆船的简易帆装与最早采用的流线型V型横剖面船体结合起来,设计建造了更为新型的“巴尔的摩纵帆船”(Batiomore Schooner)。图384示以1851年建造的美国式纵帆船,长长的凸出的首、尾柱,增加了甲板的有效长度,龙骨有向尾部下倾的趋势以获得较大的尾部吃水,既提高了船之纵稳性和航速,也使其水下船体的横向水平动力中心大大后移,从而能更好地与风帆压力中心相平衡,有利于抢风航行和减少横漂。其横剖面在船中均為V型,这与以往商船采用U形横剖面大不相同。该船亦比一艘商用帆船细长,长宽比约5∶1。该船使用平甲板,船上没有上层建筑,其行船时外观又低又长,艏艉线型优美,这些都有利于减小阻力,便于操帆抢风,提高船速。后来这类船设计得更为细长,并在其顶桅上悬挂斜桁三角帆,进一步改善了驾驶性能。V型构造、5∶1长宽比、甲板上层没有建筑的以及桅、帆等相关记录无不与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馆藏船模相印证。故综合得知,馆藏船模藏品系参照于北美斯库纳船型制作,其制作年代应上限不早于1830年。

从馆藏船模材质、制作工艺及我国博物馆现存藏品探究,该船模藏品并非我国匠人制作并收藏,而是近邻日本国内匠人手工制作,系近些年流入我国用于收藏。上文已对该船的参照船型做出判断并就其模制作时间给出上限不早于1830年的判断,至于其制作下限专家也根据材质和锈蚀程度对其进行详细分析。该船桅杆横梯处已有几处出现明显断裂,其他细部也有非常严重的锈蚀。该船模底框红木已出现油漆脱落朽糟现场。综合分析,认为该船模制作时间应至少已有百年。故综合判断该船模制作于1830年至1930年间。征集线索显示其来源于我国广州地区,但无其他更明确资料记录其流转经历。对该模型是西方匠人制作流入还是我国匠人自行制作相关问题研究,翻阅了《清代商业史》《万邦来朝:朝贡制度史论》以及反映清代及民国的各海关志等大量资料。《清代贡物制度研究》中显示出现“银累丝船”的最早记录于雍正三年。该年意大利进贡物品中含有“银累丝四轮船一”及“连座银累丝船二”的字样。然而,根据船模制作晚于1830年后(道光年间)的判断,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朝贡制度已退出历史舞台,故船模为西方朝贡可能性不复存在。

那么该船模是否为我国匠人专为西方定制而保留下来的?对此,亦翻阅了《广州十三行》以及研究《1830—1930年外销银器》等资料,确有一批外形遵西方口味,工艺技巧为中国特色的银质匠人,这些匠人制作了大量精美银器。福布斯在《1825—1830年的广州商铺》中写道:“1822年广州十三行一代有5000余家专营外销商品的店铺,约有25万的男人、男人和儿童加入外销商品的生产制作过程中,广州的艺术家在象牙、玳瑁、砗磲、檀香木等雕刻制品、竹木家具、漆器、金银器等方面的精湛技艺闻名于世。”蒂芙尼在《中国广东》一书中写道:“店铺的银匠能制造任何物品,由小小的盐羹到整套餐具,都能制造出优美的效果。他会用金替水壶镶边,或者用很短的时间就能按照西方商人的要求制作一定形状及纹饰的叉子……很多欧洲人士通过西方来华贸易的买办,经销商向这些银匠订购银具。”相关资料似乎证实了西方定制银帆船模型存在的可能性。但阅读广州博物馆白芳老师发表在2019年6期《文物天地》杂志中的《广东省博物馆藏清代广作外销银器概述》一文得知,广东省博物馆收藏了中国外销器约150件(套),时代以19~20世纪的藏品最为丰富。然在其所有藏品中,未见西方帆船模型。镂空帆船船体以及颇具东方色彩的一帆风顺寓意似乎也并不为西方商人所用,故我国匠人受西方定制制作该船的可能性也极低。另外,比利时安特卫普博物馆收藏125艘船模中也均为木材质。鸦片战争爆发后,我国白银也异常紧缺,故我国匠人自行制作的可能性也基本全无。

既然相关船模既非西方流入又非我国制作,那么馆藏船模到底来自何方?后根据双桅纵帆船模造型以及跃动的水波纹在各大博物馆藏品中重新进行了检索,终于发现其来自日本的端倪。国际友谊博物馆藏有数艘银质帆船模型,其中水浪形帆船造型无一不来自日本。如1981年11月日本赠外交部一艘水波纹银双桅帆船模型;1984年3月日本首相赠陈云同志一艘水波纹单桅帆船模型等。鉴于此,对此进行了进一步了解得知,日本的银质装饰品历史悠久,种类丰富,被称为“活着的传统工艺”。日本银质手工至今还沿袭着较为原始的加工方法和技艺。工序十分复杂,除了较少常用的工艺,加工过程中还保留了古老的铜走银、银走金、炸珠、錾金、鎏金、掐丝、镂空、拉丝等传统工艺。其银质帆船系列很多是作为皇室秘藏,也多作为国礼赠送。赠送给我国的银帆船礼器是由日本银器制作大师武比古制作。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开眼看世界,为接触西方帆船提供了大的历史舞台,而且双桅纵帆船速度快,可用于渔船、探险船,也符合日本生活实际,相关帆船模型也备受日本人喜爱。镂空的帆上有5片或6片植物叶片造型,推断为日本最喜爱的樱花或菊花造型。后期大量的网络图片检索也证实水波纹及镂空的帆也是日本独有造型。在日本网站拍卖纪录中有两款累丝银质船模与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馆藏船模造型完全一致。至此,已完全可以确认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馆藏银质累丝船模系日本制作,后通过各种途径流入我国。

3 小结

通过对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馆藏银累丝船模模型探索,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①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馆藏银累丝船模系参照18、19世纪北美地区的斯库纳纵帆船型制作。

②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馆藏银累丝船模制作年代约为1830年至1930年间。

③相关模型可为研究西方帆船造型演进提供难得的实证,尤其是尾部两侧可以旋转的L形造型,为历代船模研究史料所不见,船模船史研究专家可对其进行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杨槱.话说中国帆船[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7.

[2]施鹤群.西洋风帆船[M].上海:画报出版社,2000.

[3]史冬辉,顾双飞.世界帆船发展漫谈[M].大连:大连出版社,2010.

[4]杨槱.帆船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5]何国卫.行舟致远扬帆丝路——何国卫船史研究文选[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

[6]辛元欧.中外船史图说[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

[7]何新华.清代贡物制度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8]郭蘊静.清代商业史(修订版)[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

[9]托尼吉本斯.走进博物馆——船舰[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10]席龙飞.中国造船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11]陈希育.中国帆船与海外贸易[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

[12]白芳.广东省博物馆藏清代广作外销银器概述[J].文物天地,2019(6).

猜你喜欢
日本
日本强烈地震
日本古代艺术
探寻日本
岛国日本
日本
隐形王者
日本:入住书舍,与书共眠
日本神社
走进日本 “最牛”豆腐店
第 位首相考验日本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