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艺术人生启蒙者和引路人(上)
——当代民族音乐奠基人之一陈振铎先生逝世20周年祭

2019-12-13 05:32宋友权
乐器 2019年12期
关键词:艺术修养二胡技巧

文/宋友权

按系里约定的时间和提供的地址,我提着二胡来到学校家属院,找到写有“陈振铎”三个字的门前就上前怯怯地敲门,一位花白头发长者为我开门。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先生。过去听说过“教授”这个词,但没见过人。现在教授一对一、面对面给我授课,令我非常紧张和拘谨。先生就“哪里人,什么民族,多大年龄,喜不喜欢音乐,喜不喜欢二胡……”和我聊起来。他慈祥的面容、和善的眼神、亲切的话语,使我的紧张和拘谨缓解了许多。

一个从没摸过二胡的年轻人现在要学,先生只得手把手从基础教起。他一边讲解一边示范,拉出的音乐很美,很好听。我学先生的样子,把琴放在腿上,浑身的不自在,马尾在琴弦上摩擦出的声音是那样的刺耳、难听。先生说:“这是个过程,不着急,慢慢练”。在先生教授下,我学会了音阶、乐曲片段,并开始学习一些简单的曲子。就这样,先生有条不紊地将我带入学习二胡艺术的殿堂。

我珍藏的这幅照片,是1965年12月13日和陈振铎先生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黄排公社办公楼前的合影。照片上的“师生在广西三江留影”,由先生亲笔书写。看着这幅半个世纪前的照片,件件往事在眼前浮现。

初识先生 进入学习二胡殿堂

和先生相识,是1961年9月中旬的事。8月下旬,接到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的《录取通知书》,我这大山里的藏族娃(17岁,初中毕业),怀着激动与忐忑的心情从老家——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金川县河东乡达尔甲寨子出发,9月8日赶到学校报到。分专业时领导让我学二胡,并告之老师是陈振铎教授。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先生的名字。

苦练《病中吟》 领悟二胡艺术

二年级开始学习《病中吟》。我每天用6个多小时的时间练习,练一段时间后觉得乏味了,上课时给先生说了这一状态。先生说:“这是在进步,说明你对自己现在的水平不满意了,需要寻求新的发现”。

在继续苦练中发现,一首曲子的每个音都有很多种拉法。每个音究竟用哪种方法演奏,全靠自己用心体会、仔细琢磨、反复比较后再确定。在变化无穷的细节中展示作品的魅力、体现演奏者的功力。有了这些体会后,我的演奏上了一个台阶。上课时先生说:“现在听你的演奏,就有味道了”。

1963年春全国首届二胡比赛在上海举行,先生带我去观摩北京赛区的比赛。我觉得选手们对《空山鸟语》《三门峡畅想曲》这样高难度的作品非常重视,演奏娴熟流畅,而《病中吟》这种技巧不难的慢速度曲子,有些选手则琢磨不够,缺乏深度和韵味。我给先生谈了这个感受,他肯定了我的看法,说:“慢作品往往内涵很深,拉好不容易”“学艺,首先功底要扎实。像二胡,长弓、快弓、音阶和乐曲中高难度的片段,每天要用足够的时间来练。所谓‘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旁人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说的是技术技巧要过硬。即使成了演奏家,技术技巧的练习一天都不能放松。天天练,反复练,才能‘熟能生巧,巧中有妙’。达到这个水平后才能进入到表达作品内涵的境界。”

先生授课的特点,从不用填鸭式的灌输法,而是让学生自己先悉心琢磨,有了一定的体会后,他再以商讨的口吻和你交流。他画龙点睛、言简意赅的话,让人终生难忘。如在分析《病中吟》时先生说:“音乐是用声音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你觉得《病中吟》表达的是什么思想和情感?”就此话题我们进行交流。先生引导我认识到《病中吟》不是对生理疾病的呻吟,而是在表达旧中国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情怀。他说:“乐曲从低沉、缓慢的诉说中开始,然后徘徊——愤懑——呐喊——抗争,最后终因个人无力回天,在悲愤与痛苦的呐喊和抗争中结束全曲。乐曲最后的长音意味深长,它不是悲观地叹息,而是抗争中地呐喊”。先生强调说:“拉好这个长音,非常重要”。我在先生的指导下用半年的时间,逐步掌握了《病中吟》的演奏技巧并领悟作品的内涵。

先生的传授和教诲不仅仅限于二胡艺术。他要我在学好主课二胡的同时,要学好副课钢琴和音乐理论等专业课,要多听各种音乐,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现代的,独奏、重奏,合奏和交响乐等,还要我重视文学和艺术的修养。他说:“我们培养的不是只掌握单种技艺的民间艺人,而是掌握全面知识的音乐家和有很高艺术修养的艺术家”。先生自己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不仅潜心研究二胡艺术,还研究戏曲艺术、绘画艺术和书法艺术,这使他的二胡艺术进入到很高的境界。1982年6月8日,已是77岁高龄的先生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剧场的音乐会上演奏的《汉宫秋月》,让我深切感受到先生对二胡艺术的诠释和感悟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音乐家曹正教授在评价先生的这次演奏时说:“从陈老表现音乐的深厚气质和宽广的神韵中,可窥见其艺术修养之功力”。这时,我对先生常说的“演奏家最终拼的不仅是技术技巧,更是艺术修养。掌握高超娴熟的技术技巧,为的是准确深刻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精髓。相比较,技术技巧较好掌握,而艺术修养得用一辈子的功夫”这话有了一定的体会。

就这样,先生用“不着急,慢慢练”的方法,让我领悟二胡艺术,并引领我进入音乐艺术殿堂。

行为见品德 指引我前行

先生行事低调,但他的言行彰显的品与德,深深地感染着我、教育着我:和农民交朋友向民间学习

1965年8月,中央民族学院派出400多名师生,到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参加“四清”运动。先生和我们一起来到黄排公社。当时,我21岁,先生已61岁。(本文前面的照片就是那时照的)。当地条件艰苦,住的是四面透风的木板房, 吃的是半干的稀饭,菜少且单一。在同吃、同住、同劳动中要解决农民们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困难。这种苦,不少人受不了。我这个农村长大的人,也很不适应。先生也是吃这种饭菜,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带农民开会学习。一个长期生活在大都市的高级知识分子,其不适应和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我怕他的身体受不了,就问他有什么困难?他爽快地说:“没什么,这些困难能克服”。农民们听说他是全国有名的音乐家、老教授,相处中颇为紧张和拘谨。但先生待人平易谦和,和他们聊家常、摆农事,演奏二胡给他们听,还向他们学习民间音乐,很快和农民们成了朋友。先生模范遵守纪律,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的表现,对我们这些年轻人影响很大,得到大家的赞扬,也受到领导的多次表扬。

先生送我一盆花

我毕业后,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上班,住中央民族大学家属院,所以常去先生家串门,聊工作、聊学习、聊生活。

有一天,我去他家,先生说要送我一盆花。他说:“养花、赏花,能修身养性。”先生送我的是金边吊兰,叶子狭长,顶部尖,外部金黄色,内部深绿,刚长出的叶子,嫩嫩的、绿油油的,甚是可爱。文人讲究养花、赏花、写花,以修身养性,提高品位。先生送我花,能感受他的用意。

先生送我一幅字

和先生相处,话题很广泛。有次,聊看书。我说:“我看到《荀子•天论》中有这样一段话:‘天行有道,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我很喜欢这话,想请您把这段话写给我。”先生说,他也喜欢这句话。他说:“这话是告诉我们,万事万物都有其特定的规律。做人做事,要尊重规律、敬畏规律”。他欣然将这段话写下来送给我。这幅字成了我的珍藏品,并一直谨记先生“天行有道”的教诲。

(待 续)

猜你喜欢
艺术修养二胡技巧
二胡奏出精彩人生
洞腔随想二胡独奏
肉兔短期增肥有技巧
开好家长会的几点技巧
思乡(二胡短曲)
指正要有技巧
小议二胡艺术改良创新下的思考与实践
提问的技巧
谈谈鼓师
从对立到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