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柳苏凌
本次论坛的嘉宾涵盖音乐高校和各地音协领导,几乎算的上是汇集了中国音乐艺术教育界的半壁江山。6位发言嘉宾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当下中国音乐艺术教育领域供给侧实际情况做出了从微观到宏观的剖析。在他们的演讲中结合和很多现实情况,提出了合理化意见,指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论坛意义深远,在谈笑风生中,对当下国内音乐艺术教育的各种问题针砭时弊、鞭僻入里。值得一提的是,与会嘉宾作为高校内的学科带头人或是一校之长为此有诸多共鸣,高校教育的改革之心在他们当中显得尤为迫切,他们身上了肩负着中国艺术教育未来之希望。
论坛主持《钢琴艺术》主编李航
珠江钢琴集团董事长李建宁
珠江钢琴集团副董事长肖巍
周海宏教授带来了《音乐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主题演讲,强调要加大音乐教育供给侧改革,学校应清晰定位人才培养方向,加强学科知识体系构建,形成专业化的教学模式,让音乐工作者幸福起来。
他从“音乐教育面临的形势”“音乐工作者职业状态”“专业音乐教育的供给侧改革”三方面展开,阐述进行与文化强国步伐适应的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熟悉周海宏的人都知道,他的讲座风格幽默诙谐,且擅长在谈笑风生中针砭时弊,敢于直面问题。他提到了一个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音乐专业毕业生“毕业即失业”;中国国民审美素质的低下,甚至是国家精英人群汇总;中国文化艺术教育缺口之大是不可想象的;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生由于对自己定位不清而错过人生幸福;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国内忽略教育学学科体系等等一针见血的问题。
音乐专业学生就业难源于人才培养定位以及教学大纲的制定。总体来说,目前国内艺术高校办学脱离社会人才需求,导致大量人才出口和市场不对应,严重影响了国内艺术教育的师资队伍,造成教育成本和人才浪费。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照,我国国民的艺术素质亟待的提升。
周海宏谈到,中国正处在国民审美素质核心低下的阶段,甚至是国家精英基础普遍艺术素质很低,主要是国民基础教育失衡造成的。社会艺术教育过于专业,失去了本位思想。从宏观来说,不提升审美素质就难以提升幸福指数,就不会体验人生的幸福, 不提升审美素质就难以建成美丽中国,审美素质提升就是艺术教育的提升。这是艺术高校担当的责任,更是当仁不让的义务。
中国文化艺术教育缺口之大,是不可想象的。但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对音乐职业的理解还存在偏差,只把音乐当理想,没把音乐当职业,没有把音乐当成一个幸福指数很高的职业。从办学者来说,没有把高等教育当做职业教育。在师范学院里建立音乐学院,表演专业成为了主流,但学生的可塑性和市场需求不对等,因此造成了学生毕业后迷茫,没有出路,童年的明星梦彻底撕碎,因为成不了大师。
周教授奉劝教师、学生和家长,不把明星当做目标攀比,就会去除很多焦虑。理想不是虚妄,高等音乐教育,应该把理想教育和现实职业教育结合,成为一门必须课。音乐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人性的教育,人格的养成。
“与其拔高,不如拓宽”。关于音乐教育,周海宏教授还分享道:理性地认清潜能对成就水平的制约作用,有助于确立恰当的、可实现的教育目标,和合理地分配教育成本的投入,有助于在一项学习活动中得到可持续性发展。
星海音乐学院院长蔡乔中的发言主题是《粤港澳大湾区音乐教育的资源融合与发展》。他一路在国内专业院校从求学到工作,对周海宏教授的发言感同身受,他从内心深处涌动着对艺术高校教学改革冲劲。
当国家颁布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之后,他自感这是一次难的改革机会。他提到;高校办学长久以来脱离市场人才需求,学校内部各自为政。没有考虑过学生和社会的需求。从办学者的角度出发,实施了课程改革三位一体。第一学科本位,专业从学科属性出发,应该学什么。第二是学生本位,充分空间发展,差异化发展,个性发展。第三是社会本位,就是社会需求何种人才学校就要往这方面培养,用社会人才需求推动课程改革。
作为广东地区的唯一一所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还肩负着更多的社会功能。蔡乔中说道:“粤港澳大湾区,将是世界最大的经济引擎,将会拉动这个区域的文化艺术,粤港澳将成为艺术资源融合度最高的地区。目前粤港澳地区院校、剧院、各种乐团密集分布,在星海音乐学院的倡议下,2017年26家单位,成立了‘粤港澳大湾区音乐艺术教育发展联盟’。”
在深刻剖析办学问题后,蔡乔中向大家介绍了星海音乐学院改革做的三件事:1.搭建高端音乐交流平台,用项目串联资源;2.推进艺术院校跟文艺院团整合;3.纵向把大学和基础教育打通。
蔡院长特别提到了:目前诸多高师教学拼命地向专业院校靠拢,是不对的。要通过一些列改革打通高师教育和基础教育的中梗阻。
著名钢琴演奏家、教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钢琴学会副会长,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韦丹文,曾经在1983年第一届“珠江杯”获得全国青少年钢琴邀请赛冠军殊荣。2009年大赛以“珠江•恺撒堡”重新命名,每两年举办一届,那一年开始,韦丹文就一直担任大赛的评委;2017年,大赛再度升级为国际钢琴赛事,韦丹文开始担任大赛组委会的秘书长。本次论坛他的演讲题目是《钢琴主科教学的改革》。
他谈到,目前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教学大纲到今天已经沿用了20年。时代变迁,教学大纲的确是需要修改。比如,目前钢琴系学生参加国际大赛会跟期末主科成绩挂钩,因为原来没有这项政策,学生参加国际大赛会牵扯很多精力,致使学生对参加比赛的态度并不积极。现在有了这样的措施,大赛成绩越好,晋级程度越高,期末成绩占分比例也就越高。通过这样细微的政策鼓励老师和学生。还比如,在教学中并不采取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同样适用在高、精、尖的人次培养中。老师要根据学生情况布置作业,对学生未来的定位给予一定的指导。
韦丹文坦言说,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要跟世界顶级音乐学院接轨,还有诸多方面要完善和提升。对艺术,对美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面对压力要迎头赶上世界名校。
哈尔滨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吉林艺术学院钢琴系主任元杰,本身是一位杰出的钢琴演奏家。作为艺术殿堂级的演奏家, 他 的 视角和艺术观更为国际化,也深刻地感受到了艺术家对公众的示范性和带头行。作为青年一辈演奏家,他的确是极为突出的。演而优则教,这在演奏家中并不新奇,但如何让演和教都做到可圈可点,元杰用使命来鞭策自己。
他的发言轻松幽默,在规定的十分钟发言中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音乐家的社会使命》种种论据和论点,发言中引经据典。并引用《绿皮书》中的经典台词点出主题:光有天分和才能去当一个钢琴家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责任感。他呼吁道:我们是具有社会使命感,用各种方式服务、影响和引领社会的艺术家,希望所有的音乐家们,特别是年轻的音乐家们,都能体会和理解他们的社会使命。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段召旭教授的演讲题目是《高等师范钢琴教学与感性素质培养》。他明确地表示,师范类教学音乐专业院校的教学。目前,大家对于师范院校比较注重钢琴伴奏教学。但其实钢琴演奏和钢琴伴奏不是一门课的延伸,而是两个专业。应该说尽管各个师范院校都社会钢琴伴奏,但是大家对钢琴伴奏的专业认知和定位并不准确,钢琴伴奏并不是钢琴表演退而求其次的备胎,伴奏人才的知识准备有一定专业性。
另外,段召旭谈到了目前师范院校的学生被太多的课程占用,而且这是全国师范院校的常态。由于课程设置过多,专业课程的时间被大幅度缩减,对于音乐师范学生来说是令人尴尬和头疼。这直接导致教学大纲的设置,教学效果,最后导致人才在面向社会需求的脱节。
在发言中,他提到目前高师学校的这种情况越来越被重视,高师学校的办学方针和人才定位在争论、纠正中得以清晰、明朗。他引用了一句话结束了当天的发言:避免精雕细刻的精英化,不能在钢琴系的模式下苟且。
“以美化人,以美育人,是高等师范学校的人才培养目的。”
宁波大学音乐学院院长俞子正在论坛汇中进行了《校企联合办学的培养模式》,分享了他曾成功促进南京师范大学与珠江钢琴集团联合开创“钢琴调律与乐器修造专业”。俞子正院长在论坛中分享了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分享校企合作历程将如何科学将双方资源优化利用,取得“1+1”大于“2”的效果,并以已毕业并在专业领域获得荣誉的学生实例为材料,充分证明了校企联合办学是一条非常有效的培养专门人才的道路,适用于很多企业和学校。
值得一提的是,现任东盟艺术学院院长郁钧剑在听到多位嘉宾发言后也有感而发。他强调作为教育者、教育机构的社会与职业的双重责任,呼吁国内艺术教育单位要根据艺术人才市场规律培养,做良心教育。总而言之,国内艺术教育问题已经不仅仅是音乐院校自身的问题,而是打通各个环节,教育理念和资源重新迭代升级的整体提升,而国家艺术教育问题已经关乎到艺术行业的整体发展和生存状态,问题不容小觑。
多位专家的发言从不同层面和角度阐述了中国音乐艺术教育领域中与时代脱节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问题。通过这次高端化的论坛,大家都深感音乐艺术教育领域供给侧改革已成定局。可这不是仅仅是教育一个部门的事情,而是牵扯到链条上的每个环节。希望以此论坛为契机,引导中国音乐艺术教育朝着更为健康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