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鑫 李 丽/文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河南历届省委、省政府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河南农业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让中原更加出彩的嘱托,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生产跃上新台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全省向着现代农业强省迈出坚实步伐。
70年来,“三农”政策促进农业农村稳定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南进行了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了农业生产关系由私有制为基础向公有制为基础的过渡。改革开放后,河南在全国率先进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业经济实现了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越。进入新世纪,党中央连续16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河南2002年全面推行农村税费改革,2005年起在全省范围内免征农业税,健全农业支持补贴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农业生产矛盾由总量不足向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的结构性矛盾背景下,河南深入贯彻落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四优四化”为重点,加快优势特色农业发展,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河南农业经济呈现出全面、稳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70年来,河南农业经济总量实现历史性飞越。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1949年的17.19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95.38亿元,1990年突破500亿元,1995年突破1000亿元。之后,分别用6年、4年、3年、2年和1年时间连续突破了2000亿元、3000亿元、4000亿元、5000亿元、6000亿元大关,2014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迈进7000亿元新台阶,2018年达到7757.94亿元,比1949年增加了7740.75亿元,是1949年的451.3倍。2018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居全国第2位,其中农业总产值4973.68亿元,居全国第1位;牧业总产值2067.71亿元,居全国第3位(见图 1)。
图1 1949—2018年河南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70年来,河南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全省农业经济以农业(种植业)为主,结构较为单一,1949年农业、牧业、渔业结构为 89.1∶10.8∶0.1,1978年农、林、牧、渔结构为85.7∶2.7∶11.4∶0.2,种植业在农业生产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改革开放后,河南相继出台鼓励发展多种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化等政策措施,农业生产经营逐步多元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结构持续调整优化。2018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种植业占比64.1%,比1949年下降25.0个百分点;畜牧业占比26.7%,比1949年上升15.9个百分点。
70年来,河南农产品结构更加优化。全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四优四化”为重点,推动农产品生产向高质量发展迈进。2018年,全省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1204万亩,占全省小麦种植面积的1/7,居全国第一位;优质花生种植面积1804.77万亩,居全国第一位。全省十大优势特色农业产值达到4343.37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56.0%。
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南主要农产品供应处于短缺状况,农业生产难以维持人民的正常生活。为改变这种状况,省委、省政府不断加强农业投入,全省农业生产水平大幅提升,粮食、蔬菜、水果、油脂、肉类等主要农产品产量持续增加,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提供了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以前,河南粮食不能自给,每年需要从其他省份调入粮食补充口粮。改革开放以后,河南粮食产量大幅提高,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1949年,河南粮食总产量只有142.70亿斤;1983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580.80亿斤,首次登上500亿斤台阶;2006年突破1000亿斤,2009年突破1100亿斤,2013年跨越1200亿斤大关,2017年跨越1300亿斤大关,2018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329.78亿斤,是1949年的9.3倍,居全国第2位。粮食亩产不断提高,从1949年的46.19公斤/亩增加到2018年的406.43公斤/亩,亩产增长了7.8倍。河南以占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1/10的粮食、超过1/4的小麦,不仅解决了本省1亿人口的粮食消费,而且是全国仅有的五个粮食净调出省份之一,每年调出约400亿斤的原粮及其加工制成品,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见图2)。
图2 1949—2018年河南省粮食总产量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广大农户逐渐成为独立生产经营决策的主体,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持续扩大,产量快速增加,确保了主要大宗农产品基本供给,满足了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2018年,全省蔬菜及食用菌产量7260.67万吨,是1975年的10.1倍;油料产量631.05万吨,是1949年的26.0倍;水果产量907.39万吨,是1952年的56.2倍。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有林场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全面深化,林业产业发展迅速,林产品产量快速增长。2018年全省造林面积260.39万亩,是1978年的1.3倍;森林覆盖率达到24.53%;油桐籽产量6.64万吨,是1980年的7.0倍;油茶籽产量4.91万吨,是1980年的39.3倍;木材产量258.36万立方米,是1980年的2.6倍。
70年来,河南养殖业生产由最初的一家一户散养,发展到先进的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饲养,由自养役用向商品饲养转变,畜禽和水产养殖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2018年全省肉类总产量662.68万吨,是1978年的14.5倍;禽蛋产量413.61万吨,是1980年的26.1倍;奶类总产量202.65万吨,是1980年的92.1倍;水产品产量98.38万吨,是1978年的39.8倍。
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南生产基础较为薄弱,主要依靠人力畜力。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持续加大对农田、水利、科技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农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发展基础更加稳固。
70年来,河南持续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提高。1949年,全省灌溉面积只有646.9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0%;2018年全省灌溉面积达到8112.47万亩,是1949年的12.5倍,占耕地面积的66.3%。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推进水、电、路、林等田间生产设施建设,实现田网、渠网、路网、林网、电网“五网”配套,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标准。截至2018年底,全省已建成高标准农田6163万亩,约占全省耕地面积的一半,抗灾减灾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70年来,河南农业生产实现了由主要依靠人畜力向主要依靠机械动力的转变。从农业机械总动力看,1952年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仅有0.2万千瓦,2018年增加到10204.46万千瓦,居全国第2位,是1952年的5万余倍,是1978年的10.5倍。从农业机械数量看,全省农用大中型拖拉机(混合台)从1980年的5.97万台增长到2018年的18.31万台,增长了2.1倍;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从7.41万部增加到63.19万部,增长了7.5倍。2018年,全省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2.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左右;小麦机播、机收水平均稳定在98%以上,玉米机播水平95%、机收水平83%,水稻机收水平83%,农业生产进入了以机械化为主的新时代。
河南持续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加大以优良品种培育为重点的农业科技研究力度,改革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等先进适用农业技术,农业科技进步的作用日益彰显。2018年,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7%,测土配方施肥入户率达到84.1%。据测算,2018年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
长期以来,河南农业生产以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随着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的深入推进,河南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快速发展,各类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大量涌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
河南不断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2018年,全省共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28万个,其中农民合作社18万家、家庭农场5万家、专业大户5万家。
河南现代农业设施从零起步、从无到有,各类大棚、中小棚、温室等农业设施较快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业生产的时空分布。2018年,全省设施农业占地面积217.87万亩,是2006年的3.0倍,约占全国的5.4%。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等高科技农业的发展促进了蔬菜、水果等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提高,市场上一年四季都有新鲜瓜果蔬菜供应,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
河南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打造“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积极推动三次产业相融共生。全省规划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520个,重点发展面(米)品、肉品、乳品、果蔬、油脂等农业产业化集群,形成了以三全、思念为代表的速冻食品产业链,以双汇、牧原为代表的猪产业链等多个产业链,全国市场1/2的火腿肠、1/3的方便面、1/4的馒头、3/5的汤圆、7/10的水饺产自河南。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持续走热,以采摘、赏花、乡村农事体验等为主的亲子游和休闲度假游成为亮点。2018年,全省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突破1.6万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9000多万人次,营业收入440亿元。农村电商持续快速发展,前四批国家级和前两批省级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市)电商交易额1608.1亿元,网络零售额798.6亿元。
河南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加强病虫监测预警,提高防治精准度,推广科学安全使用农药,提升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全省农用化肥施用量、农药施用量均呈现连续下降趋势。2018年,全省农用化肥施用量706.70万吨,比2015年下降9.39万吨;全省农药施用量12.07万吨,比2012年下降0.76万吨。
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南农村面貌落后、百废待兴,农民温饱问题尚不能解决。70年来,河南持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稳步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农村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河南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持续促进农民增收,农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1978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04.71元;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民的钱袋子更加殷实,2018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830.74元,是1978年的132.1倍,名义年均增长13.0%。
改革开放以后,河南不断调整和完善扶贫开发政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坚持精准方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按照2011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2300元的贫困标准,全省农村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1150万人下降至2018年的104万人。2014年以来共有39个贫困县脱贫摘帽,8315个贫困村退出,582.4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
河南省委、省政府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经过70年的发展,全省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截至2018年底,全省100%的村通电,完成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解决了制约农村供电“最后一公里”的瓶颈问题,极大释放农村大功率家用电器和机电设备应用需求;100%的村通电话;20户以上自然村实现4G网络全覆盖。河南大力推进“村村通”工程,截至2018年底,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23.12万公里,居全国第四位;住宅外道路为水泥或柏油路面的占72.3%。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进一步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和建设,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根据河南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2016年末,全省99.9%的乡镇有幼儿园、托儿所,100%的乡镇有小学,100%的乡镇有医疗卫生机构,100%的乡镇有执业(助理)医师。2018年底,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9.02%,行政村标准化卫生室实现全覆盖,85.3%的行政村建有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河南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扎实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实施农村人居环境“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推动“四美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据省农业农村厅调查,2018年底,全省85%的县市实行城乡一体化保洁,85%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27.7%的乡镇政府所在地、27.4%的风景名胜区、17.2%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村庄建有污水管网和处理设施。
1.饮用水更加安全。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南广大农村存在饮水困难、饮水不安全问题。随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持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显著改善。2018年农村住户饮用经过净化处理的自来水的比例55.1%,受保护的井水和泉水33.6%,不受保护的井水和泉水的比例下降到9.5%。
2.住房条件极大改善。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南农村住房十分拥挤,人畜共处普遍,且住房质量较差,1954年草房仍占55.8%,瓦房仅占32.4%。改革开放以后,房屋质量不断提高,实现了由土坯结构向砖木结构进而向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的转变,农民家庭告别低矮、破旧、设施简陋的住房,迁入宽敞明亮、设施齐全的新房,居住条件明显改善。2018年,23.9%的农民住在钢筋混凝土为主要建筑材料住房内,60.3%的农民住在砖混材料住房内。
3.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大幅提高。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户拥有的耐用消费品极少,1954年全省农民每万人才拥有一辆自行车。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理念的提升,农户拥有的耐用消费品从少到多、从老式到新潮,拥有量大大增加。2018年,全省农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22.32台,电冰箱93.98台,彩色电视机113.23台,空调94.28台,移动电话262.71部。
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70年来,河南农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农业农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农民物质生活极大丰富,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党的十九大擘画了“三农”发展宏伟蓝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河南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巩固发展农业农村良好形势,努力把河南建设成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现代农业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