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丽,李凯思,陈乐思,陈方军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老年病科,广东肇庆,526000)
老年脑血管意外患者在伴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及肢体活动功能障碍情况下,由于长期卧床,身体处于被动体位,不能自行翻身,因而成为发生压力性损伤的高危人群。形成的慢性损伤创口往往因局部血运、神经营养等因素导致难以愈合,在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的情况下,创口局部更易孳生细菌感染,形成细菌生物膜[1]。其将导致创口治疗难度增大,病情加重,住院时间延长,加重患者及家庭的精神和经济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目前,关于创口愈合机制的研究已有长足的进步,制作创口敷料的材料及工艺也不断地得到改良,其中包括水胶体敷料(如磺胺嘧啶银水胶体敷料)、藻酸盐类敷料和泡沫敷料等新型湿性敷料在临床上的应用广泛。本研究对本院收治的老年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期后发生伴细菌生物膜形成的3~4期压力性损伤患者,联合3 种新型敷料(磺胺嘧啶银水胶体敷料、藻酸盐敷料、泡沫敷料)对创口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采用非随机对照试验方法,选择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42例老年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肢体活动障碍后发生伴细菌生物膜形成[3]的压力性损伤患者,因为患者主要来自粤西地区,经济条件相对较差,考虑经济原因,按照患者治疗意愿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0例与试验组22例。①对照组男13例,女7例,年龄73~83岁,平均(78.64±2.40)岁;3期压力性损伤15例,4期压力性损伤5例;创口位于骶尾部12例,位于股骨大转子部位5例,位于坐骨结节部位3例;创口面积6.20~54.80cm2,平均(32.11±6.10)cm2;住院时间63~79d,平均(68.52±3.36)d。②试验组,男15例,女7例,年龄74~83岁,平均(79.20±1.24)岁;3期压力性损伤患者17例,4期压力性损伤患者5例;创口位于骶尾部16例,位于坐骨结节部位5例,位于足跟部位者1例;创口面积4.68~71.40cm2,平均(43.11±7.16)cm2;住院时间66 ~91d,平均(78.02±5.12)d。两组患者创口均深度达肌肉、筋膜层,创口表面部分覆盖黄色或黑色腐肉,有不同程度的黄绿色脓性分泌物,边缘有1~4cm 潜行。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①患者年龄≥70岁;②依据第2版《国际性压疮防治指南》和美国国家压疮咨询委员会于2016年对压疮定义和分期的修订意见,研究对象符合3~4期压力性损伤的诊断及分期标准[4];③患者意识清晰,语言交流基本正常;④无糖尿病、营养障碍等合并症。排除标准:①其他原因引发的皮肤损伤者;②伴有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者。
两组患者均予保持皮肤清洁,每2h 翻身1 次,并帮助患者活动肢体;指导患者合理饮食,保证充足营养摄入,促进创口愈合。
1.3.1 对照组 患者创口先用0.5%碘伏消毒,再用外科刀片锐性清除坏死组织,直至创面组织新鲜,给予利凡诺纱布填塞,表面用无菌纱布覆盖,每天换药1 次。
1.3.2 试验组 患者创口先用0.5%碘伏消毒,再用外科刀片锐性清除坏死组织,直至创面组织新鲜,用磺胺嘧啶银水胶体敷料填塞潜行部位,藻酸盐银离子敷料填充创面其他部位,再用泡沫敷料覆盖整个创面,每天检查患者敷料情况,初期创口渗液较多泡沫敷料湿度达到75%时,予以更换敷料,之后渗液减少情况下,每4~6d 换药1 次。
比较两组治疗60d 内疗效、压力性损伤创口愈合时间及换药次数。疗效评价标准:①痊愈:创口完全愈合;②显效:创口愈合面积≥70%,大量创面干燥;③好转:30%≤创面愈合面积<70%,部分肉芽组织生长,炎性渗出液减少;④效果差:创面愈合面积<30%,少许肉芽组织生长,局部渗液较多[5]。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数据采用SPSS19.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连续校正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压力性创伤创口疗效比较见表1。由表1可见,两组患者压力性创伤创口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
表1 两组患者压力性创伤创口疗效比较例/%
两组患者压力性创伤创口换药次数、创口愈合时间比较见表2。由表2可见,两组患者压力性创伤创口换药次数、创口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换药次数少于对照组,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
表2 两组患者压力性创伤创口换药次数、愈合时间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压力性创伤创口换药次数、愈合时间比较(±S)
组别组例数22试验对照组20 t P换药次数(次)17.45±1.37 27.90±1.48-23.630<0.001愈合时间(d)39.41±1.22 53.80±1.80-30.627<0.001
压力性损伤常常好发于骨隆突等处,表现为皮肤或局部软组织损伤,局部表皮可完整或为开放性溃疡,常常伴有疼痛[6]。其中3期、4期压力性损伤创口,特别是合并细菌生物膜的创口,愈合时间长,是临床护理治疗的难题。3期压力性损伤界定为皮肤全层缺损,溃疡面可呈现皮下脂肪组织和肉芽组织创口边缘卷边现象,存在潜行及不同程度的腐肉;4期压力性损伤存在全层皮肤和组织损失,溃疡面暴露筋膜、肌肉、韧带,创口床可见腐肉、上皮内卷,有潜行和窦道[7]。
细菌生物膜是细菌附着于创口部位,与自身分泌的基质、坏死组织等成分相互融合形成的一种膜状组织[8]。细菌生物膜的构造对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和抗菌素都具有很强的抵抗作用,导致创口愈合过程缓慢甚至停滞,从而形成慢性创口。慢性创口中的细菌由于受到生物膜的保护,导致细菌不易被自身免疫机制和抗菌药物杀灭,从而不断造成周围组织的感染,诱发和加重炎症反应[9]。表现为局部反复感染、产生耐药性、抗菌素治疗效果差、创口难以愈合等特点,这些创口可能会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更久,严重影响患者康复,增加了创口护理的难度[10]。
本研究两组患者发生3~4期压力性损伤,创口存在细菌生物膜的复杂情况,且都是高龄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患者,伴有不同程度肢体活动功能障碍,机体活动能力低下,血液循环速度减慢,皮肤抵抗力和修复能力衰退等现象。对照组患者局部创口给予利凡诺纱布填塞,每天换药1 次;试验组给予新型敷料联合治疗压力性损伤伴细菌生物膜形成创口,每隔4~6d 换药1 次。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创口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换药次数少于对照组,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利凡诺溶液因具有破坏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菌体蛋白的作用以及强力的渗透性,可用于各种感染性创口部位的杀菌消毒,促进伤口愈合,是临床上常用的杀菌剂[11]。但因本研究对象均为3~4期压力性损伤老年患者,创口面积大、程度深,局部渗液多,对照组采用利凡诺纱布于局部创口填塞覆盖治疗,吸收渗液效果较差,易与局部组织发生粘连,导致换药频繁,增加患者换药痛苦,影响组织生长,延缓创口愈合。既往临床护理工作中普遍认为压力性损伤的创面需要保持干燥[12],但湿性愈合理论已经证实,保持创口处于局部湿性环境,可使创口修复环境接近生理状态,组织细胞由于增殖速度加快,可使创口愈合速度比干性环境快1 倍[13]。根据FONDER[14]等研究显示,封闭性湿性愈合敷料能减轻疼痛和避免形成干痂,降低创口污染和感染发生的概率,有效促进创口愈合。在湿性愈合理论的引导下,临床出现了透明类型的薄膜敷料、水凝胶类、泡沫类、藻酸盐类以及银离子抗菌类等一系列新型敷料,通过不同的换药方式应用于压力性损伤的治疗[15-16]。新型敷料可使创口不结痂,形成的湿性愈合环境可提高生长因子活性,促使创口处上皮再生速度加快,并有减轻创口疼痛等作用[17]。
本研究试验组采用磺胺嘧啶银水胶体敷料、藻酸盐敷料、泡沫敷料联合对患者创口实施治疗。磺胺嘧啶银水胶体敷料中的银离子和磺胺嘧啶均有广谱抗菌作用,并可保持创面湿润,促进创口愈合[18];藻酸盐敷料中的藻酸盐和羧甲基纤维素钠(水胶体)成分可以在吸收局部渗液后形成柔软的水凝胶,将创口渗液有效锁定在凝胶内,保持创口湿润[19];泡沫敷料是由质地柔软的聚氨酯泡沫构成,除了可以吸收创口渗液外,这种敷料与创面不发生粘连,因此换药时无痛苦,顺应性好,且兼具护垫作用[20]。试验组患者创面表层初期有大量渗液、脓性分泌物及坏死组织,因此在治疗中先采用局部消毒,锐器清创,清除坏死组织后,再予以磺胺嘧啶银敷料填塞潜行部位,藻酸盐敷料填充其他创面以抗感染治疗和吸收渗液,外用泡沫敷料覆盖创面。3 种敷料的合理联合运用,可破坏创口部位细菌生物膜的完整性,发挥局部强效抗菌作用;并在局部形成湿性环境,有效保护了创口处裸露的神经末梢,患者换药时产生的痛苦明显减轻;产生轻度负压,有效地控制渗液量,避免过多创口渗液浸蚀愈合中的创面及周围正常皮肤,保护创面,促进坏死组织的清除、肉芽组织的生长以及加速慢性创口的愈合。
老年患者伴细菌生物膜形成的3~4期压力性损伤创口愈合缓慢,护理工作量大、难度大。因此,为改善疗效,护理人员首先需充分评估患者伤情,针对创口难愈合的特点,科学合理运用新技术新理念;在护理过程中,要加强巡视,做好患者和家属的健康教育、心理促进工作;对患者压疮防治进行指导,减轻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负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治疗和休养,促进创口早日愈合。
本研究发现,联合新型敷料治疗老伴细菌生物膜形成的3~4期压力性损伤的老年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患者,缩短患者创口愈合时间,减轻患者的换药痛苦,提高了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