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历史观的理论渊源

2019-12-13 20:54
创造 2019年9期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共同体

马克思毕生致力于人类的解放事业,他为此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并把它当作自己毕生追求的价值目标,他创立的历史观中把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当作研究的重点,通过揭示资本主义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阻碍,指出了人类实现自我解放的方向。习近平同志在分析当今国际局势的前提下,通过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总结中国国内建设和国际交往经验,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有利于公平正义、对话协商、共建共享的国际新秩序的建立,是对马克思历史观的继承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问世,标志着人类理念的回归,打造全人类各个国家通力协作、共享共赢的新体系,用荣誉与共、命运相连的准则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全人类的利益,将全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

一、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历史观的基本内涵

(一)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历史观的基本内涵

《形态》的最大贡献就是系统阐释了唯物史观,从物质条件的生产与再生产解释了历史的基本含义。经过对历史发展的精心考察后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历程中的三个方面。第一,人们为满足生存需要的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其本身是人诞生之日起的第一个历史性活动[1];第二,在人从事物质生产的过程中,为满足自身和物质生产的需要而衍生出新的需要;第三,人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结成新的联系,从而导致了家庭的出现,进而实现人的再生产。需要强调的是,这三个方面并不是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而是在同一个阶段都存在的三个方面。这也说明人与人之间从一开始就是一种物质联系,并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构成了人类的历史。通过以上观点我们可以总结,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他对历史本质的看法是历史是人们现实的生活的总和,是建立在所有的物质生产活动之上的,这也就是《形态》中“历史”概念的基本含义[2]。

(二)《形态》 中历史观的本质

马克思认为,能够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和自然演化过程的重要标志。“人的躯体决定人要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来满足需求,当人类开始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那刻起,人类和动物已经区分开来了,”[3]我们可以说,物质资料生产是一切历史活动进行的必要条件,是人类历史的基础,是第一个历史活动。“而且,物质资料生产的历史活动,是人类所有历史活动的起点和基础,为了满足生理和心理需要,人不得不每时每刻都去从事他。”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马克思认为的历史其实就是人类生活本身,这种观点也能从马克思其他文章里面找到。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人类不知道的是,我们周围的所有事物都是人类生产活动的产物,并不是一直以来都存在的,这是人类工业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很明显,马克思把人类生活和历史是并列起来说明的,二者是可以相互替换的,因此可以得出,历史观的第一层内涵就是人类生活本身。

物质资料的生产,需要人和生产工具,对人和生产工具的需要是物资资料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新的需求。这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已经满足的需要也就是物质资料,为了满足这个需要,又产生了对工具的新的需要。”[4]这种新的需要维护了生产活动的继续,也维护了历史的延续,人们的生产活动不断的继续。在这个不断延续的过程中和人的技能技术和知识积累不断的丰富。所以,马克思认为,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为推进物质资料生产而产生的对工具和劳动力等产生的新的需要,同样是历史的一部分,同样为历史的进行提供保障,促进其他活动的正常开展。

在人类进行满足生存需要的物质资料生产和对生产工具的产生的新的需要的生产的同时,人类也在不断地生存繁衍,进行着人类自身的生产,即人口的生产。马克思曾经说过,人在每天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和生产工具生产活动的过程中,由于人类繁衍的需要,家庭关系得以建立,开始进行人的生产,而且,人的生产和其他两种生产活动一样,都是历史的一部分。这也恰恰说明,不但物质资料生产和生产工具生产之间有着某种联系,归结于人的再生产,一种新的关联又产生了,有别动物之间联系,这种关系是人所特有的。

研究《形态》中历史观可以发现,它的历史观是从生产的角度出发。所以,研究它的历史观,必须把人类历史和生产的历史结合起来研究,生产的需要和生产的方式决定了人之间的物质联系,这种联系本身构成了历史。促使生产不断采取新的形式,也就表现为历史进程的不同阶段,也是生产力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发展程度的表现。从本质上看,则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

在《形态》中马克思将“人”即“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人”作为历史研究的起点,作为历史的主体,并从这个方向去研究和考察社会历史,进一步创立了唯物史观。首先,历史是人构成的历史,人是研究历史的根本出发点,也是方法论基础,即“人是人的历史存在的基本前提”。马克思在他对于人类生活本质的研究中指出,人在进行社会生产活动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的关系,这些关系就构成了人类的历史。其次,“人”是历史发展的动力。马克思在历史发展的问题上说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求时,就需要调整生产关系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求,人类社会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以至于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都是沿着这个规律前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矛盾的调整需要有一个媒介作为推动主体,而这个主体就是“人”,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人”。《形态》中历史观认为历史发展的终极形态是人的解放,即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使人成为真正的人,自由的人。

二、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基本内涵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基本内涵

习近平同志受邀在联合国70周年庆祝峰会上系统讲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会上习近平同志说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实现世界的和平、安宁、发展、公义、自由是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目标远未完成,我们仍须努力。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此,我们需要作出以下努力。我们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我们要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我们要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我们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我们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5]

从内容上看,它涉及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生态、安全等六大领域,从而形成构建和谐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六位一体总布局。从发展阶段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一个由部分到整体,由低到高不断进步的过程,首先要找到国与国之间的共同利益,构建利益共同体。然后,为维护共同的利益,就需要承担共同的责任,进而构建责任共同体。最后,在国与国之间维护共同利益,承担共同责任的共同体建成后,国与国之间更加密不可分,进而构建命运共同体。延伸到内涵上看,中国主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其实质是希望能在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中,通过维护共同的利益、承担共同的责任、应对共同的挑战,从而把不同民族、政体、文化、信仰的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休戚相关、荣辱与共,互惠互利、共建共享,和而不同、兼收并蓄,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之间最大的共同利益,各国利益息息相关,命运与共。

(二)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本质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就是一种从真正的共同体而不是利己的个体出发的价值理念,它从根本上否定了西方文明与生俱来的利己的理论逻辑,是一种提倡尊重自然、绿色发展、互惠互利、平等协商的发展理念,使人形成人与人、人与自然是共同体的自觉意识。是一种共建共享、公平正义、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国际关系精神,反对以强凌弱、强国必霸的历史轮回,是一种实现不同政见国家、不同道路社会、不同缘系文明之间和平和睦和谐相处的新路径。它是一种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之上、吸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考虑当前国际形势的新的理论。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既可以把它看作一种蕴含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哲学思想,也可以把它看作一种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外交战略,又可以把它看作一种发展理念。人们如果非要追问它的内在本质,对它本质的最好概括是国际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主义基于对全人类共同命运的考量,基于全球化的宽广视野,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主张走“和平、合作、发展、共赢”的国际交往道路,以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朝更加合理、有序的方向发展,实现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

三、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马克思《形态》 中历史观的共同之处

(一) 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1.“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本主义价值观

习近平同志“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包含着丰富的人本主义价值观。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主张建立平等共商的政治秩序,“我们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各国一律平等,不能以大压小、以强欺弱、以富欺贫……”[6]通过全世界的民主和协商来形成一个更好的国际治理结构,杜绝大国、大的利益集团欺负小国、弱国的情况,反对霸权主义,更好地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从和平的角度去建立国际新秩序,保护人类和平安全生活的权利,体现了人本主义精神。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主张建立国家和人民都得到发展的经济模式,主张应该更全面地关注和解释何为发展的权利,保障全人类都享有发展的权利,从而形成一个制度保障发展权的国际新格局,实现个人平等的、均衡的、充分的发展,以人的权利的维护来衡量发展的质量,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人的权利的维护,实现人在历史发展中居于主体地位。落实到具体战略上,中国为实现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发展,提出“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帮助沿线国家发展经济,促进共同进步和繁荣,也是我们尊重人的发展权利,保障人权的具体表现。最后,人类命运共同体摒弃了大国文化霸权的意识形态,充分尊重各个民族各种文化的自主地位,构筑和而不同的纷繁多彩的世界文化体系,保护不同文明独立自主坚定自己文化信仰的权利,用和谐共生代替以弱胜强,反对一些强国大国以自己的优势推动文化霸权,从最广泛最深刻的视野保护全人类的历史文化权利,在互信、互助、互商、互谅、包容的角度实现人的权利,建立良好的国际秩序[7]。

2.《形态》 中历史观的人本主义价值观

《形态》的历史观中,富含着人本主义的价值观。《形态》中历史观从唯物的角度出发,坚持现实的人是研究一切问题的起点,这也是《形态》中人本主义价值观的最明显特征,马克思认为人应当得到身体和头脑上的全面发展。旧的体力劳动、脑力劳动、生存劳动和需求劳动分工被打破,劳动成为人成长发展的需求而不再是谋求生存的手段,人根据生产需要、社会分工、个人需要在全社会自由流动。劳动成为人的需要,人的潜能和天赋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来,从事自己的工作,充分发挥个人的个性和特长。始终把人作为历史发展的第一位,始终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以及人的解放作为最终目标,可以说人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他构建的这种历史观成功地将哲学的主题解释为改变世界,“实现人的解放,这种历史观念以‘人的现实历史’为特质,以感性的人的活动作为历史的基础和解释原则,从现实的人出发去找寻历史存在的前提和历史发展的目的,进而指出人的活动既创造了人的历史又贯穿历史过程的始末。”[8]

实现人的发展始终是马克思历史观中的最高目标,他解释了私有制和劳动的异化对人的摧残,把共产主义运动描述为对人的异化也就是私有制的扬弃,而这种扬弃只能通过人才能实现,达到人对人自身本质的占有。”从这一完成了的、积极的、彻底的“实践的人道主义理想价值目标出发,将人的自由自觉的类本性从劳动的分工、异化和私有财产的束缚中解放出来,”[9]成为马克思终生不渝的追求。

(二) 和谐相处的自然观

1.“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绿色发展的自然观

习近平同志在发言中提到了,要着力建成尊崇自然的绿色发展体系,从而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从生态的角度上看,“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意味着人类的环境权的共同体,人类环境权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部分。“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因为人类在长远发展上面临着共同的挑战,不仅表现在经济危机、恐怖主义、贸易保护、非传统安全和传统安全领域,更表现在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环境生态领域,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跨区域污染等诸多环境问题,而这些问题都不是某一个国家或者某一个组织能够解决的问题,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曾经从自然角度论述国际风险社会。为解决这个问题,人类必须和衷共济,合作面对问题,为确保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支持,必须秉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不能竭泽而渔、杀鸡取卵。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蕴含的环境自然观,代表了当今世界提倡的发展理念,意识到了人类共同面临的环境危机和风险,告诉人们在面对这样的风险时正确的选择,要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而付出共同的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国际社会应当携手共进,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发展之路,牢固树立尊崇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10]这要求我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不能只考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经济效益,也要注意经济发展的方式,关注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保护环境,这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能够最大限度地使人在自然面前保持谦卑的态度,减轻人类对环境的压力。“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可以避免因人类向自然索取过度造成的破坏。

2.马克思保护生态的自然观

由于时代的局限性,马克思并没有专门研究过生态问题,也从来没有提到过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但马克思的研究中也有丰富的生态思想,从多个角度提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态》的最大贡献是标志着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不仅如此,其中还蕴含了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在《形态》中,马克思论述了自然是先于人和社会存在的,他指出,人的躯体以及人本身的产生都是在自然界存在之后出现的,人从事生产生活活动,发展社会生产力,发挥主观能动性,都是要在自然界的制约之下,必须尊重自然规律,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改造程度越来越大,而且还会更大。但是人类还是无法脱离自然而独立存在,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形态》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对自然界带来的灾难性后果,马克思说,当生产力发展到生产力本身和一切交往交换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带来的全是灾难,这就是资本主义。“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批判和揭示早期生态危机的基础上,马克思指出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在于实现共产主义。”[11]

马克思说“其实人的劳动,本身是调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二者之间物质形态的过程,由自然状态转变为为人所用的物质资料,以人本身作为转换的媒介……而所谓有用劳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不以任何方式转变的,也是自然物质转化为人的物质资料的,实现人类生存持续的自然必然性。”[12]马克思说,自然的先在性是人类社会存续的基础条件,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建立在这个前提之上,只有保证这个前提,人类才能顺利获取所需的生存物质。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提到“人类离不开自然,就像小孩离不开束带一样”,并引用威廉佩蒂的话:“土地是财富之母。”[13]马克思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环境造成了破坏:“人消费掉的土地组成部分无法回归土地所造成的土地持久、循环肥力的破坏表现出来”,“伦敦中450万人的粪便处理方法就是投入泰晤士河”,“光、空气等等,甚至动物的最简单的爱清洁习性,都不再成为人的需要了。”[14]针对这种情况,马克思探寻了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源,指出了出现环境问题的制度根源、阶级本质、认识论根源和发展模式,点明了人类凌驾于自然之上的思维模式和缺乏对环境的保护制度是导致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人类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力随着社会发展得到巨大提升,人类认为自己取得了对自然的胜利,从而忽视自然的先在性,忽视自然规律,忽视环境保护和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进而出现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针对这种情况,马克思指出“社会化的个人,全社会联合起来的劳动者,要尊重自然规律,在保护自然的前提下转换自然物质为生存资料,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通过消耗最少的自然物质,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15]显示了马克思倡导的人与自然应当保持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和谐共生的生态原则。

(三) 日益紧密的全球观

1.“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谐共生的全球观

习近平同志“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其本质就是一种从全人类角度出发的共性的价值理念,其出发点就是世界和谐共生。当今人类利益格局的变化趋势就是从输赢分化到共存共生,全球化的趋势使得各个国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之间联系日益密切的背景下,任何领域的利益分化和依赖加深都会传导到国家的每一个领域,使得人类的命运空前的紧密联系在一起。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察觉到了人类关系的日益紧密,“人类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16]任何一个国家出现问题,都会快速传导到其他国家,如2008年金融危机、利比亚内战引发的欧洲难民问题、中东局势引发的国际油价震荡、全球环境问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需要国际社会的协作。“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是个存在的事实情况,目前全球各国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已经是紧密相连,息息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上世纪,西方发达国家通过自己获取的优势地位,以霸权的方式构建起西方话语体系下的国际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格局,进而获取了巨大的利益,而进入新时期新阶段,全球化中的对冲博弈、输赢分化已经弱化甚至是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双赢互利,全球各国紧密相连、利益攸关,构建起荣辱与共的共同体,进入全球化的新时代。

2.马克思《形态》 中走向一体的全球观

后期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认为,“全球化”是脱胎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的一种理论,在不同时期的马克思相关著作中都能看到关于世界历史的论述。如《神圣家族》、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形态》、 《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著作中都有世界历史的概念,在《形态》中提到:“各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对彼此的影响不断扩大,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相互隔绝的状况被打破,生产方式的进步和世界交往的推进使得民族之间旧的分工被消灭,世界历史也初步形成。”[17]关于共产主义的实现,马克思提了两个条件,一个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生产进步;另一个是世界交往的高度发展。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已经预测到了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出于对利润的狂热需求,资本家需要扩大商品销路,于是他们会在全世界奔走,到处侵占、开发、殖民,建立起世界的联系,国际市场日益形成,产品生产和产品消费都变成全世界的课题了。”[18]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提升,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商品交换迅速发展,商品的需求和供给也都迅速增加,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各个国家、民族将会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可以进一步地打击封建势力,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生产力的提高,资源优化配置。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认为随着资本的不断发展,人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人的历史也将成为世界历史。而且,经济的全球化也推进世界历史的进程,由于时代的局限性,马克思没有论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协商协作、共建共享的机制,他指出人类社会终将由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开启一个新的世界历史阶段。伴随着世界历史的开端,狭隘孤立的个人也将变成世界性的个人,人得到了真正的解放,“人得到解放和自由的过程也是历史发展成世界历史的过程”,这也印证了马克思世界终将走向一体的全球观。

四、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历史观的发展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倡导不同意识形态的和平相处、平等互利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最终结果一定是“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毕生都致力于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罪恶现实,“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正是统治阶级压迫剥削劳动者的根本依据,只有消亡这种所有制形式,无产阶级才能真正获得解放,进而实现人类的解放。过去的革命之所以没有改变社会的性质,就是因为它们只是在外表的形式上下功夫,没有触动所有制关系的本质。马克思主张阶级斗争,砸碎资产阶级束缚在无产阶级身上的锁链,从决定社会性质的生产资料占有关系入手,消灭旧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进而消灭阶级存在经济基础即消灭阶级本身,最终实现人类的解放。而且,马克思赞扬暴力革命,“战斗或者死亡总是社会革命开始前社会科学给出的总结。问题的提法必然如此,共产党人不屑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所有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直到马克思晚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虽然也提出了和平过渡的理论,但表现出的直接意思还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而在现阶段,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生产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资本主义的剥削也有所弱化和隐蔽。在面临共同的国际问题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开始出现共同的着力点。二者不再是完全的对立关系,在这种新的国际形势下,不同意识形态下的国家和地区有了更多的相同的利益和责任,面临着更多共同的挑战和风险,正如习近平同志说的“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倡导不同意识形态下的国家进行深入的交流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和平相处、平等互利,建设新型的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倡秉承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交往理念,高举合作共赢的旗帜,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建立新型的国际关系,推动不同意识形态国家的合作,共同应对、协力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倡导不同阶级政党的对话协商、休戚与共

马克思政党理论中,认为全世界无产阶级政党之间没有根本性利益冲突,共产党从来都没有在无产阶级政党中特立独行,“他们的一切利益追求都是和无产阶级保持一致的,共产党人也从不会提出独立于无产阶级的原则,他们是顺应而不是塑造无产阶级运动。”“共产党人和其他的无产阶级党派的短期目的是一致的,打破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压迫和统治,推动无产阶级的形成,从而夺取建立政权。”[19]他认为工人阶级是没有祖国的,工人阶级本身就具备国际性。但对于资产阶级政党,马克思认为其属于敌党,总是联合起来并且建立兄弟联盟以反对各国的无产者,所以无产阶级政党应当联合起来对抗资产阶级政党的兄弟联盟。无产阶级的任务就是反对现在的所有制制度,反对当前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反对资产阶级政党,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展阶级斗争。而且,马克思的政党理论是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过程中产生的,它自产生之日起就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而它的斗争对象就是私有制、就是资本主义制度、就是资产阶级政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政党天生是水火不容的对立关系,这种对立关系决定了两个阶级政党之间关系的主要表现就是对抗,而这种对抗也不断地推动着社会和历史的前进。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对世界市场形成、对打破民族间隔离状态作出的贡献,都是在不自觉的过程中产生的,资产阶级本身无意于世界的共同繁荣和人类的解放,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因此,它们不惜采取血腥暴力的手段来迫害落后民族、迫害无产阶级,它们这种生产形态也注定被取代。

政党肯定是由特定的阶级产生并是特定阶级的发言人,通过各种手段谋取或者参与到国家强制力和暴力机器,从而维护自身阶级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政党是近代以来人类政治舞台上重要的角色,在人类政治文明进程中的作用无可取代、不能轻视。当今世界,政党政治是主要的政治形式,世界主要国家都是由政党掌握政权。在全球处于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政党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上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政党的特殊属性,代表了不同阶级利益的政党在意识形态、施政纲领、政策倾向等方方面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冲突。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出,强调了政党的作用,可以有效推动美好世界、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对世界的和谐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尽管当今世界发展遇到了种种的困难甚至是危机,但只要各国各政党能够作出正确的抉择,通力合作,和衷共济,构建命运与共的共同体,就能实现人类的共同进步,维护全人类利益。他在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指出:“人类的共同梦想的实现需要全人类的智慧和努力。我们应该努力坦诚的集中起全人类的共同智慧,不断地总结经验,找到新的发展思路、升华思想、获取动力。世界各国各阶级政党要通力合作、增强互信、加强沟通,探索在新型国际关系的基础上建立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互学互鉴的新型政党关系,搭建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国际政党交流合作网络,汇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力量。”[20]“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现阶段搁置了不同意识形态政党之间的对立关系,主张进行深入的合作对话,促进不同政党形成对话协商、休戚与共的新型政党关系。

五、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当代飞跃

马克思在《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中都对“世界历史”作了相关的介绍,“各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对彼此的影响不断扩大,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相互隔绝的状况被打破,生产方式的进步和世界交往的推进使得民族之间旧的分工被消灭,世界历史也初步形成”。“出于对利润的狂热需求,资本家需要扩大商品销路,于是他们会在全世界奔走,到处侵占、开发、殖民,建立起世界的联系,国际市场日益形成,产品生产和产品消费都变成全世界的课题了”。而一百多年的历史发展,毫无疑问地印证了马克思“世界历史”论断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但由于科学技术、国际形势、发展趋势的不断演变,马克思“世界历史”也面临新的问题。世界秩序已经由马克思时代的殖民主义演化到了现在的霸权主义,从过去赤裸裸的弱肉强食演化成了现在的巧取豪夺,虽然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方面面采取的掠夺方式不一样,但本质都是掠夺落后国家的资源来实现自身的发展,他们想通过霸权来转嫁环境污染、转嫁经济危机、转嫁意识形态,造成了世界的环境问题、难民问题、恐怖主义,使得形成了世界的两极分化,其本质就是对“世界历史”的割裂,而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为“世界历史”指明了前行的道路。这是由马克思所指出的作为“总体”的“世界历史”的内在逻辑所决定的。可以确定,这种能够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的新的世界秩序,只能越来越成为马克思所说的作为“总体”的“世界历史”,不可能退回到各国孤立发展的原始状态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共同体’这一范畴在时空上的延伸和扩展,”是建立在各个层次的“命运共同体”基础上的最高层次的“命运共同体”。“包括各种社会形态和文明形态的‘总体’,是马克思所揭示的整个人类的‘世界历史’进程的一个阶段。”[21]这是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最佳路径,是实现全人类解放的必由之路。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持续健康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全球化的历史趋势与霸权主义、保守主义、保护主义的冲突催生了一系列的新的全球危机,宗教极端主义、恐怖主义、全球环境问题、难民危机、网络犯罪与跨国犯罪等非传统安全问题与局部战争、军备竞赛、强权政治的传统的安全问题使得世界的持续健康发展困难重重。这些问题和矛盾将整个世界都捆绑在一起,任何国家都不能置身事外,需要共同努力、共同应对才能解决问题。而我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思想,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为人类解决目前共同遭遇的国际性难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和方案。目前,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发展,国际格局和力量对比发生了深刻的转变,新的力量对比和国际格局呼唤着格局、秩序、话语权的转变。但由于发达国家的先发优势,目前他们仍牢牢把握着全球治理体系的话语权,而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使得发达国家优势渐渐被蚕食,为保住自身的优势地位,占据主导地位的发达国家越来越多地采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来维护自身的利益,用“零和博弈”、“非此即彼”的思维来处理国际秩序,危害着世界的发展。因此,广大发展中国家呼唤着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治理秩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中国人把自身发展和全人类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重要表现,体现了中国人的天下情怀和大国担当。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优良文化传统,“反映了中国发展的实际需要,也顺应了国际格局发展的总体趋势,还反映了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是中国发展的实际需要、世界格局发展的总体趋势、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三者之间寻求的‘最大公约数’。”[22]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广了“命运与共”的发展理念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论述:“在现在的认识水平下,人类只能认识并提及人类自身能够处理的问题,人类解决问题的行动只有在供解决问题的物质资料存在的前提下才能进行的,这也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总结出来的……”[23]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生产关系,是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最后的自相矛盾生产方式,这种矛盾并不是单纯指个人的矛盾,而是这种社会生产形式发育出来的一种矛盾,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我们可以把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理解成为社会主义的生产。相对于马克思当时所处的社会条件,现在社会全球化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使得人类越来越成为一个休戚相关的利益共同体,人类作为一个“类”也不再仅仅是一个概念上的东西,但是现实存在的民族主义、霸权主义和保护主义也确实给人类共同利益的实现带来阻碍。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马克思提出的解放全人类的思想指导下开展建设活动的,它一开始就具备了社会本位和群体本位的优良基因,而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正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站在全人类的角度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出发,在全人类共同发展进步、世界各国和平相处的角度上提出了中国方案,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与共同进步具有重大意义。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真正地以共同体而不是个体的利益为出发点,这颠覆了近代西方确立的利己的理论逻辑,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指明了新的方向,从而使世界各国真正地从人类的视角而不是仅仅从本民族本国家的视角去审视问题,更好协调人类整体利益,更长远地维护人类发展。其次,关于人类的共同进步,它秉承的基本发展观点、发展思路、发展路径全都浸润着全人类是一个命运与共的共同体、人与自然环境是生存共同体的价值理念,更包含着打造新的人类文明发展路径的行动追求,具有划时代的环球意义。第三,在维护世界和平问题上,它秉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精神,提出“以谈判代替对抗,以相扶相伴代替敌视对立,以和谐交流取代相互隔绝、互学互鉴取代互相抵制、共存共荣超越同化取代”的中国主张,从而为实现世界不同社会制度的各个国家与文明的共存共荣、和谐相处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路径。为避免走进几百年来西方文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强国必当走向霸权的历史陷阱提供了新的可能,帮助人们跳出战争实现霸权更迭的修昔底德陷阱。在改革全球治理上,它主张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有可能改变赢者通吃、以强凌弱的轮回[24]。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通过研究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提出了共同体的三个概念,自然共同体——抽象虚幻共同体——真正的共同体。马克思认为,“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关系使得人的依赖纽带、血统差别、教养差别等等事实上都被打破、被粉碎了,各个人看起来似乎独立地、自由地互相接触并在这种自由中互相交换。但是,这‘只不过是错觉’,是形成了‘彼此漠不关心’的货币、资本等‘抽象共同体’和国家、阶级等‘虚幻共同体’。”[25]我们根据马克思强烈批判“抽象、虚幻的共同体”能够得出它们是“真正的共同体”发展过程中的异化,而马克思的“共同体”是获得自由的劳动者的联合体,是全面发展的个人的联合体。马克思同志对这三种概念的研究是有一定的层次性、阶段性的,所以,我们面临的课题就是如何实现真正的共同体?如何实现人的真正的自由发展?习近平同志给出了最新答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解释了当前世界各个国家各个组织都是“抽象、虚幻共同体”,也给国与国之间的发展合作注入了人类视角的全新内涵,大大提升了国际合作的思想境界和理论水平,找到了消除共同体异化的新的路径,成为“真正共同体”在新时期得以实现的理论基础和路径指导,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

(五)“人类命运共同体”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形象

作为一个不断崛起、回归全球一流大国的社会主义中国,越来越多地在国际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全球问题不断涌现的情况下,中国政府以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参与到国际治理中,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是向世界传达中国人民世界观、价值观的表现,传达了中国的声音、凸显了中国的价值、塑造了中国的形象。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有利于向全世界喊出中国人的声音,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我国在国际社会上话语权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话语权相较于中国的综合实力还很滞后的基本现状,使得我国在国际交往和竞争中处于劣势,不利于发挥自身的优势,在西方国家制定的规则内进行国际交往,不利于维护我国的历史、表达自身的立场。长期以来,西方国家主导了国际话语体系,引导着国际发展走向,而我们只能做追随者。“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核心的中国立场是中国话语权的集中体现,传达了中国的声音,向世界输出中华优秀文化,彰显东方特色,命运与共的理念也不会被国际社会排斥,表达了中国人对站在全人类共同利益上实现共同发展的理想,传达了中国人民、全世界人民的利益共同点,考虑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文化背景,更方便理解接受,开拓了中外理念交流的高速通道。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凸显了国际社会里的中国价值。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军事实力也名列前茅,但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和贡献不能仅仅体现在这些方面,更要推动中华文明走向全球,提升文化影响力,加强国家软实力,这样可以有力地提升国际话语权,向全世界宣传中国道路、回答中国问题、讲述中国故事、彰显中国立场,表达中国人的价值追求,为实现国际社会的公平正义提供中国方案,彰显中国的价值。最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通过倡导和谐共生、公平公正、互惠互利的国际治理新秩序,有助于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集中体现,也是帮助国家获得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助力。近代以来,中国的落后与衰败给中国留下了积贫积弱的国际形象,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摆脱了积贫积弱的面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际形象大大提升。但由于西方部分媒体大量的、恶意的报导,诋毁和扭曲中国形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宣言,自觉地把中国的发展和世界的发展统一起来,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树立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智慧的现实应用,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发展,在当今世界各种全球性问题凸显的现实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解决共同问题、应对共同挑战,建立和谐相处、公平正义、互惠互利、共建共享国际新格局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马克思像
爱的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习近平: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与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道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