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现代化的进程中,现代化国家的建设一般是在三个维度上展开:基于自由的民主——国家、基于主权独立的民族——国家、基于公平的民生——国家。我国在现代国家形成中对国内民主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制度(如现阶段国内已有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保障人们群众民主落实到位;另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同时也是拥有绝对主权的国家,边界明确且有固定的领土,国家的主权归人民所有,民族—国家形态较为稳定;在此基础之上,国家对民生问题越来越重视,人民对民生需求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之后,国家民生建设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为的是实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1]。而民生国家的建设并不是偶然提出来的,背后是把历史发展的阶段过程和现阶段人民的需求结合在一起体现出来的,现阶段民生国家需要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个方面加强建设,保障人民群众在新时代越来越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形成较高的道德水准。
民生国家建设在不同发展阶段展现不同表现形态,学者陈毅谈到“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民生多是从民众的物质需求和生存出发,但我们也不能狭隘地理解民生。尤其随着时代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民生内容也包括对民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精神生活的满足,最终走向人的全面发展。”[2]从马斯洛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为依据,从民众对最基本的物质需求出发,只有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求,才会逐步开始对更高层面如精神层面的追求。学者刘俊祥从政府公平施政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作用机理分析,认为“公平施政与和谐稳定之间具有正相关性”,“政府公平施政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实现机制是民生国家建设”。学者鄢一龙则主要从我国的民生国家与西方的福利国家做对比,从基本理念、发展关系、资金来源、责任主体和去商品化程度方面阐释了两种道路形式的不同,道出了我国的民生国家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的不同于福利国家的一条新路,更好地处理发展与人民福祉改善的关系,更可持续有保障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鉴于此,本文认为现阶段民生国家建设的目标是由现阶段国家综合国力决定的,实现小康社会,完成“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具体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不断完成人民群众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建设的需求,每一个阶段完成人民群众的生活期望,具有鲜明的阶段性。在理想情况下,民生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由基本生活保障向个人全面发展的目标前进,另外,民生国家建设经过历史的检验和现实的实践,将会越来越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保障民生建设中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将一切出发点和落脚点都从人民角度出发,不让一个人掉队,实现小康生活,达到共同富裕。
新中国的成立,推翻了旧势力,让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中华民族从此摆脱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在一穷二白的中国大地上我们开始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一步,当然,站在现在的视角来看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民生显得有些简陋,但新中国的成立让人民群众拥有了最宝贵的财富,让每一位中国人拥有了独立的人格,让人民群众平等地享有了公民应有的基本权力,不再受不平等条约的束缚,不再受外部势力的欺压。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改革开放,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短短三十几年,让中国人腰包鼓了起来,2010年中国GDP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让世界为之震惊,摘掉了贫穷的国际形象,转而世界各地为吸引中国旅客,中国商家而提出各种优惠政策。改革开放的这三十几年,人民富有了,涉及民生问题涵盖了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保障、住房、环境等,生活越来越幸福了。目前,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人民的利益放在了一切事物的核心位置,习近平同志郑重表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民生国家建设是一个从基本到全面,从量的积累到质的提升,从国家到个人的发展路线,只有国家稳定,社会和谐,个人的生活水平才会逐步提高,物质生活资料不断充实,精神文化需求才能满足,而且在民生国家的不断完善过程中,需要国家政治的稳定为基础,有独立的主权,人民才有独立的人权,人民才会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也必须要认识到,民生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因为特定的政治环境、经济状况、人文环境等的具体情况不同,对解决民生问题的主要方面也不尽相同,而每个阶段就像每个台阶,一个台阶一个台阶为人民群众铺垫了通向共产主义的道路,每一阶段不可或缺,是一脉相承、承前启后,不断完善进步的。民生国家建设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文化建设方面,只有这五个方面同时发力,共同建设,才能构成民生国家建设这一个完整的整体。
民生国家的经济建设是基础,没有强大的经济能力支撑,我们国家民生建设路就不可能走得远。1978年党的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将党的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自此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入了长达30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期,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3678.7亿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343.4元,到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累计达到600734.0亿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29599元,从1978年到2018年GDP增长16倍之多,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6倍多,1978年第三产业占GDP总量的比重为24.60%,2018年第三产业占GDP总量比重为52.16%[3],人民切实感觉到家里有钱了,物质生活条件好了。经济建设是手段不是目的,最终的目的是要反哺于人民,投身民生建设,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但国家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支撑,需要庞大的经济总量来保证。2012年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最关切的还是民生的改善,2017年党的十九大在北京召开,报告中“人民”二字出现了203次,“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4]不让一个人掉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我们国家敢于坚持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底气来自于我们坚持走的社会主义道路,有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因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如一的根本价值取向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要让人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民生国家的政治建设是“双臂”,没有坚强的政治能力守护,我们国家民生建设路就不可能走的稳。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就是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与福利国家的民生道路不同,社会主义的中国发展民生有我们特有的制度保障,西方福利国家对民生建设的道路是基于再分配,我国是以提高人民发展能力为中心的制度安排,国家从政策支持与发展规划上将创新发展作为新时代的工作重点,让创新成为再生能力的重要手段,如实施的精准扶贫政策,更多以生活条件改善为基础,以“精准扶智”为关键,实现真脱贫的目的。政治生态的保护方面,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人数近9000万的世界第一大党,严肃党纪,出台了两个准则和四个条例,让每一位党员既是一种身份,更肩负一种责任,牢记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初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对敢触碰底线,跨越红线的“苍蝇”、“老虎”一网打尽,绝不手软,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赢得了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信心。
民生国家的社会建设是“肌肉”,没有强壮的社会能力体现,我们国家民生建设路就不可能走的快。社会建设的内容包括教育、医疗、就业、住房、出行、食品安全等关系到每一个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与奋斗,新时代我们人民群众的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迫切。党的十九大报告就明确指出要“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让教育均质化、优质化、普遍化也能够在农村落地,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分布。“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卫生医疗领域的“四大体系”,即“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在近几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形势平稳增长,全国农民工总量从2012年末的2.63亿人增加到2016年末的2.82亿人。新生代农民工占到了近五成。在这个背景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促进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
民生国家的生态建设是“皮肤”,没有发达的生态能力保护,我们国家民生建设路就不可能走得了。过去30多年,经济的高速增长牺牲了生态的保护,换来经济总量的提升,经济与生态呈现出负相关的规律,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生态环境越是破坏的严重,而随着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达到一定的阶段,这种负相关出现了改变,经济与生态呈现出正相关的规律,城市纷纷以宜居、绿色、健康为主题吸引人才、旅游、投资,将自己打造成绿色之城、生态之城、宜居之城,提升居民的生活幸福感、城市归属感、家园获得感。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在原来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基础上加了“美丽”二字,到此奋斗目标中就正好包含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全部内容了,即将生态建设目标也纳入了。只有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纳入国家现代化目标,才能督促各方持续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民生国家的文化建设是“大脑”,没有强盛的文化能力引领,我们国家民生建设路就不可能走的直。1.要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作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1917年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经过近一百年的学习和发展,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中国人民取得了民族独立与经济腾飞,实现了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取得的这些伟大成就就是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的理论作为执政理论基础,我们党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民群众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上下一心凝心聚力,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执政文化理念。2.坚持新时代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掌握。在现代,国家之间的斗争已从武力抗衡过渡为意识形态的斗争,意识形态的斗争归根结底是文化主权的争夺,西方自由主义、普世主义思想想要借自由、民主之名打开本土文化的大门,控制舆论权、话语权,实现和平演变,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掌握就是守住了文化的主权,也守住了国家的完整主权[5]。3.文化强国。我国拥有丰富且优秀的传统文化,厚重的文化底蕴对我们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修养、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经典传统文学有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著作有“四书五经”,至今仍是经久不衰,儒家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延传不绝,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就更多了像从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屈原、王羲之、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关汉卿、曹雪芹,到“鲁郭茅巴老曹”,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是我们文化强国的根,需要不断继承和发展。
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渗透在民生建设的方方面面,实现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尊重每个个体,以及国家的道德承诺和政治担当。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方面全方位发展,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社会,又将公民道德建设推向了新的高度。民生建设程度的高低是影响道德发展的先决条件,没有良好的经济、政治、社会等基础条件的支持,公民道德建设有可能停滞甚至倒退;强大的民生工程能够得以落实,各项措施惠及民众,公民道德建设才会逐步前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国家将重心放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在短短40年发展中,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197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0.1%[6],201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7],即将由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迈入普及化阶段,经济的发展保证了最大程度上适龄儿童入校学习,摘掉文盲的帽子,文化程度的高低不能说是评判一个人道德高低的唯一条件,但对大多数来说,受教育程度的高低能够影响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政治制度的建设保证了社会能够有序发展,各种市场监管制度的完善和监管部门的管控,让市场能够在权力的监督下诚信运行,体现出诚信的道德品质;公共交通的完善,让交通有序,如城市交通,车辆有机动车道,行人有行人道,按照路灯指示,遵守规则,各行其道,礼让行人,体现的是讲规矩和礼让的道德品质;坚持改善生活环境,要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国家着力进行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绿水青山的优美居住环境,体现的是一种包容与博爱的道德品质。经济收入的提升、政治生态的营造、基础设施的完善、教育质量的提升等等都是我们政府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进行贯彻落实,为不断提升公民素质,培育公民优秀的道德品质,对人民群众而言,达到“智、仁、勇”,“恭、宽、信、敏、惠”和“温、良、恭、俭、让”等道德品质的范畴体系,对政府而言,实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对领导干部而言,习近平同志要求“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努力做到选贤任能、用当其时……”[8],春秋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婴就遇到过齐景公问晏婴治国理政的关键,晏子对曰:“举贤以临国,官能以敕民,则其道也。举贤官能,则民与若矣。”[9]意思是说举荐贤良之人来治国、授官给有能力的人管理百姓,是治国的关键。领导干部是制定和落实民生政策的带头人和负责人,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能够以身作则制定符合群众利益的政策,切实将涉及民生的举措落实下去,这样的人必定是站在人民群众当中,与群众一起想人民之所想,做人民之想做之事,化解人民群众纠纷矛盾,解决人民群众问题,达到依法办事、依法治理,进而实现以德办事、以德治理的目的,营造干群关系融洽,群众之间和睦,社会其乐融融的景象。对民众而言,随着人民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道德品质不断提高,那些极少数危害人民群众利益问题的人,被人民群众监督,接受人民的审判。社会中有一部分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就像一把把扫帚,将社会中躲藏的垃圾打扫干净,在诚信的道德品质面前,诚信成为一种社会主流风气,影响和感染身边更多的人,实现人民社会人民参与治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新中国讲的民生国家建设不同于中国以往历史发展阶段的内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为使命,建设更加便利的民生设施,交通网海、陆、空更加密集,电力网走出国门,通信网引领世界;历史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渴望追求更高的精神文化生活,世界上也从来没有一个国家敢承诺将14亿人脱贫,过上小康生活,我们现在的民生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70年,几代人呕心沥血奋斗出来的,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到生态建设,一步一个征程,在不断完善民生建设的同时,法制与德治全面保障,将人民需要的民生变成人民参与建设的民生,一起实现和谐、美丽、文明的新时代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