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曼
广西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 530222
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是对党的执政合法性、合理性及社会制度认同、民族归属感认同的政治思想共识,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撑托,是国家“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重要命题。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贯彻十九大精神进课堂、落实党的国家方针政策的必然要求,也是通过法治教育的方式加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有效途径。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中提到“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人是社会中的人,离开社会关系,人的本质无从谈起,人活在社会关系中,并通过社会关系确认自己的身份,认同自己的身份,约束自己的政治举动,这就是政治认同。无论在家庭、工作还是社会中政治认同都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它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凝心聚力的作用,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集合全体人民的力量,特别是年青一代的力量,因此,要加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引导,解答大学生的政治困惑,让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道路认同、理论认同、制度认同、文化认同产生强烈的情感上的共鸣,并自觉投身社会主义建设。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任务就是加强大学生的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种先进与落后的、健康与腐朽的思想、观念纷纷涌入,特别是近几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功利主义、普世价值论在社会上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由于大学生认知能力及心理年龄不成熟等特点不能完全辨别这些问题的本质,使小部分大学生在政治信仰的选择上出现了困惑和危机,甚至对党和国家认同产生怀疑,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对党、国家方针政策的解读、对科学理论透彻解析,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让大学生在政治博弈中坚持主流政治文化认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组成部分,其包括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等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十九大取得的重要成果,习近平法治思想如何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有关法治的内容,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涉及面比较广,因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教师要把理论向课堂教学转化,实现二者的深度对接、深度融合,解答大学生在政治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强化大学生对党国的政治认同,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拥护者与践行者。
法治是良法与守法的结合,也就是制定的法律本身就是一部良法,而颁布的法律又得到普遍的服从。在社会生活中,规则意识与法治观念是通过对主体的教育及实践形成,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参与者,如果缺乏规则意识、法治观念也就无法形成对法律的信仰,甚至出现践踏法律的行为,从而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质量与进程,可见提高我国大学生法治观念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必经之路。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能使学生清楚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体系和道路,从法理的角度加深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认同,增强大学生的法治观念。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必须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使之成为人民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习近平法治思想就是通过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法治国来建设法治中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的统一性,都强调通过规则意识来治理社会,习近平法治思想侧重用国家强制力来规范社会成员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强调通过人们内心坚守、社会舆论的方式来约束自我行为,二者在发挥社会治理过程中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因此,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增强大学生对党、国家的政治认同,必须用理论的科学性和彻底性解答大学生存在的政治认同困惑,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对习近平法治思想进行选取和整合,进行教学设计,从法理的依据、逻辑推理解答大学生的困惑,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
1.从法理视角阐述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增强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政治认同
宪法规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坚持党的领导呢?这是由法律的本质所决定的,法律是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反映统治阶级意志并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体系。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统治阶级的先锋队组织,它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代表的就是中国社会统治阶级的意志,代表的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所以中国法律要凸显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法律是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体现,这是普世价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统治阶级的意志,这是中国特色价值,二者之间是无缝对接的。有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仅是从法律规定的角度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没有从法理依据、逻辑推理上得出结果,授课就会底气不足,学生也不能完全信服。通过法理逻辑推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是由法律本质所决定的,阐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教学达到了论据充分、有力,做到以理服人。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认同教育
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皆可行的法治道路,各国因历史原因、政治制度、文化背景不同决定其法律体系和法治道路会有所不同,中国共产党如何带领人民群众治理国家,这是关系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根本问题。改革开放40周年以来,我国社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中国离民族复兴从未如此接近,中国将完善法律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良法善治的法治中国。
(1)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关系。习近平指出:“我们讲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不是要否定和放弃党的领导,而是强调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要求,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的全过程,这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只有党的领导才能确保人民当家作主,而依法治国又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所以三者之间是有机统一体,缺一不可。任何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对立起来的作法都不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要求。到目前为止,我国有法律260多部,行政法规700多部,地方性法规9000多部,行政规章11000多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逐步建成,这些法律法规都是在党的领导下,人民充分行使权利中制订出来的,而法律法规的出台也是为了保障人民的权益。
(2)利用课堂教学解答大学生关于“党大还是法大”的疑惑。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法律明确规定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法治法律意识淡薄,偶有出现滥用职权、以权谋私、权大于法、以权压法甚至贪赃枉法的行为,因此,在社会上流传着“党大还是法大”的质疑。这种质疑破坏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影响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仰,没有对法律形成信仰,法律就形同虚设。质疑“党大还是法大”,其实是把党与法根本对立起来,在我国,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是高度统一的。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坚持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的理念,带领人民制定宪法法律,使每一部法律都能反映人民的意愿,得到人民的支持;党保证执法,就是要依法行政,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党支持司法,就是要保证社会公平正义的防线,提高司法公信力;党带头守法,是指党的内部每个成员都必需信仰法律、服从法律、维护法律权威,任何人违反法律,必然受到法律的惩罚。所以“党大还是法大”是一个伪命题,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是内在统一的。
3.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教育实践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法治中国”的建设,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法治中国建设力度,这是法治中国的顶层设计,对法治中国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为全面依法治国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1)建设“法治中国”首先要有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律体系是法律的规范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所有法律规范的总和。法律在社会生活中有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基础是法律本身的科学程度,建设完善的法律规范体系,就要善立法、立善法、改恶法,坚持立法先行,加快立法进程,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基础。
(2)建设“法治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的法治道路建设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经济基础决定了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法律表现形式。因此建设“法治中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经验概括,是人民的共同选择。
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授课,加快信息化教学改革,寻找适应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思维习惯和行为模式,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将单调的理论讲授变得更具趣味。
1.习近平法治思想内容讲授要进教材进课堂进脑袋,确保师生永远跟党走。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018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已经与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度融合。进课堂是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关键所在,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结合学生兴趣和实际,通过讲授法、合作学习方法、案例教学法的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的进行,以达到将习近平法治思想全方位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实现学生对理论内容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2.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全过程。课内的实践教学主要是通过讨论、辩论、演讲、角色扮演为主,在讲授习近平“公平正义法治思想”的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对“十八大以来冤假错案的平反”的社会价值进行探讨,错案的纠正是衡量一个国家法治建设的标准之一,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面对冤假错案,有错必纠,违法必究,让每一个案件的审理都经得起考验,让人民群众在参与司法过程中感受到公正与正义。课外的教学实践主要以社会调查撰写调研报告、参观实践教学基地为主,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掌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精髓,培养法治思维,成为“法治中国”的宣传者与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