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王奇志
一天,同事从她老家带来些特产给大家,还叮嘱要怎样吃才更美味。可唯独分到我的时候,她没有过来,而是托同事小苗将特产转交给我。
我忍不住嘀咕:“为什么她不自己送给我呢,难道我是洪水猛兽不成?”小苗笑笑:“她大概觉得你太能干,平日里又独来独往,心理上跟你有些距离吧。”我一愣:“难道我很能干吗?”小苗肯定地说:“你当然能干呀!同事这么多年,你什么时候求过别人?”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奉行的“职场不求人”原则,实则在周身砌起了“距离墙”,将别人置之“墙”外。知晓原因后,我心里就像长了个疙瘩,不知如何做,才能打破大家对我的距离感。
还没等想出办法,我就被公司派发了一项任务:必须签下曾姓作家某部著作的版权。可我知道,别家出版社也在洽谈,给出的条件比我们优越很多,我在这个时候去谈比登天还难。我便跟领导反映有难度,领导却说:“你这么能干,这次肯定也能搞定。”又是“能干”!其实我知道,我一点都没有那么“能干”,只是我不喜欢麻烦别人而已,可这任务又不得不接。
一开始,我给曾老师打了电话,约好去拜访她。可是到她家后,曾老师对我不冷不热,洽谈自然无果。回家后,我静下心翻阅曾老师的微信朋友圈,想寻找个突破口。
突然,一张漂亮的插花图片吸引了我,从曾老师的配文里,看得出她对插花颇有见解。我灵机一动,决定向曾老师请教插花。曾老师年纪大,生活相对冷清。我这个做晚辈的不为洽谈业务,而转变成由衷地请教,也许是最适合接近她的一种方式。
于是,我买好花材,拍了照片发给曾老师,说看了她的插花作品很喜欢,想麻烦她教我插花,丝毫没提签版权的事。曾老师很开心,立刻就答应了,要我隔天带着花材去她家。
就这样,我通过求助和“麻烦”曾老师,和她成了好朋友,也从商业合作伙伴变成了忘年交。她那本著作的版权,自然也给了我们公司。我突然觉得,原来自己可以不必那么“能干”。有时候,恰当地“麻烦”别人,更能打破彼此的距离感,带来别样的惊喜。
我突发奇想,用这种方法是不是也能改善同事们对我的看法?于是,我会在不想买饭时,请同事帮忙带饭;想给汽车补装配置,我也不再去配件城挨家比对,而是真诚地咨询某位同事,因为她先生是做汽车配件生意的……在接受大家帮助的同时,我与大家的关系越来越亲近。尝到甜头后,我觉得我也应该用这种方法去帮助别人。
刚来的女同事小林性格比较害羞,不怎么说话,大家都觉得小林不好相处。我不想让小林成为当初的“我”,便特意制造了“麻烦”。
这天,我很“苦恼”地哀叹:“作者投了一首诗歌,我总觉得哪里不对,却又找不出问题,没法修改啊。”然后,我看看小林,大声道:“小林你好像是中文系毕业的吧,可以帮我找下问题吗?”突然被“点名”,小林有些懵,但看到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她身上,她很小声地说:“也不一定能看出来,我……试试看。”
后来小林果真指出了那个我也认为不妥的地方,我对她竖起大拇指,同事们也夸小林不愧是中文系的,小林腼腆地笑了。此后,小林有了一些改变,会主动与同事打招呼,偶尔还买些零食分给大家。同事们都很惊讶小林的转变。我在心里偷笑,有时制造点小“麻烦”,就能打破距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