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 鹏(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北京 100000)
网络时代的在线性,削弱了艺术展示空间中墙的分割界定作用,将长期受限的三维空间拓展成为无界的虚拟空间。从这点上来说,网络时代的艺术展示空间已转化成为一个柔性的界面:它既可以是以物为形式的存在,也可以是抽象或虚拟概念的客体。这种虚实共生的趋势以亢进的“场”的气魄,打破了长期以“物”为主流的展示局面,使艺术展示空间的场域精神有了更加宽泛的边界。
艺术展示空间指为艺术作品提供行之有效的展示服务而进行公共展示的场所。它是建筑空间与艺术品的展现方式、布展手法、观众感知等设计要素的合集。网络时代的艺术展示空间运用数字化技术形成的虚拟体验空间,形成了与实体空间虚实并生的局面。
实体空间与虚拟体验空间的存在,使网络时代艺术展示空间具有双重属性。一是物质属性,在建筑空间界面上表现为平面、立面、曲面等各种界面造型;在艺术展示空间界面表现为展墙、展板、展台、艺术作品、图文图像、色彩、材料、肌理、质感等实体存在。二是社会属性,指抽象或虚拟的概念,借助交互设计、虚拟现实等数字媒体技术,将人对于实体存在的认知转化为数字化的虚拟空间,完成象征意义上的形式再现。并通过丰富的体验设计,达成对特定艺术空间的场所认同,最终传递某种心灵语言和观念形态。
艺术展示空间的双重属性使其载体不仅包括实体信息载体,还包括被转化为展示内容的数字信息载体,实现了固定的坐标空间与灵动跳脱的在线情境之间的切换,成为形成网络时代场域精神的前提。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最早提出:“一个场域指各种位置之间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它不是划分边界的领地,也不是我们常说的领域。准确地说,场域既是一种空间关系,又是一种社会关系,是充满着不同力量关系的对抗。网络时代的场域范畴既是相对独立的社会空间,又是描述社会空间的理论隐喻。
场域精神交织着人、空间、信息、意识形态等多重因素,既是抽象意义在物质上的聚集,也是人类赋予空间以思想,融合设计文化与社会特征的情感状态。艺术作品界定场域也依赖场域,承载场域的观念与精神内涵,场域精神是艺术作品的本质论说。
人处在意味迥异的空间里,本能地依靠体验进行基本感官探求。通过对艺术展示空间的思考,产生各种情感,升华感悟,从而产生场域精神。场域精神赋予空间以思想,集结艺术作品、社会文化脉络与社会特征的情感状态。网络时代的位移和错位已经成了人类境况的核心特征,艺术展示空间强烈的去物化和解域化确立了场域精神相对独立的话语载体。
第58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展览的主题为“Re-睿”,源于策展人吴洪亮对双年展主题“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时代”的再思考。“Re”是西语词汇的常用前缀,代表“回”,发音似“睿”。主题命名从英文与汉字发音的角度,洞察文明的偶合。占地700平方米的中国国家馆强调当代中国与世界的相似性。布局借鉴中国园林元素,使四位艺术家既有独立空间又互相呼应,艺术作品具有启发性的共性。
费俊的数字艺术装置系列:手机App作品《睿寻》(Re-Search),运用增强现实技术导航,实景空间与手机界面并置威尼斯与中国古桥的虚拟景观,引导观众到达军械库展区最深处的中国馆,桥的作用不言而喻。进入中国馆后狭长的通道左手是交互虚拟项目“有趣的世界”,其中利用面部识别技术来推断观众身份的人工智能装置,在历史与未来的对望中交互着两种文明和上层建筑的相似。
左拐回头进入中心区域。通道背面是耿雪长10米,高4米的影像装置《金色之名》,这部黏雕塑的定格电影短片,保留在黑白基调里的金色寓意着未来愿景,与黏土人物的粗拙质感形成强烈的对比叙事。
在中心区域的观众,可以登上台阶俯视整个展厅,也可以穿过台阶上的圆拱门,下行右拐看到何翔宇的可触碰装置作品《我们所创造的一切都不是我们自己》。空间理念模仿口腔,地上铺设很厚的肉粉色地毯,行走其上,人体会不由自主地摇晃。铸铜雕塑的形状源于舌头碰触上颚感知形状的转译。观众通过触摸作品,产生对听到外语时茫然境况的共鸣。作品通过对身体原初的感知体验,反映出个体与世界的关系。
穿过拱门或者透过漏窗,可见陈琦的三件作品,首先是巨幅黑白水印木刻作品《2012生成与弥散》,沿墙12曲一只屏风的形式,似乎可以让人听到荡漾的涛声。屏风尽头是空间装置《别处》,走进狭长的长方体,光从顶面蚀刻的虫洞空隙洒下,是街巷气息的转移,也是文明的初象,作品涵盖了对人类文明与自然力量的思考。走出巷子,推门便是中国国家馆室外展场的草坪,一只淡粉色的巨大八角盒子是作品《无去来处》,可以当作《别处》的系列。
参观中国馆起于观众的迷失,通过手机线索解密,揭开展馆的帷幕。互动媒体协助中国馆进入观众视线,成为场域外部观众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艺术作品借观众视觉、触觉和听觉逐步呈现,互动成功激发人体的复合感知系统,综合体验到空间中的知觉要素,使观众凭借空间序列、材料质感、光线和色彩游走在景致的多维体验之中。
中国馆作为一个完整的作品,聚集空间的意象表达,使观众体验到空间的排列变化和组合魅力。通过制造情境、触发联想等手段,罗列出交错时空的生活情节特征,当这些情景成为意象记忆中的载体时,便转化为观众对多元文化的体悟。空间情节以这种秩序方式,实现了观众对场景记忆的复刻。科技手段的介入,不仅是为了增强体验感与参与感,而且利用网络的分享性质和无限循环的性质,以隐喻的虚拟空间和信息,精准反映实体世界,加权艺术价值,表述人类在有趣的时代面临各种问题的相似程度。
就中国馆功能展示而言,场域首先承载着展示的观念性空间表达。空间布局中凝炼中国园林的组合关系,以几何形传达园林意向。中心区域台阶下的半圆与拱门似小桥流水的神韵,展墙隔断上的方型则为花窗的写意。移步异景的观览方式与处处回望的展线设计暗合着中国馆的主题。空间节奏的设计上处处流露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量,在古典园林和人文精神的关照下,于实践中完成了当代艺术作品展示在物理空间、社会空间、艺术空间上的思考和设计。
在充满了意味的中国馆里,置身全息而流动的场域中,观众可以把体验中国馆空间模式当作方法,展开对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系列问题的阐述。通过共享开放的体验项目,抽丝剥茧地完成从未知到可知的转变,理解从无形到有形的发展过程,把含蓄隐晦的理念、定义详细地剖析出来。
中国馆的场域精神涉及文明之间的交融与再造,同时也象征着中国发展软实力的雄心。蕴含在国际化视觉效果和当代的语言形态和表述方法之中的东方思维散发着当代的审美直觉,彰显着当代中国对优势文化部分的自信和对传统的尊重。从世界看国家的视角,审视基于全球化和网络时代导致的信息、行为、思考和表达方式的变革。在瞬息万变的国际风云中,以文明的光芒,实现场域精神的文化再造,辐射中国的意象和气派,塑造新秩序下的国家形象,拓展人类的历史步伐,增加人类共同直面未来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