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国民族构成与分布情况来看,云南民族特色鲜明,民族资源优势突出,是我国民族成分最多、跨境民族最多、民族自治地方最多和实行区域自治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工作开展以来,云南在探索实践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上,成功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云南特点”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民族团结和谐的“云南经验”,得到中央充分肯定和认同。伴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新时代我国民族地区社会发展进入到新的历史阶段,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也进入到新阶段,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现实挑战。新时代,云南如何把握新机遇、直面新挑战,更加充分发挥自身民族资源和民族工作的优势,以新实践新成就新创造继续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作出“新示范”,完成好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托付给云南的重大政治任务,实现三大新定位中的率先突破,不仅关系到云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高质量跨越发展的工作大局,而且关系到探索和推动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发展创新的全局。
从改革开放“新时期”、21世纪“新阶段”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时代”,40年的历史画卷折射出我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变迁。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将聚焦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1]促进社会结构更加合理、社会关系更加和谐、社会利益更加公平、社会文明更加兴盛。新时代,对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而言,不仅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而且也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为示范区建设树立新的历史坐标。
新中国建立近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民族地区和全国其它地区一道,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民族地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国家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认同和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不断增强。据云南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978年云南省GDP总量69.05亿元,2017年达16531.34亿元,从1978-2017年,全省GDP总量增长了236.2倍,年均增长10.0%;1978年云南省人均GDP仅为226元,2017年达34545元,从1978-2017年,人均GDP增长了150.4倍,年均增长8.7%。[2]1978年,云南省绝对贫困人口有2000多万,到2016年底,贫困人口下降到363万。[3]改革开放40年来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从新时代的历史视角来看,对标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率先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历史使命,云南示范区建设必须要立足新时代新要求新使命,不断全面深化改革,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力争有新担当新作为新气象。
党的十九大明确了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两个15年”战略目标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新战略为新时代示范区建设擘画了新的发展愿景。新时代如何实现示范区建设任务、目标和要求与新战略的有效对接,使示范区创建工作成为实施新战略的重要抓手,成为新时代云南民族工作和示范区建设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
新时代示范区建设要与脱贫攻坚战略有效对接、联动推进。2015年初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在对民族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以充分肯定的同时,明确指出:“做好云南民族工作,最大的挑战是少数民族发展普遍比较滞后。”进入新时代,云南正处于“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的叠加期,[4]加快补齐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短板,不仅关系到能否打赢脱贫攻坚的第一场硬仗,而且关系到新战略有序顺利推进的发展全局,是推动新战略开启新征程的“牛鼻子”。2017年4月,陈豪书记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工作推进会上强调指出:“搞好云南工作必须先抓好民族团结进步这个关键,处理好全局与重点的关系”“严守脱贫攻坚、生态保护、团结稳定三条底线”。[5]新时代云南示范区建设仍然要坚持和发扬“以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进步、以边疆繁荣促进边疆稳定”的基本经验,以新战略新定位为方向目标,加快补齐边疆地区和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发展短板,为新战略擘画的美好发展愿景开好局、起好步。
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行动指南。新思想立足新时代新战略新使命,内涵丰富,站位高远,谋划全局。新时代云南要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必须以新思想为统领,立足云南实际,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民族资源和国家战略及政策资源优势,加大解放思想的力度,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发扬敢闯敢拼的进取精神,实现后发赶超。作为决胜全面小康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基点,示范区建设不仅要“做好发展这篇大文章”,还要解决好各族群众的精神和思想问题。示范区创建工作开展以来,通过自2013年开始实施的连续两轮、每轮三年的“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创建工程”、新一轮兴边富民工程以及针对人口较少民族和特困民族聚居区的专项发展规划等政策措施,边疆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五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认识不断巩固,为新时代云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示范区建设的新跨越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思想基础、制度基础和社会基础。
面对新时代新战略新要求,如何以思想跨越引领行动跨越和能力跨越,以新思想推动示范区建设实现新跨越,必须在统一思想、解放思想和创新思想上下功夫、见实效。首先要以新思想所确立的基本纲领和基本方略为指引,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道路,瞄准全面小康同步、公共服务同质、法治保障同权、民族团结同心、社会和谐同创的创建目标,不断巩固“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指导思想和“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把新思想新理念细化落实到示范区建设的各项制度措施和具体工作中去,在统一思想中发挥新思想的引领力、执行力和影响力。第二,深入学习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悟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中关于民族宗教工作的重要指示,结合云南民族宗教新特点新趋势,提高对新时代民族宗教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创新工作思路,增强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的信心和能力。第三,不断总结提炼示范区建设新经验,突破思想瓶颈和观念束缚,坚持改革开放与继承创新双向发力,解放思想,开阔视野,积极吸收借鉴发达地区和兄弟省份的先进思想和有益经验。云南要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不仅需要通过补短板、强弱项打牢民族地区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且需要在新时代的伟大变革中敢于和善于进行思想领域的自我革命和自我革新,真正实现从“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的思想转型。
1.边疆民族地区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随着“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推进,边疆民族地区一跃从开放的“末梢”变为“前沿”。在“一带一路”战略中,云南北上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下连接“海上丝绸之路”,还是中国唯一可同时从陆上沟通东南亚、南亚,并通过中东连接欧洲、非洲的省区。在“长江经济带”战略中,是沿江9省区中连接南亚、东南亚的最便捷的通道。同时,云南边疆地区还处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中国东盟自贸区和澜湄合作机制建设的战略要冲。在中缅关于共建“人字型”经济走廊的战略构想中,云南边疆地区更是处于“人字型”战略的关键支点。新时代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具有将区位优势转化为跨越发展优势的难得历史新机遇。通过示范区建设机制与对外开放格局的有效整合,不仅为“走出去”搭建平台,而且为边疆民族地区跨越发展增强新动能。
2.精准脱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加快。云南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在于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从贫困人口和区域分布上看,大多集中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党的十八以来,云南举全省之力加大脱贫攻坚的力度、深度和效度,从2012年到2016年,贫困人口由804万减少到363万,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365元增加到7847元。党的十九大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以后,云南充分把握国家扶贫优惠政策和上海、广东等省市及央企挂钩帮扶的历史机遇,加大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社会保障等方面投入,将脱贫攻坚与决胜全面小康、基本实现现代化在同一作业面上依次展开、统筹推进、综合施策,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农村地区的绝对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区域性整体贫困大为缓解。2017年,全省贫困人口净减少115万,1500个贫困村出列,15个贫困县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下降到9.89%,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847元增加到8695元,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47个百分点。[6]到2020年,“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如期实现全面脱贫、全面小康”是新时代示范区建设规划的首要目标,也是难度最大、任务最重和必须实现的战略目标。在全省上下向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集中发力和最后冲刺的关键阶段,新时代示范区建设必将乘势而上,借势发力,以新成就作出新示范。
3.民族宗教工作创新发展的制度环境不断优化。“民族宗教无小事”。新中国成立近70年来,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工作,始终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民族宗教工作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水平不断提升,民族宗教工作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不断完善。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对新形势下党的民族宗教工作提出新目标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和2016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对新时代党的民族宗教工作作出全面系统的部署,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宗教工作提供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宗教工作是示范区建设的核心内容和主要任务。新时代党的民族宗教工作新思想新要求新部署为云南示范区建设提供新目标新方向,为示范区创建实现新跨越增添了新动力。
4.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社会基础更加巩固。在我国的多民族大家庭中,云南虽然不是民族自治地方省区,但是其民族宗教的多样性和完整性以及特色的丰富性在我国民族地区极具典型性。云南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3.4%,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70.2%,在52个少数民族中,有25个是人口超过5000人的世居民族。有15个特有民族、16个跨境民族、9个“直过民族”和8个“人口较少民族”;[7]宗教种类多样,五大宗教与原始宗教并存,其中南传佛教为云南所独有,信教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10%左右。特殊的典型的民族宗教特点决定了云南民族宗教工作不仅是全省工作大局中的重心,而且也是探索和创新我国民族宗教工作难得的生动鲜活的样本。
云南省从2011年示范区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充分挖掘和发挥民族宗教资源优势,在实践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云南特点的民族工作“云南经验”,得到党和国家的充分肯定和世界的广泛赞誉。其中,坚持“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相知相亲相惜,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建构是“云南经验”的核心所在。截至2018年,云南先后有大理、西双版纳、楚雄和普洱4个州市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州(市)”,55家单位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或教育基地,数量居全国前列。面向新时代,云南各民族“一家人”的理念更加巩固、“过上好日子”的信念更加坚定,呈现出民族团结、宗教和顺、边疆稳定的良好局面,示范区建设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不断巩固。
1.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和深度贫困问题交错叠加。随着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的加快推进,新时代我国城乡、地区和民族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正在逐步缓解,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农村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均高于同期全国和地区平均水平。但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起点低、短板多,在与全国人民一道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西部民族地区面临着“群众困难多,困难群众多”的现实困境,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对于贫困人口较多的云南来说,这一问题更为突出。据统计,截至“十二五”末,云南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20(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为2.73,东中西部分别为2.54、2.41、2.91)。同时,云南还面临着脱贫攻坚战中贫困人口数量多、脱贫难度巨大的最难啃的硬骨头。其中,乌蒙山区、滇西边境山区、滇黔桂石漠化地区和迪庆藏区集中了全省80%以上的贫困人口,这些地区不仅生态环境脆弱,而且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截至2017年底,云南全省农村贫困人口还有87.53万户、332万人,贫困发生率9.89%,占全国贫困人口总数的11.69%,贫困发生率在10%以上的县共有41个,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占全省贫困人口的42.99%。2018年,全省还有贫困县73个,占全省县域总数的56.59%,贫困县数量居全国第一。其中包括27个深度贫困县、3539个深度贫困村,贫困人口212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总数的63.69%。[8]因此,决战边境民族地区和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和不断增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内生发展能力和动力,从而实现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和共同发展,是新时代云南示范区建设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
2.边疆社会转型与跨越发展的制约因素依然较多。伴随着“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的推进和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加速,边疆民族地区多元化、多层次、多领域的社会流动和族际互动日益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边疆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和社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据2014年统计,我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已经超过3000万,少数民族在城市和民族混居地区生活人口数量已经超过了少数民族总人口的1/3。但是,由于地理区位、经济社会、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等诸多因素的长期影响,边疆社会转型的滞后性、外生性、不平衡性和复杂性的特征依然明显。相较于中东部地区,边疆社会转型能力处于弱势,具体表现为:社会经济结构转型滞后、社会运行机制转型滞后、价值观念转型滞后。[9]从云南边疆社会发展的现实来看,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发育不成熟,社会治理水平不高,社会自治能力弱、边疆治理体制机制不健全;二是毒品艾滋病、跨境婚姻、跨境赌博、“三非”问题、非法宗教等边疆社会问题突出;三是在社会建设和民生领域还存在不少短板。云南边境线长4060公里,约占全国的1/3,边境地区人口也占全国的30%左右,边境县数量居全国第二(仅次于新疆)。云南边疆地区是多民族多宗教最为集中的地区,也是深度贫困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更是社会转型和跨越发展难度最大的地区。随着新时代示范区建设加快向基层推进,面临的社会问题和治理问题也更多,挑战也更大。
3.民族宗教工作形势依然严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用“五个并存”分析了新时期民族工作面临的阶段性特征,分析了民族地区的发展环境、发展水平、公共服务、民族关系、暴恐活动等五个方面问题,[10]为全面把握新时期云南民族宗教新形势新问题和推进新时代民族示范区建设工作提供了思想保障和行动指南。民族宗教关系是民族地区最重要最核心的社会关系,新时期云南民族宗教总体形势不断向好,“和谐团结、亲如一家”民族优良传统不断巩固。但是,正如总书记在民族工作会议上所强调的,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日趋频繁,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也在不断上升。近年来,发生在云南的因扶贫政策、拆迁安置、环境污染、水电移民、农场改制等利益纠纷所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同时,新形势下边境多民族多宗教并存的跨境民族地区、城市多民族混居社区、涉缅涉藏地区等民族宗教工作任务艰巨。此外,边境沿线基督教渗透、南传佛教有寺无僧现象、宗教网络传播等方面问题都考验着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民族宗教治理能力。把握民族宗教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快推进民族宗教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新时代示范区建设实现新跨越作出新示范的又一关键而艰巨的任务。
4.国家安全与边疆稳定风险逐步加大。云南边境线长,边境沿线民族宗教情况复杂,在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战略定位中,在促进边疆繁荣发展的过程中,维护边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任务繁重、挑战增大。一是边境民族贫困问题集中,经济问题与民族宗教问题相互裹挟,社会稳定风险加大;二是因地缘相近、血缘相亲、信仰相同,一些边境沿线的跨境民族在与境外同一民族日益密切的相互交往中,民族身份认同和宗教认同会不断强化,国家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会面临被弱化的风险。三是缅北局势动荡、战乱不断,对边境居民生产生活和人身安全构成影响,也威胁着边境安全;四是新疆“三股势力”“藏独”分子、境外非政府组织不断向云南边境地区加大渗透,防渗压力逐步增大。2015年初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讲话中对新时期云南边境治理和国家安全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强调“云南要时刻绷紧反恐维稳这根弦”,加强“边防管控”“非法出入境”“跨国婚姻”等边境问题治理,加强边境线管理。新时代示范区建设要以国家利益和政治安全为根本,充分发挥云南在边疆治理中建立的扶贫、文化、党建、教育、民宗、边境管控等多部门多领域联动工作机制的优势,统筹推进、重点发力、综合施策,确保边疆繁荣稳定的基础和底线。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立足新时代新战略新要求,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要立足云南省情实际,把握示范区建设的新方位新目标,按照“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法治化”的总要求,围绕“三条主线”精准发力,合力推进,全面开创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各族群众过上好日子。”坚持抓民生就是抓发展,以发展促团结、以团结谋发展。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着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夯实全面小康的社会根基,积累跨越发展的能力和能量。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的工作原则,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瓶颈制约,满足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多样化需求。
一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补齐云南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进一步完善精准扶贫和示范区创建资金保障机制,在不断健全部省、省际合作机制的基础上,发挥“三个定位”的战略平台功能,积极争取和利用好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坚持“普惠”和“滴灌”、扶贫和开发、“政策动力”和“发展潜力”相结合的原则,以点带线、以线带片、以片带面,实行差别化政策,利用示范区创建和精准扶贫工程推动资金、政策、项目和公共服务向基层、农村、边境、贫困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和地区倾斜,补齐重点地区和人群的民生短板。二是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特征,着力提高保障和改善各族群众的民生水平,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坚持将脱贫攻坚作为发展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的同时,重点围绕教育、就业、基本医疗、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加大投入和推进力度。高度重视和确保实现农村和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好现代职业教育,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加快完善全方位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强健康云南建设,加快构建全方位全周期和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体系。按照全民覆盖、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多层次、可持续的总方针,进一步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着力提高保障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全国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过千万的三个省份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云南民族关系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但也进入矛盾和问题的多发期。新时代,随着民族地区社会转型的加速,云南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不同程度地面临着“五个并存”的阶段性特征。因此,做好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工作,要坚持从政治上把握民族关系、看待民族问题,坚决守住民族团结这条生命线。
一是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秉承云南“和谐团结、亲如一家”的优良传统,坚定不移地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任务来抓,不断筑牢“三个离不开”和“五个认同”的思想政治基础。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坚决抵制境内境外、网上网下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蚀和敌对文化的渗透。同时,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和服务,以共同团结奋斗来推动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二是充分发挥云南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多样性的资源优势,发挥文化的涵养和整合功能,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数量和质量,创新文化宣传教育的载体和形式,满足各族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文化软实力、影响力和传播力。加快完善文化服务体系,落实好“文化惠民”工程,强化公共文化产品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边境地区投入的资金、人才和政策保障。三是完善城市社区治理机制,增强社区服务和整合功能。按照“城乡融合、农村优先”的总体要求,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民族团结不仅是示范区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边疆和民族社会治理的基本目标,积极探索建立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创新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有效衔接的科学机制,不断提升示范区建设的社会化、法治化、人文化、精细化水平,增强其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真正体现出示范区建设的“云南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硬道理,稳定也是硬道理,抓发展、抓稳定两手都要硬。”边疆稳定关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和国家长治久安,是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底线标准。因此,新时代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首先需要筑牢边疆稳定这条安全线,守住国家政治安全的底线。
一是要树立“治国必治边”的理念,提高边疆治理的政治站位,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强化边疆治理的意识自觉和使命担当。二是要树立“稳边固边、富民强边”的理念,着力补齐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三大短板,使边境沿线各族群众与全国和全省人民共享改革开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硕果。三是健全和完善边疆治理体制机制,强化“维权就是维稳”的思想,坚决打好防范和管控重大风险攻坚战,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提升“反渗透”的工作能力和群防群治预警能力,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三股势力”的渗透破坏;严格出入境管理,建立边境县地方党委政府与军警民协调合作治理机制。四是坚持依法治边,提高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用法、守法、护法,结合“七五”普法和“禁毒防艾”宣传活动,推进法律深入机关、社区、学校、企业和宗教场所,深入边境村寨,增强边疆各族群众法律意识和依法维权的能力,筑牢边疆稳定的法治根基。
注释: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8(04):11.
[2]云南省统计局.2017云南统计年鉴[J].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27;第一财经.云南40年间GDP总量增长236倍 今年增速领跑全国[J].2018-12-17.
[3]陈豪.云南省贫困人口已下降到363万 年均减少110万[J].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n1/2017/0427/c164113-29240409.html.
[4]陈豪.在党的十九大精神鼓舞下谱写云南跨越式发展新篇章[N].云南日报.2017-11-13.
[5]陈豪.牢牢把握主题 突出重点工作 全面推进示范区建设迈上新台阶[N].云南日报.2017-04-18.
[6] 黎鸿凯,李星佺.2018年云南省预计可实现150.36万贫困人口净脱贫 33个贫困县有望脱贫 摘 帽 [J].云 南 网 .http://yn.yunnan.cn/system/2018/11/20/030121872.shtml.
[7]15个特有民族包括:白、哈尼、傣、佤、拉祜、纳西、景颇、布朗、阿昌、普米、怒、德昂、独龙、基诺、傈僳;9个直过民族包括:佤、拉祜、景颇、布朗、怒、德昂、独龙、基诺、傈僳;8个人口较少民族包括:怒、德昂、独龙、基诺、景颇、布朗、阿昌、普米。
[8] 胡晓蓉.新起点 再出发——从15个县(市)摘帽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N].云南日报.2018-10-01.
[9]李诚,马树勋.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机制创新的理论思考[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7(03).
[10]“五个并存”指的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势头和发展低水平并存;国家对民族地区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和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仍然薄弱并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趋势增强和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上升并存;反对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暴力恐怖斗争成效显著和局部地区暴力恐怖活动活跃多发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