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2019-12-13 09:43
创造 2019年10期
关键词:文明美丽农民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1]24由于乡村范围广大,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占有非常的地位和作用,使得美丽乡村建设成为美丽中国建设必不可少的有机构成。长期以来,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落后,呈现出粗放式增长,给美丽乡村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危机,农村生态环境不容乐观,农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缺乏获得感和满足感。只有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把农村建设美、建设好,美丽中国建设才有坚实的支撑。中国的发展进入了新常态,美丽乡村建设符合当前的新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凸显了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与担当。因此,要高度重视农村生态文明,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增强农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和满足感。

一、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1]50,这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和新目标。我国农村地域辽阔、农业人口众多,建设美丽乡村,关乎农民福祉,关乎农村未来的长远发展。作为典型的农耕文明大国,“三农”问题是党和国家历年来十分重视的问题。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实施乡村综合治理,实现乡村的生态化建设,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始终坚持以生态文明的理念为指导,坚持以农民为核心,坚持绿色、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现美丽中国梦。

(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需要

进入新时代,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由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美好生活的需要,广大群众对生产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美丽生态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对新鲜的空气、良好的水质、优美的环境等有形和无形的生态产品的需求迫切,期盼有更可靠的生活条件、更舒适的居住条件和更美好的生活环境。但是,“当前我国农村垃圾产量每人每天可达0.86公斤,年垃圾产量达3亿吨。”[2]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十分严重,农村发展深受生态环境的制约。乡村生态污染严重影响着人民的生产生活,侵蚀着经济社会发展原本带给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习近平同志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3]163农村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人们对优美的生态居住环境的需求得不到保障,因此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丽的生态环境的需要,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把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的现实期待和生态文明的美好憧憬紧密结合在一起,改善生态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二) 协调乡村生态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

随着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生态环境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逐渐显现。从东西部乡村发展情况来看,东部沿海地区乡村生态发展水平明显高于西部农村生态发展水平;从城乡发展结构来看,靠近城市的乡村生态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偏远地区的乡村的生态发展水平。东部地区、近郊的乡村经济实力雄厚,现代化建设良好,生活条件舒适,生态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结构错落有致、布局合理,村容整洁,村貌良好,空气清新,景色宜人。相反,西部地区、远郊、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的乡村建设相对滞后。其地理位置偏远,生态投入力度小,生活条件恶劣,资源短缺,结构松散,交通不便,发展模式传统老旧,空气污染、水污染严重,到处都可以看到白色垃圾,村庄一片狼藉。中国的乡村生态发展不均衡,不协调。要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坚持东西部乡村互助,城乡定点帮扶,缩小东西部、近郊和远郊、少数名族地区、边疆地区农村发展差距,促进乡村协同发展,缓解乡村之间生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改善贫穷地区人们的生活条件,安居条件。要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高人们生活环境,改善居住条件、建设环境优美、乡风文明、治理良好、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美丽乡村。

(三) 补齐生态短板,决胜全面小康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是关键。”[4]8生态文明搞不好,小康实现不全面。农村生态文明是农村一切发展的基础,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农村的全面发展。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废水、废气、废渣未经无害化处理直接排放,各种重金属、农药等其他有毒物质残留,乡村生态环境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没有农村的小康和欠发达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5]24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乡村发展质量刻不容缓。因此必须在农村建设的各个方面全面落实生态文明的理念、目标和原则,坚决制定防范生态问题的重大风险,扎实推进污染防治工作,引导全社会有序的参与美丽乡村建设,使广大农民成为美丽乡村建设中保护生态环境的主力军,使农民在全面小康的共建中共享乡村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补齐生态的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四)建设美丽中国梦的需要

十九大指出要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美丽”二字被列为强国目标,为中国梦再添绿色底蕴。“美丽”乡村的建设是贯彻落实新时代精神的体现,落实美丽中国的最好实践。沙尘蔽日、雾霾漫天的中国不是美丽的中国,河流干涸、污水遍地的中国不是美丽中国,垃圾环绕、遍地污染的中国也不是美丽中国。美丽中国,是百姓生活富裕、生态环境优美的中国。“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3]21将农村生态环境与美丽中国梦紧密联系起来,充分体现出党对美丽乡村建设的信心,对造福亿万群众的决心。建设美丽中国,关键在于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涉及乡村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更涉及乡村历史文化、社会生态、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当前乡村生态文明发展落后,制约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树立生态思想为指导,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坚持绿色发展模式,攻坚克难,建设美丽乡村,推动美丽中国梦的实现。

二、生态文明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习近平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在开发利用自然上少走弯路。”[1]50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把发展简单地等同于经济的增长,专注于生产劳动产品,没有意识到生态产品同样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须品之一,也没有正确的认识到生态环境的自然价值。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人们从自然界汲取自身需要的产物,极大的推动了乡村建设,然而在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没能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对人的行为缺乏约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给乡村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影响。

(一) 环境污染严重,治理难度大

在农村的开发过程中,呈现出许多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乱砍乱伐、乱倒垃圾、过度开垦、过渡放牧、大量焚烧秸秆等等,造成水土流失严重,耕地肥力下降,资源紧缺、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资源枯竭、浪费,最终导致生态环境越来越脆弱;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单一的追求经济的增长,过渡的使用农药、化肥,加速了土地污染,破坏了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使得农村土地荒漠化程度加剧,生态环境遭到了进一步的破坏,耕地面积不断的减少。生活中,塑料袋、废电池等有毒、有害的白色垃圾随处可见,这类垃圾难以回收,垃圾中隐藏着毒性,通过各种渠道,占用土地,造成土地生态破坏;各种有毒物质污染大气、污染水体,严重威胁居民的生命健康;城镇化不断加快,工矿、交通、城市化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向农村蔓延,加剧了我国农村生态污染,环境遭到进一步的破坏。中国农业人口数量多,污染范围广,治理难度十分大。

(二)农民生态意识薄弱,对农村生态环境重视度不够

进入新时代,我国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有了很大提高,但整体水平仍旧偏低。对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不能充分认识到自然发展规律,向自然无限制的索取,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缺乏长远打算。一是农民受教育程度不够,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当前中国农村人口众多,但是不少青年农村人口都选择外出创业或者进城务工,留守农村的基本是老年人口、留守儿童,这些群体中很少有人受过良好的教育,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因此,在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时仍然保留着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没有很好的注重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性的发展,造成农村生态破坏。二是一些农村村民,在制定其发展规划时,过分关注经济利益,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重视度不够,导致农村经济和环境发展不相协调,生态环境落后。

(三)农村发展落方式落后,社会参与度低

农村传统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以粗放的发展模式为主。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中,一些农村的基层政府,通常把吸引资金放首位,以此促进当地的进步、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便在农村引进一些收益高但污染严重的企业。在乡村改造过程中,不少企业大兴土木之风,对原始村落大拆大建,改变乡村原始贫困、落后的风貌,破坏原始的文化氛围、破坏乡土气息,忽视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对这些古村落、古文明,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政府管控松散,企业无节制、无限度的进行大开发,这些不合理的、落后的传统发展方式,正在以不同的方式蚕食着中国的农村,系统的摧毁和颠覆中国的农村。这种落后的传统发展思维,只注重大开发大发展而忽视生态文明的建设,给农民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潜在的风险,这给当代美丽乡村建设带来了严峻问题。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做到创新与改造、保护与协调相统一。

(四)生态监管机制不健全,法律法规不完善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国家许多基层政府都建立了环境保护机构,设立了分管的领导,但成效低微。首先,农村环境监管机构和农村环保专员不足。没有专门的农业环境监测机构、专职的农村环保专员、免费的环境监测仪器以及缺乏专门的环境维护经费。其次,大多数农产品暂无标准的生产操作程序,也没有产品生产标准,缺乏必要的检测监督手段。再次,市场上农药管控不严,货源较多,货品参差不齐,存在不少劣质、不符合国家生产标准的药物,不能从根本上杜绝违禁药品的生产和使用。十九大以来,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立法仍不完善,水土流失、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农村生产生活污染,农村生态多样性破坏等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空白。因此,要加强农村环保机制的建设,完善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

三、生态文明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路径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然而对生态文明的重视却有待提高。实践中,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没有落实到位,民众过分追求物质成果享受,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形势严峻。只有对传统、粗放型发展模式进行根本扬弃,转变生产方式、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才能更加显著。

(一)实施农村综合整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但是也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环境破坏。作为全新的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摒弃传统的与自然发展规律向违背的发展方式,对资本主义发展方式进行“扬弃”,发展并创新驱动出一种适于人类共享的低碳、绿色、循环发展的新方式。始终坚持把生态建设放在首位、坚持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6]209美丽乡村建设中要坚持系统思维,时刻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结合自然地形,依托山水资源,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农业人口基数大,人数多,规模繁杂,居住分散,开展乡村整治十分困难。首先要强调垃圾必须定点存放,统一收集、定时清理和集中处置,将垃圾回收、分类,对于污染性强的垃圾予以管控,增收垃圾费用;对于水体污染,要坚持生态治水,通过植树造林、环境绿化、还草、还湖工程,净化水资源。其次要推行生态、健康的农村发展模式,生产绿色生态产品,全面禁用有毒、有害的农药,倡导有机农产品,真正实现保护和开发并举。

(二) 开展农村生态教育,维护生态安全

“良好的生态产品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7]4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始终饱含深厚的民生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担当。乡村是中国的根,农村环境的污染与防治,离不开农民群众的参与,要广泛的动员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首先要着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农民生态环保意识不足,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缺乏正确的认识,因此要通过学校、各种网络平台、广播、电视、报纸、杂志、海报等各种有效的方式,积极开展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农民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其次加强生态教育,建立乡村图书馆,打造乡村文生态文化基地,在农村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保护氛围。开展各种生态环境知识竞赛,使农民们将生态保护知识要点内化于心,通过实际操作外化于行,自觉地加入到环境保护的行列。加强环保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人才专员,重视农民素质、技能教育,开展生态专题讲座,转变当地农民的思想观念,对农民进行实地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植水平和农村管理理念,使传统农民成长为有知识、有技术的新型农民,坚决与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做斗争,维护生态安全。最后要加大农村生态投入,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生态建设,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参与农村生态监督、管理,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共同参与到社会主义美丽乡村建设,维护生态安全。

(三)转变农村发展方式,优化农村生产结构

习近平同志指出:“如果仍是粗放发展了,即使事先完成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目标,那环境污染了又会是什么情况?届时资源环境恐怕完全承载不了。”[4]5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如果继续按照传统方式,“先污染、后治理”、“先上车、后买票”,就算是金山银山也有消耗殆尽的一天。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利用乡村现有资源,把农村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乡村。

一是要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优化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现在,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节能减排技术;生产无公害、绿色产品,提高农业产量;发展有机农业,不使用农药、化肥,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和植物生长规律,生产有利于人类身体健康的有机农产品。同时要结合当地实情,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开展生态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生态服务业等特色生态经济,改善乡村生活环境品质、提升乡村活力、增加村民福祉,促进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二是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国优秀的农村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今天依然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着深远的启发和宝贵的经验。美丽乡村建,需要自己的文化支撑。我们必须大力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建设,以文化的软实力构筑生态文明建设的硬实力。首先要坚持民风朴实,文明和谐,崇尚科学,尊老爱幼,勤劳节俭的乡风民俗。其次要保护传统建筑,民族服饰,农民艺术,民间传说,生产生活习俗等农耕文化。三是维护乡村风貌、突出地域特色,利用自己的优势,让乡村的土地、劳动力、资产、风光等要素活跃起来。农村生态环境好,资源丰富,很多地方都有其独特的魅力,挖掘当地的民间传统工艺、特色的饮食文化等有利于突出地域特色,打造当地名片,展现当地的风貌。

(四)健全农民自主管理机制,完善农村生态保护法律法规

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健全农民生态保护自主管理机制,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把农村生态制度建设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中之重,按照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完善乡村生态治理体系,推进乡村新型现代化。一是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基层职能部门要明确责任、分工,对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防治实行统一管控,探索农村治污的新途径和方法。二是要完善与生态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让农村污染防治必须进入有法可依、依法治理新阶段,同时地方政府应该在基本法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农村污染防治的规定和办法,增强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可操作性。三是农民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建立健全农民自主管理机制,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让农民更加自觉的参与到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因此要建立和完善村规民约、让农民自主管理、自主监督,把乡村中有害的项目纳入管理的范畴。最后要建立严格的生态环境责任追究制度,法律是生态的红线,要对严重危害农村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惩处。美丽乡村建设,要坚守法律,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同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的行为做坚决的斗争,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美丽乡村,是一项艰苦卓绝的伟大事业,需要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奋斗。农民作为社会主义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力量,要将自己建设乡村的热情和美丽中国的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改造乡村的实践中,在实现美丽中国梦的征程中,发挥自身独特的价值。深入贯彻生态文明理念,构筑美丽乡村。将有利的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满足人民美好生态环境需要,促进中国农村生态环境平衡、充分的发展,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猜你喜欢
文明美丽农民
耕牛和农民
请文明演绎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漫说文明
农民
我们创造美丽
对不文明说“不”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