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麦子的故事

2019-12-13 04:18曲树丰
民族大家庭 2019年5期
关键词:玉米面面食黑土地

文/曲树丰

饭碗里的变迁,成为新中国成立70年来辉煌发展的缩影。

我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当时家里生活特别清苦,一日三餐除了苞米碴子,就是小米干饭,偶尔吃顿馒头,就像过年一样高兴,不把肚皮撑得滚圆,都不肯下桌。虽然家里每年也会种10多亩地麦子,但除了上交公粮支援国家建设外,所剩无几。能吃一顿面食,成了儿时的奢望,也成为童年难忘的记忆。

北方的春天总是姗姗来迟,待冰雪消融时,辛勤的农民们就开始忙碌起来。那时播种小麦都是自留种,精心挑选过的麦种,颗颗体态丰满,预示着秋季的收获和饭碗里的香甜。

清明前后,北方春小麦就开始播种了。陈旧的小麦播种机吱吱作响,为了抢抓农时,在肥沃的黑土地上日夜耕耘。为了收获时能多打点麦子,播种的人都特别细心,生怕浪费了一寸耕地。更重要的是,多打几担麦子,就意味着秋季上交公粮无忧,家里也可以多吃几顿面食,谁也不敢马虎。

播种完麦子后,家里剩余的小麦已经不多,父亲套着马车拉到几里外的加工厂去磨面。磨面也是个精细活,得事先和加工师傅打好招呼,要求多过两遍面箩。一般情况下,过四遍箩正好,因为头一遍面里会有麸皮,需要重新过箩,二三四遍出来的面是最好的。

一般情况下,父亲会把质量好一点的面单独用面口袋装好,留着家里来客人,或是过年过节时食用。质量差一些的面也会单放,蒸玉米面发糕时,掺入一些有点杂质的白面,口感也较纯玉米面发糕要好上许多。现在回忆起来虽有些心酸,但苦难的经历,会让我们更为珍惜当下的幸福。

谷雨前后,麦子在春雨的滋润下,开始在黑土地上伸展腰身。

大人们都下地干活,小孩子也不能闲着。按照父母的嘱咐,把牛羊牵到了自家麦地旁的草地或树林中,这样做一举两得,既可以放牧,还可以看护自家的麦子不受牲畜的践踏。

麦子收获过后,交售公粮的时节又到了。当生产队长的爷爷老早就把家里的麦子精选好,挑选质量最好的,每年在村里都是第一个赶着马车去几十里外的粮库交粮。交售公粮的队伍排得很长,起早贪黑都是常事,有时竟要在外面过夜,但为了支援国家的建设,谁也没有怨言。黑土地的憨实,滋养出同样勤劳质朴的人民。那时最盼望的,就是爷爷和父亲回来的时刻,因为大人们总会给孩子买回几根麻花,咬上一口,满屋飘香。

我也稚气地问过爷爷,为什么每年都要把最好的麦子交给国家,而不是留着自己吃。爷爷慈祥地抚摸我的头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新中国,我们也不会过上好日子,所以国家有需求,咱们就应该全力支持,生活暂时困难点儿不怕,有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不愁没有好日子,到时让你天天吃上白面馒头。”公粮交售过后,村里的大喇叭都会播报当年的交粮模范,爷爷年年都是典型。每当播送到爷爷的名字时,他的脸上都会露出骄傲的微笑。

转眼间,新中国成立70年了,中国城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的生活越来越好。精准扶贫,更是让村里彻底消除了贫困户,农民真正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

关于麦子的故事,一直珍藏在我的心里,它记录着新中国70年来的辉煌发展,也记下了农村生活的变迁,引领我前行的脚印,哺育我的勤劳善良。

我的梦中常伴麦香,那是黑土地给予的恩情,那是源于祖国富强的芬芳。

猜你喜欢
玉米面面食黑土地
让黑土地始终有劲儿
Do You Know?
休闲小食玉米脆片
《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施行
把“愤怒小鸟”做进早餐里
黑土地上稻花香
玉米面糊饼
阅读理解题精练与解析
颜值超高的玉米面美食
八里河畔,面食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