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民间舞在高校教学方法中的改革研究

2019-12-12 10:02李梦洁
青年时代 2019年30期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高校教学方法

李梦洁

摘 要:素质教育背景下,美育被提上重要日程,成为教育改革中的重点内容。作为高校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构成,民族民间舞教学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经济文化、社会历史和地理环境,所以舞蹈的表演形式以及舞蹈风格各具有特色。现阶段,我国高校民间民族舞整体状况不容乐观,其有待进一步挖掘。本文立足现阶段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现状,就民族民间舞如何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效益优化进行探讨。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高校;教学方法;改革

一、引言

在我国高校舞蹈专业中,中国民族民间舞是一门主要课程,在艺术教育中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作为人民群众创造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民族民间舞蹈主要表现了一個民族所在地区的精神风貌、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教育教学是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然而现下我国高校中的民族民间舞教学还存在各种问题,尤以教学方法单一、落后的问题最为突出,有待进一步优化与改革。基于此,本文就高校民族民间舞教学方法改革进行论述。

二、高校民族民间舞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师对舞蹈文化认知有限

从某个层面来说,中国民族民间舞是人民群众劳动和生活的缩影,其中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不同的民族舞蹈形式表达了人们丰富而又独特的情感[1]。要想学好舞蹈,学生必须要了解这些文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舞蹈的过程中将其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对民间舞文化内涵有所忽视,反而投入很多的精力和时间研究舞蹈的外在形式和舞蹈特色。由于文化内涵被忽视,所以展示出来的民族民间舞往往有形无神。

(二)重舞蹈技巧训练轻情感培养

作为情感表达方式之一,舞蹈主要通过肢体的变化将情感传达出来。可以说,舞蹈是主观情感和肢体动作的结合。民族民间舞属于人民群众表达情感的一种产物,反映出不同民族民俗风情和性格特点[2]。假如没有将特定的情感注入舞蹈表演之中,就难以将舞蹈的魅力展现出来。然而,现阶段高校舞蹈教师在进行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时候往往重视对学生的技能技巧以及基本功训练等,如动作是否标准、规范、到位等,而很少注重学生表情、眼神等各个方面的训练。这种重技巧轻情感的训练方式导致学生在表现作品时眼睛无神,表情僵硬,肢体动作匹配度不高,无法达到传情达意的目的。

(三)学生普遍缺少舞蹈实践机会

作为一项具有很强实践性的艺术形式,舞蹈的学习既需要理论学习的支撑,也离不开实践教学。如果仅仅依靠课堂上舞蹈动作的学习、技巧的练习,学生很难达到舞台表演要求。学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磨练自己,需要积累丰富的舞台经验,并且要尽可能多地接受观众检验,以促进学生舞台表现力的提升。然而,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学生普遍缺少舞台实践机会,教师为学生创造的登台表演机会屈指可数,大多数时候学生都是在教室训练,加上高校对民族民间舞的重视程度不高,学生参与舞蹈比赛和学校活动的机会非常有限,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综合素养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三、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方法改革策略

(一)注重民族民间舞蹈内涵和精神的学习

中国民族民间舞的精髓就在于其所具备的地域特殊性和民族细腻精神[3]。千百年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经历过无数时代、无数人的改造,生机勃勃,展示出旺盛的生命力。舞蹈中的每个动作都有着独特的象征意义,每一种舞种,均在传递着一种精神。如果学舞者不了解舞蹈背后的意义和精神,也就无法在舞台上将其灵活地的展示出来。这种情况下,舞蹈者展示出来的舞蹈往往空有其表而没有内涵。换言之,在指导学生学习民族民间舞时,教师除了专注舞蹈技巧的讲解,还要给学生介绍舞蹈的内涵与精神。例如,傣族是高校舞蹈教学中深受师生喜爱的一种民族民间的民族单元课,傣族的由来有着动人的、美丽的传说。与其他民族民间舞蹈不同,傣族民族民间舞中的孔雀舞表达了人们坚毅的性格,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达形式。通过对孔雀舞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个舞蹈中有很多轻快活泼的舞步,这些舞步表达了这个民族人们对生活的热爱。这些都是学生需要了解的,否则学生很难学到孔雀舞的精髓。从某种程度上说,高校开展民族民间舞蹈,并不仅仅为了让学生学会民族民间舞的基本风格特征,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舞蹈了解该民族的文化内涵[4]。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从自身做起,深入、全面研究所教民族的文化内涵,并且指导学生在学习舞步时注重所学民族的所在地域、风土人情的精神和内涵的理解,而不仅仅是学习舞蹈动作。学生只有理解民间舞所要传递的精神,充分了解并掌握它的内涵,感受到它的精神魅力,才能在学习民族民间舞的时候更好地、更透彻地理解和掌握每个动作。引导学生学习民族民间舞的精神和内涵,是学生学好民族民间舞的基础和前提,教师必须予以重视并在教学中加以落实。

(二)注重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现如今,高校教师在进行民族民间舞教学时大部分只专注于舞蹈的动作统一化、标准化训练,而忽视学生情感的培养,导致学生表演出来的舞蹈有形无神,难以引起他人的情感共鸣。此外,很多高校教师在进行民间舞教学时主要采取“口传身授”的教学方式。顾名思义,就是教师一边对舞蹈进行口头讲解,一边给学生进行身体上的示范。这种教学方式难以让学生领略到舞蹈的精髓,也无法让学生将其展现出来。舞蹈比较考验人的协调性、灵活性和身体韵律,仅仅依靠语言讲解的话,很难取得满意的效果[5]。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努力寻求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既要让学生掌握民间舞的动律特征,还要让学生体验到其中的情感。每个民族的发展和起源与当地人文精神和自然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很多的舞蹈动作来源于生活。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抓住这些特点进行教学,使课堂上得到最大限度的还原,从而实现教学效益最优化。

例如,傣族舞有着浓郁的舞蹈风格,感情含蓄而内敛,舞姿有很强的雕塑感。在教学前,教师可以先采取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傣族舞的视频或图片,以增强学生的视觉体验,让学生对傣族舞蹈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学习傣族舞。兴趣是学生学习上的最大内驱力,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舞蹈时做到全身心投入。其次,教师再围绕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代入感,在学习舞蹈时能够做到完全投入,将自己代入角色,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教师还可以采取精神共鸣法,引导学生把握傣族舞蹈中丰富的情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采取情境设定法进行教学,带领学生参观傣族舞创作地,引导学生对傣族舞的创作历史进行感悟,深化学生对傣族舞蹈动作和精神的理解[6]。这些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既可以起到活跃教学气氛的作用,还能促进学生对傣族舞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能够唤醒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展现出来的舞蹈能够感染观众、打动观众。

(三)利用一切资源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

民族民间舞蹈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学生要想有效掌握,既要有扎实的单元课学习,还要经常性地参加实践活动,进行实践锻炼。这也意味着高校舞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开发资源给学生创造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在舞台上得到历练,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舞台经验。舞台能够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不足,并进行针对性的改进与完善。一方面,高校教师可以立足实际,对本校的资源进行挖掘和利用。例如,每年节假日或重大校园活动中,学校经常会举办各种晚会、活动等,这些活动需要学生表演各种才艺节目。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这类活动,让学生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社区、企业等社会机构开发教学资源,以拓展学生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舞台表演机会。尤其是社区文化活动,教师可以带领或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接受观众检验。这既可以丰富社区文化活动内容,又能提升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质量,从而构建双赢局面。

四、结语

中国民族民间舞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教师在教学时要联系该民族的特色文化进行教学,但是也不能违背现代化教育要求,同时还要遵循艺术教育的教学准则。为了实现高效化教学,高校舞蹈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民族民间舞蹈的时候既要关注舞蹈技巧训练,还要积极渗透情感,并且引导学生学习舞蹈内涵和精神,为学生创造丰富的实践机会,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实现教学效益最优化。

参考文献:

[1]蔡璨.高校民族民间舞专业开展藏族舞蹈教学的价值分析[J].才智,2018(17).

[2]符燕.试论广西高校本土民族民间舞公共课程体系建设[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3).

[3]黄晨.保护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语境下的舞蹈教学改革刍议[J].北方音乐,2018(16).

[4]冯墨凝.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研究[J].音乐时空,2016(5).

[5]吴崟.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研究[J].大舞台,2015(11).

[6]王莎莉.高校民族民间舞教学法研究——“剧目教学法”的推行[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3(4).

猜你喜欢
民族民间舞高校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