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天镇县人民政府
2018年以来,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构建起以党建扶贫为引领、“天镇山泉粮”区域扶贫公共品牌为对外窗口,“农业认养”为创新方向,电商扶贫为重要抓手,“五进九销”为具体路径的消费扶贫模式。2018年,全县消费扶贫规模超过2亿元。2019年4月,天镇县出台《关于创新开展“农业认养”消费扶贫助力精准脱贫的指导意见》,短短4个月时间,已有累计超过240亩土地被认养,惠及200余名贫困户,亩均增收2000元。
一、背景情况
大同市天镇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隅,2018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42亿元,属国家级贫困县、山西省十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天镇县总人口23.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1万人,占比82.7%,属典型的山区农业贫困县。黄土高原、沙性土壤的地貌特征,昼夜温差大、干旱少雨的环境条件,使当地小杂粮具备了“两低一高一无”(低脂、低糖、高营养、无公害)的品质,有6种小杂粮品类获得美国和欧盟认证。天镇县因此成为全省唯一一个国家级出口小杂粮质量安全示范县。
然而,传统农业束缚下的天镇农民,缺乏市场意识。2018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指导意见》,山西省政府出台《关于开展消费扶贫促进精准脱贫若干措施》,在田垄与餐桌间正式架起了一座直通桥,为天镇县126个贫困村、4.77万贫困群众带来了甘霖雨露。“品牌+”“互联网+”“扶贫专柜+”等模式在各县区全面推行,并日渐成熟。
消费扶贫的异军突起,其中政策的调控因素不可忽视,一旦政策“松绑”,如何才能使这个模式持续发力?天镇县积极谋划消费扶贫“供给侧”创新,以变理念、变模式、变方向的“三变”思路,打造“农业认养”模式,谋求消费扶贫健康长效发展。
“农业认养”消费扶贫,即由消费者以亲管或托管两种方式认养消费扶贫产品(建档立卡贫困户种养的农田、经济林、畜牧、闲置民房等),并按照协议支付贫困户管理费用和产品费用。2019年4月18日,“‘天镇山泉粮农业认养”消费扶贫首场签售会在保平堡村召开,来自太原的企业和个人与村民签订了50亩认养协议并发放定金,打响了天镇县“农业认养”消费扶贫的第一炮。
二、主要做法
(一)变理念——从守家待客到下水寻鱼
2018年,县委、县政府筹划组织了首届“‘天镇唐杏采摘节”,这是天镇县消费扶贫的第一次主动出击。开幕式当天接待游客8000人,共认养、销售天镇唐杏49.6万斤,收入突破490万元,有效解决了销售难题。王建江书记在工作日志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要想抓到鱼,就不能只在岸上观望,要敢下水去摸,同样,要想打开市场,就不能守在家里等人上门,要走进市场,做宣传、打品牌,抢份额。”
在转变当地农民思想理念方面,天镇县标定了三个方向。
一是用好品牌影响力。多年来,天镇县的农产品一直处于“有品质无品牌、好粮卖不出好价钱”的尴尬状态。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天镇县创建“天镇山泉粮”区域扶贫公共品牌,增加天镇和天镇农产品的影响力,并作为“大同好粮”的一份子,两次登上中央电视台,参加“脱贫攻坚战—星光行动”活动,迈出了进军京津市场的第一步。
二是搭好网络平台。依托入选国家“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优势,引进苏宁易购、京东、人社部“实名农户”扶贫馆、美团网等多家成熟平台,推进“一店带一村”工程,建成115个村级电商服务站,31种农副产品借助网络“翅膀”,飞往全国各地,甚至出口海外。2018年,全县电商扶贫规模超过4700万元。
三是抓好机遇。脱贫攻坚对于天镇县来说是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作为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山西省十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天镇县享受着资金、政策等多方面支持。天镇县积极落实财政部、税务总局的各项扶贫税收减免优惠政策,在物流运输、销售门槛等方面,给予政策性扶持和引导,畅通多元化消费渠道,发力消除发展瓶颈。
(二)变模式——从“输血给钱”到“订单农业”
为了解决老百姓“卖粮难、价格低”的困扰,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助力脱贫攻坚,天镇县着力打造消费扶贫“三个双赢”,倒逼传统农业模式优化升级。
一是买到品质,卖出价格。天镇县充分利用消费扶贫架起土地与餐桌的直通桥,将中间商的利润分摊到“土地”和“餐桌”上,让消费者买到质优价廉的农产品,又提高了农民的收入。2018年以来,天镇县各级驻村帮扶单位直接助销农畜产品超过700万元,受益贫困人口超过5000人。
二是既做公益,又获荣誉。天镇县对一次性认养土地5亩以上的个人和一次性认养土地10亩以上的单位和组织,授予消费扶贫先进称号,让参与“农业认养”的单位和个人,不单能在土地上收获红利,还能收获荣誉。
三是获得收入,赢得尊严。天镇县“农业认养”消费扶贫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法律约束供需双方权利和义务,让贫困群众摆脱“等靠要”的依赖心理,以高质量服务和产品换取高收入,让贫困群众更有尊严地脱贫。
(三)变方向——从单一买卖到立体认养
现代都市的喧嚣和压力,让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向往原生态的田园生活,做“假日农夫”。天镇县拥有三省交界、临近北京的区位优势、天蓝水清无污染的生态优势,以及历史文化遗存众多的文化优势,推动消费扶贫由单一的“农业认养”向“农业+生态+文化”的“农旅”产业进化升级,实现了“三个结合”。
一是劳力创收与智力创收相结合。传统农业处于产业链的底端,附加值不高。天镇县以“农业认养”消费扶贫为带动,重点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推动传统农业人口向社会服务型和专业技能型“产业新农人”转型,增强贫困人口脱贫的内生动力。
二是农业营销与文旅营销相结合。打造李二口村、保平堡村、白羊口村等“依山傍水靠长城”的“农业认养”示范村,不断厚植“农业认养”消费扶贫的文化支撑,将特色农产品、旅游景点、扶贫民宿、农业体验进行整合包装、打包认养,达到文旅与农业协同发展,强化乡村振兴的产业支撑。
三是生态卖点与乡愁卖点相结合。针对常年漂泊在外的天镇籍游子,打出“寻根”牌,把体验原生态与留住乡愁作为特色标签,让厌倦了“钢筋水泥柏油路”的城市人,在天镇县寻找到土地这个“根”,由“认土”升华出“认亲”这一文化主题。
三、经验启示
一是党建引领是消费扶贫的导航器。“农业认养”消费扶贫不仅是助力脱贫的“眼前计”,也是推动振兴的“长远计”。天镇县各级党组织为项目发展全程导航,在政策制定、宣传发动、组织实施、后续保障等关键环节,都发挥了引领和攻坚作用。
二是政府背书是消费扶贫的信誉阀。“农业认养”是一个新生事物,让社会和农民完全接受和认可需要一个过程。项目由政府牵线并参与其中,大大消除了买卖双方的后顾之忧,保证了“农业认养”消费扶贫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市场导向是消费扶贫的生命线。既然要在市场上“逐鹿”就要遵守市场的“游戏规则”。商業运作的核心就是合作双赢,要充分保障买卖双方法定权利,不能以“扶贫”为由,以次充好或降低服务档次。
四是文化融入是消费扶贫的后续力。“农业认养”消费扶贫依附于种植养殖产业,本身的文化属性不强,将其和文化旅游、乡村振兴统筹谋划,既可以为农旅产业提供一个新的载体,又可以大大增强“农业认养”的文化厚度,能使其发展动力更充足、市场更广阔、后劲更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