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琛
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写作是一项创造性的生产活动,写作能力也是高素质人才必备的一项技艺和能力。写作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受语文的人文价值。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进行核心素养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当前许多教师提倡在语文作文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实施核心素养教育。那么,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语文该如何进行作文教学呢?本文对此进行了一番探讨和分析,认为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能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开展综合性质的训练,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重视素材积累和评价,能够强化审美鉴赏与创造。
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
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两个重要方面,这两方面的核心素养需要在生动的语言运用情境中、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构建。而语言实践与运用,都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所以,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本着生活化教学理念,创设生活情境发展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经验和品质,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打好基础。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第四单元的内容时,教师会以“撰写演讲稿”为主题,让学生进行写作。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结合校园中最近发生的好人好事、校园新闻,如学校准备召开校园运动会,举办一次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或者结合社会上近期出现的热门话题,如“女中学生扶老人被误解获委屈奖”“中美贸易战”,让学生进行“口头作文”创作,以主持人的身份进行新闻播报。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让学生尽快通过梳理、总结,形成自己的思路。如此这般,将作文教学置于生活这个大的环境中,让学生从生活中选择素材、话题去写作,可以使作文教学突破时空限制,拓展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表达欲望,发展学生的语言构建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
开展综合学习训练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写作本来就是一项由外到内进行吸收、借鉴的精神活动,它可以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过,语文听、说、读、写是互为一体的,在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作文与语文听、说、读结合起来,开展写作教学,以激发学生的灵感,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以“写人要抓住特点”为主题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的经典片段“林黛玉进贾府”,让学生阅读文章,并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并总结作者描写人物的视角和方法、文中出现的语言现象以及作者的写作思路。然后,让各小组的代表汇报本组的讨论、学习成果。接着,再由教师细细讲述作者所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先后适宜,详略得当,虚实结合。其中,人物描写涉及了形状、外貌和性格描写,并且为了突出人物性格,作者还将人物置于特定的环境中,使人物通过他人、环境的衬托“穷形尽相”。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自己的同学为写作对象,借鉴名家写作技巧去写人记事。这样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开展综合训练,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去体验、归纳和总结,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在作文教学中有更多的收获。
重视素材积累与评价
一些初中生之所以对作文不感兴趣,是因为他们没有课外阅读的习惯,积累的素材较少,写作时往往无话可谈。从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视角来讲,要想让学生对语文文化、母语有更深的认识,必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积累经典的文学素材,同时还要指导学生进行教学评价,让学生从文化视角认识、理解写作活动。所以,在初中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重视素材积累和作文评价,以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与创造能力。
例如,在以“学写读后感”为主题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给学生布置一些阅读任务,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章去阅读,积累素材并记录阅读感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欣赏几篇优秀的中学生读后感作品,并结合他人的作品讲述读后感的特点,让学生初步认知读后感。然后,让学生聯系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去写读后感,并让学生反复思考、提炼,多层次将自己的感受明确表达出来。在学生写好作文后,教师可以给出作文批改标准,让学生与同桌交换、互改作文,并让学生指出他人在作文方面值得学习的地方以及存在的问题。这样一来,写作就变成了一项融有生命体验的创造性实践活动,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直面生活、直面自我的态度,还可以让学生有感而发,真诚写出自己的感受,使学生的体验和情感变得更加丰满。
结束语
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立足于核心素养解读,逐步落实核心素养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开展全面学习,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陈灿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大力“求真”[J].学周刊,2019(18):113.
[2]尤芳.从生活取米,做作文巧妇——谈初中生语文作文素材积累策略[J].课外语文,2019(13):117-118.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实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