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文言虚词,悟古文情感

2019-12-11 10:07杨玲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9年34期
关键词:虚词文言文

杨玲

摘 要: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删、换、调、连、读文言文中的虚词等方法,引导学生品悟文中作者的情感,从而把握文言文的主旨,使文言文教学深入浅出。

关键词:文言文 虚词 古文情感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角之一。由于时代感极强,文言文总令学生望而生畏,与学生的距离感自然存在,枯燥乏味成了文言文在中学生心目中的代名词。当我们细细一品,再联系作品时代背景和作者坎坷的经历,文言文中丰厚的文化底蕴散发着迷人的古香,作者视死如归、忧国忧民的情怀荡气回肠,文中主人公昂扬的斗志振奋人心。情到深处自感人,文言文可谓是情之海。

如果说文言文是情海,又怎能忘了“虚词”这位情人呢。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也可以通过品读文言虚词,悟出古文情感。

一、文言“虚词”含义

“虚”,空。与实相对。“虚词”一般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汉语的虚词包括副词、介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六类。

二、文言文“虚词”的教学现状

虚词是文言文教学关注点之一,但大多是探究“虚词”的用法,如“而”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转折、表假设、表修饰、表因果、表目的等,却很少探究虚词所蕴含的情感,专注于“虚词”探究整篇文章的情感就少之又少,所以“品文言虚词,悟古文情感”是文言文教学的途径之一。

三、虚词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文言文的虚词不仅能像实词一样具有表情达意的作用,还能在深化感情方面起到实词不能起到的独特的强化作用。

文言文虚词中的语气助词和叹词就能起到直接抒情的作用,表示喜、怒、哀、乐。如“欤”,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乎”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啊”“呀”。“嗟”感叹词,“呜呼”叹词,自身就表示对事物的赞许之情。“矣”,用于感叹句,助感慨、讥刺、赞颂语气,可译为“了”“啊”......

《岳阳楼记》:“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一个“噫”足见作者为和古仁人同志的喜悦。《马说》:“呜呼!其真无马邪?”“呜呼”一词足见作者对不识马的食马者的讽刺之情。

文言文虚词中的副词还能起到深化感情的作用。如副词“岂”表反问,加强语气,强化感情。《河中石兽》中“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岂”加强了语气,表现了讲学家坚定的语气,体现了讲学家对僧人的嘲笑,从而起到了讽刺意味。《爱莲说》:“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个“乎”一个“矣”强化了作者对那些追求富贵、钱财的人的鄙视。

四、“品文言虚词,悟古文情感”的方法

文言文的虚词既然有表情达意的作用,还能在深化感情方面起到实词不能起到的独特的强化作用,那我们在教学中该怎样利用好虚词,引导学生快速又简易又深刻的体会文中的感情呢?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帮助情感教学。

1.删虚词,与原文比较情感深浅。

“删虚词”就是删去文言文句中虚词,再与原文比较,感知删去虚词后的句子与原文情感的不同,切身体验文言文虚词深化情感之妙。

如,在上《卖油翁》一文中,教师可以将删去虚词“亦”后的句子“公以此自矜”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读并说出体悟到的感情(陈康肃以“善射”自夸)。接着教师再让学生品析带有虚词的原句“公亦以此自矜”的感情(陈康肃很赞许的以“善射”自夸)。最后比较两个句子的感情,会发现带有虚词“亦”的句子语气更强烈,更能突显陈康肃的自居意味,陈康肃骄傲自满的形象也就不言而喻,可见虚词能强化人物情感,突显人物形象。

2.调语序,换句式,与原文比较情感差异

文言文中,作者为了增强句子的语气,往往会借助虚词把一般句子调换语序变成倒装句、反问句,从而起到强化感情的作用。面对这样的倒装句,教师就可以通过调换语序,变换句式,再将两个句子进行对比,从而让学生切身体会文中强烈的感情。

《陋室铭》中的点睛之笔“何陋之有”,用虚词“之”将句子变成了倒装句,将“有何陋”这一普通的疑问句变成了反问句,增强了气势,使“不陋”这一答案变得坚定,强化了室主人的安贫乐道的情趣。

《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一句,教師就可以把原句调换语序,变换句式,变为“汝之不惠甚矣”,让学生比较两个句子感情的强烈,学生自然会体会到将虚词“甚矣”提前,加强了语气,更加突显了河曲智叟对愚公的嘲笑,实则增添了文章对智叟的嘲讽意味,这一对比学生自然对文中情感体会深刻。

3.换虚词,与原文比较情感差异

《河中石兽》:“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当我们在讲这一句是,我们就可以把虚词换掉,把句子变成“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亦颠”,让学生比较分析两个句子的感情,学生很容易也很快地就会得出把“不更颠乎”变为“亦颠”是把反问句变成了陈述句,弱化了对讲学家的嘲笑,也就不亦体会作者对实践出真知的倡导。

4.连虚词,串起文章情感线

有时简单的虚词却能串起一篇文章的脉络,如果我们将它们勾连起来,让潜伏的意脉显现出来,并作为教学设计的思路,达到教路、学路与纹路相匹配的境界,文言文教学流程更显流畅自然。

教学《醉翁亭记》时,我们就可以用文章中几个段首表示领起的虚词为抓手,依据纹路,设计教路,引领学生走入文本。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至于负者歌于途”“已而夕阳在山”。作者以“若夫”“至于”“已而”这几个连词作为段首,教师就可以按这一文路组织教路,按时间顺序,引领学生走入文本,品析景象和情感的变化,又能建构文章整体的构架。

5.读出情调,品出人情

既然虚词蕴含那么深厚的感情,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就可以引导学生读出虚词中的语气及情调来,体悟虚词的情声。《卖油翁》中“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就应读出轻蔑、自满的语气,体现出陈康肃的傲慢、不屑的形象。

虚词是文言文教学中情感窗口之一,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虚词引导学生通过删、换、调、连、读文言文中的虚词等方法,引导学生品悟文中作者的情感,从而把握文言文的主旨,使文言文教学深入浅出,达到“品文言虚词,悟古文情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古代汉语常用字典》,商务印书馆出版,1998年9月月第3版,第322页.

[2]《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2016年9月第7版,第1477页.

[3]《虚词不“虚”》,梁增红著,发表于《语文月刊》,2013年第6期.

猜你喜欢
虚词文言文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基于混合策略的藏文虚词识别方法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试论对外汉语虚词教学
何为“言”,何为“文”——从“言、文并重”看文言文究竟应该教什么
虚词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
文言文阅读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