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聪玲
摘 要: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交流沟通,促进相互理解与认同的过程。倾听是师生双方的“敞开”和“接纳”,是双方的倾听。师生在相互倾听中,融入对方、沟通感情、获得知识。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教学中师生倾听存在缺失现象的原因,并根据这些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教师倾听 学生倾听 策略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学实效的取得,既需要调动“教”的积极性,又需要调动“学”的主动性。教师通过课堂倾听,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可接受性;学生通过倾听,了解并逐渐习惯和接受教师的授课特点、教学方式,并在此基础上获得知识。[1]
一、教学中师生倾听缺失的原因
倾听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教学实践中,师生倾听的缺失,会不同程度影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1.教师倾听艺术缺失的原因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教学中,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而把学生看成知识的存储器,从而在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命令与服从的关系。另外,教育以科学知识的传授作为目标,忽视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教授知识技能成为评价教师和课程的唯一标准。其三,许多教师并不具备善于倾听的能力,課堂上难以在瞬时准确而完整地捕捉到学生外在言语和内心情感。[2]
2.学生倾听能力缺失的原因
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如果学生对于课程失去兴趣,那么也就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语失去了继续倾听的积极性。另外,教师不当的引导与评价也会对学生的课堂倾听产生影响。许多教师对于倾听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错误的认识:倾听并不重要。其三,学生都有喜欢自己发言的倾向,认为言说是主动行为,而倾听是被动行为,很多学生在他人还未说完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打断对方,或心里早就不耐烦了,根本不能把对方的意思听懂、听全。[3]
二、教学中倾听艺术的技巧和策略
和其他教学艺术一样,教学倾听艺术也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策略。倾听教学是建立在亦师亦友的和谐师生关系之上的,因此发挥倾听在教学中的作用,必须对传统教学中对倾听的缺失与异化现象进行反思,促进在倾听教学中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4]
1.教师倾听艺术的技巧策略
首先,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文化环境。学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文化环境中,才能充分地展示自我,形成自我。教师要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思考问题,尊重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情感。对学生的创见充分鼓励,对学生的异见要尊重理解,对学生的误见要宽容引导。
其次,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要通过为学生创造更多展现自己和积极表达自我的机会,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给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敢于将自己的观点准确完整地表达出来,与师生共同交流。
再次,教学倾听艺术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能做到真正理解学生,并与之产生共鸣, 通过倾听及时准确反馈,做出积极有效的评价,这样会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专业知识、教学理论等方面的修养。
2.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策略
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要尊重他人,不随便打断他人的讲话。当教师讲解和学生发言的时候,要求其他同学仔细倾听,在他人发言结束后来共同分享感受,提出合理建议。
其次,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倾听兴趣,通过发现和挖掘课堂中的有用元素来激发学生倾听的热情,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听和说结合起来,做一个带着问题和目的善于听讲的好学生。另外,在每次课堂活动结束后,教师一定不能忽视让学生谈收获和谈感想的环节,这样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倾听氛围。当然对于个别不能做到认真倾听的学生,教师和同学可以帮助其发现问题并改正不足。
再次,教师要正确运用课堂评价,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及时有效的点评,使学生能更加集中精力听讲,从而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也可以通过同学之间互相评价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认识到自己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另外教师要适时适度地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尤其要让学生学会在倾听过程中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及时捕捉有效信息,从而获取更深层次的意义。[5]
综上所述,教学倾听艺术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的桥梁。教学中的倾听既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需要通过教师的精心培育,真正提升学生的倾听能力,使其掌握倾听的技巧和方法,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让倾听真正成为构建和谐高效课堂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张颖.论七年级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自我认同感[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2]邱乙林.情景体验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8,(18).
[3]姜梦娇.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倾听实效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
[4]杨维佳.思想政治课高效课堂借鉴中国古代教学思想的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18).
[5]邱艳艳.浅谈高效课堂构建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