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措施

2019-12-11 10:02王慧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小学科学特点问题

王慧

[摘 要] 探究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实验是科学学习的必要模式,将二者进行全面结合才能使基础科学目标得到良好实现。探究式科学实验不但能使学生感受科学的乐趣,获得面对生活难题的自信心,还可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产生积极影响,提升学生基本科学素质。小学科学教学应积极进行探究性科学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升学生面对生活难题的自信心,将探究一词贯穿至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

[关键词] 小学科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特点;问题;策略

根据相关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进行科学实验应是小学科学的重要教育方式,而探究式科学实验又是令科学实验发挥最佳效果的先进方式,其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有着不可比拟的效用。小学科学的教育目的便是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低幼时期便形成科学素养,这对学生未来人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探究式实验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它的基本设计诉求便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式实验教学内容应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与认知出发。小学生生活经验较少,认识新事物的能力较弱,因而教师应选取通俗易懂、生活常见的现象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述。兴趣是学习的伙伴,教师应在科学教学中带入学生的兴趣点,调动他们学习科学的主动性,提升教学效率。

一、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对科学课程重视程度低

学校虽已认识到科学课程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但基于教学成绩方面的考虑,对科学课程教育不够重视,导致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不强,兴趣不高,科学课程处在学校教育的尴尬境地。长期以来,学生的考试型理论知识学习任务比较繁重,学生压力较大,在进行科学学习时,学生通常处于大脑休息的状态。

2.教学依赖课件

科学信息化时代下的教学,教师一般采用新媒体课件的形式进行授课。在进行教学时,由于学习气氛不够浓厚,教师对课件进行浏览式教学,即用大量网络图片、视频进行科学实验结果展示,并不对科学实验过程进行课堂实践,只是进行视频播放,学生只能机械式地看,对动手能力产生消极影响。教学课件将某些实验全过程不经探究地完全展示在学生眼前,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将会固化,不符合基础科学教学的目标。

3.不注重学生科学思维培养

传统的科学实验模式是教师先进行一番展示,然后得到特定结果,学生依据教师动作,进行照猫画虎,若学生得不到特定结果,则教师再进行一些特定指导,最后得到书本中的标准化结果。在该模式下,学生对该知识点掌握的程度就看学生是否已独立得到实验结果,评判的标准往往是用时长短、成功率等等。这种僵化的教学不利于学生科学探究思维的培养,违背基础科学教学的目的。虽然在新科学教学标准的要求下,教师也慢慢向学生自主实验靠拢,但长期以来的教学与学习习惯,使得学生在自主实验时,失败率较高,学生的自信心受到打击。这时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二、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措施

1.动手动嘴,积极探究

小学生活泼好动,使其在相对静止不动的状况下,比如让其板正地坐在座位上进行认真思考与学习,是很难实现的。在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学生的此种年龄性格特点。在教学时,应让学生在身体不断活动中进行知识学习。例如在“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一课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多种物质,物质属性相同,形状却不相同,或者形状相同,物质属性却不相同。在具体的实验中,学生可任意选择物质,将物质放入水中。这时学生就会发现,原来木盒与铁盒是不一样的,铁盒与铁钉是不一样的,铁钉与塑料钉子是不一样的,它们有的浮上来,有的沉下去。同时还可进行煮馄饨活动,学生又会发现熟的馄饨漂上来,生的馄饨沉在底下。根据这些现象教师可让学生进行讨论,这时学生的意见便会不一致起来,他们会七嘴八舌地进行自己的合理猜测,最后在动嘴讨论过程中发现规律,并最终利用科学知识进行规律解释。

2.引导学生自制实验器材,提高实验有效性

科学实验课程的必备道具就是实验器材。教师在进行小学实验时,可进行简单实验器材自我制作活动,在该活动的积极影响下,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可得到良好发展,学生对实验原理能得到预先性的认识,对实验教学的兴趣得到提升,最终更好地理解科学原理与知识。当然,在进行實验器材制作活动时,教师应进行有效的指导。首先,教师应进行学生的课前预习引导,对内容概况、所需实验器材种类与原理等进行逐一讲述,在内容相对简单的情况下,还可令学生设计自己的实验工具。当然,在此过程中,失败总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可与学生共同寻找失败原因,并鼓励学生进行再次制作。经过实验器材的探究性制作,学生会对科学基本原理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并经过情境教学后,自己发挥科学效用,解决生活问题。如在“认识液体的性质”中,教师可带领学生亲手制作液体流动的管子等。

3.情境化探究式教学

将书本知识与日常生活情境进行结合式讲解,已经成为各科目教学的常用形式,小学科学也不应例外。基础教学的目的便是应用,在课堂中进行日常生活的情境化讲述,能够提升学生的探究兴趣,在兴趣中得到科学知识的深层次理解,进而使学生在面对新的生活问题时,进行科学思维的转化,自主解决生活难题。如在“气候与季节”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可让同学带来自己穿的几件衣物,这几件衣服厚度不均,种类不一。当教师报出一个季节时,学生拿起自己应该穿的那件衣服,然后可进行衣服种类选择的原因分析,进而得出气候与季节的关系,让同学明白即使是穿衣这样的小事也是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利用科学知识便可进行合理的穿衣吃饭,培养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4.进行发现、假设、验证的探究式学习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式是基础科学教学的重要目的。任何生活现象本质分析都是从发现开始,然后进行可能原因与原理的假设,再进行具体实验验证。纵观人类发展史,每一基本真理发现的过程都是如此,如牛顿定律、麦克斯韦方程等。进行发现、假设、验证方式的探究式学习,可令学生养成严谨科学的思维方式,对其未来的生活与学习影响巨大。如在“火苗的燃烧”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可准备三个大小不一的罐子和三根蜡烛,将蜡烛分别点燃,并放入罐子中,观察蜡烛的燃烧情况,这时学生会发现,有的蜡烛燃烧的时间长,有的蜡烛燃烧的时间短,这时教师便可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假设,蜡烛燃烧不仅与蜡烛本身有关,还与其他因素相关联。然后再进行蜡烛燃烧条件处理,首先在其中放入一块冰块,让罐中温度降低,发现蜡烛燃烧与环境温度无关。接着再抽空罐中空气,学生又可发现,蜡烛不能燃烧,则得出蜡烛燃烧与空气有关。然后,还可继续对空气中究竟是何种成分对蜡烛燃烧产生影响进行进一步分析,从而发现事物的全貌。从发现现象、提出假设,再到逐步验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科学思维将得到培养。

5.有目的地进行探究观察学习

教学目的应是教学过程设计的原则性规范,无论利用哪种方式进行教学,都应在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选择与开展。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探究内容引导,不能让学生毫无目的地进行科学实验,保证探究行为与探究想法的合目的性,不能做无方向的引导,令学生的探究感受脱离主题。在实验中学生应时刻发表不同意见,但意见应仍与课程相关,这就需要教师的目的性引导。学生无目标的言论自由对科技素养培养毫无意义。如在“运动的快慢”的讲解中,学生不应进行快与慢的简单回答,应从速度的角度进行具体的回答,如飞机时速多少,汽车时速多少,飞机比汽车快多少,加深学生对速度概念的了解,使其并非是课本中的一个名词,而是可在社会中感知的对象,进而产生对运动的本质性认识与理解。

责任编辑 李杰杰

猜你喜欢
小学科学特点问题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