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芳 李叶
[摘 要] 一方面翻译能够提升英语水平,另一方面对于满足社会需求,创造个人价值,翻译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教师翻译课文太泛,而学生练习少,得到指导少。建议语言上采用七言结构译法,尝试语言创新;教师要从教的角色转变到管理评阅组织学生做翻译;教师帮助学生实现翻译价值。
[关键词] 七言结构译法;大学英语翻译转向;社会需求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9) 11-0100-02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翻译对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互通的作用日渐显著。任何国家只要注重翻译就会源源不断地吸收新的东西。季羡林认为翻译促进文化交流,把中国文化比作河流,不论“水满”“水少”“从未枯竭”,因为总有“新水注入”。1931年,瞿秋白在致鲁迅的信中写道:“翻译,除了能介绍原本的内容给中国读者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帮助我们创造出新的现代语言”[1]。在那个时代现代语言形式符合时代需求,有助于推广语言。但是在当今时代,翻译时尝试复古的语言形式未尝不可。可见翻译可吸收外来文化,改变语言形式。研究翻译,对语言形式、功能和跨文化交流及市场都要敏感。
一 目前大学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
1 过多采用现代语形式不利于激发翻译积极性,使译文缺少文采和亮点
古文用字凝练、掷地有声;现代语属白话文,较随意。译时尝试古汉语形式会增加表达韵味、表现力。古汉语“信息量”大、精准、形象、简洁、严谨、逻辑性强。因此,古文体翻译不失为练习的首选。例如:
原文: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翻译:天高地阔,欲往观之。
原文: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翻译: 一言难尽意,三令做五申。
原文:沉默不都是金子,有时候还是孙子。翻译:圣人不言如桃李,小民不言若木鸡
交流上,现代汉语或许使人们更好地交流,但勿忘: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作为文以载道的书面表达,翻译应利用古文之表意功能和美学价值使广为流传。可倡导介于现代文和格律诗之间的七字结构表达。京剧台词大多7字。此表达富于音乐美感、更接近“信、达、雅”之翻译标准。故翻译应不断创新,尝试新译法,避免拖沓译,使译文文质兼具。
2很多教師“一言堂”地翻译整篇文章,无法顾及学生的接受性
大学英语不设翻译课,材料为课文汉译和课后英译练习。课文翻译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可能贯穿始终,教师讲解课文最依赖翻译,用于课堂解释英语原文。但关于课堂教学经常听到这样的反馈,老师上课只是将课文读一遍,翻译一遍,学生学完之后印象不深,没有重点。高中时期多强调知识点;到了大学,词汇骤然增加,教师可能会忽略语法、知识点等细节问题。其实,学好翻译需要学生自觉输入输出语言。追本溯源:翻译教学没有与现实联系起来,这往往让人失去兴趣,鼓励学生多种版本的译文,互相评比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
3 忽视翻译需求
课堂翻译缺乏时代性,历史上的翻译多是时代的需要促使文人墨客或宣传佛教,或“西学东渐”唤醒民众。而今的翻译都失去了根基,在纸上谈兵毫无用处,既不能出版,也不能换钱,教师对翻译没有了很深的社会基础,与社会接触不深,不了解社会和市场需要,没有评判的标准和专门的监督管理。而翻译恰恰是市场最敏感的行业,导致大学课堂的翻译很大程度上很滞后。目前大学英语文学翻译居多,不能挖掘市场需求。教师如何站在需求的高度,对翻译进行工具式使用,让学生体味翻译背后的实质内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4大学英语教学用时长却效率不高,促使翻译的地位萎缩
英语词汇输入非常重要,但是现状是学生词汇掌握不好、不到位,意义模糊,词组搭配和句型结构模棱两可,学不致用。语言输入不准确、致使输出不准确。另外,教学内容多,每学期都赶着完成教学进度,致使翻译无法真正有效地进行。而且课堂上讲翻译练习依靠记忆多于具体分析,探索和尝试性不够,只是让学生一味地记忆词组、固定搭配。
总之,目前大学英语翻译存在的问题是:(1)现代文形式本身比较拖沓,由于学生把握不好译文,采用这种形式容易更加松散;(2)文学翻译基础不牢,翻译实践太少,没有挖掘翻译的本质是为了交流、传播信息;田菱(1992)认为翻译的本质是再现原作特质,“‘再现原作艺术特质是翻译学领域中‘文学翻译的本质论[2]”。学生的译作没有起到交流信息,传达思想的作用,一方面是教师的引导和组织教学不利,另一方面还是翻译学习的断层现象。对翻译和创作,现代教师恐怕没有了更深的造诣和更高的标准。辛红娟(2017)引用:“老先生酷爱写旧体诗,也教杨宪益做旧诗,先是教他如何分辨平仄四声和对对子,有佳作,深得魏老先生赞赏从此‘喜欢尝试作诗”[3]。诗学基础差。(3)缺乏翻译市场意识;(4)教学中对翻译的引导和个别指导也少。
二 解决问题的对策
1 课文翻译可尝试七言结构译法
《新视野大学英语3 》一单元课文译文如下:“personal history,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individual dilemmas—none of these can inhabit a strong spirit committed to success”[4]。参考译文:“个人经历、教育机会、个人困境,这些都不能阻挡一个全力以赴追求成功的、有着坚强意志的人”[5]。显然汉语译文重复使用“个人”,不尽完美;现代汉语译出来很长,从17个单词译成38个字。原文使用借代手法spirit指代人,译文失去修辞增加“一个…的人”显得啰唆;原文的a strong spirit committed to success是偏正关系的一个词组,译文则译成并列关系的两个词组。笔者试译为:成功之志坚又定,出生教育及困苦,无一不被克服了。中国读者一目了然,汉语七言结构,语形工整,读来朗朗上口,符合传统汉语表达。坚与strong、定与committed一一对应;出生教育及困苦——personal history,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individual dilemmas,“教育”取代“教育机会”翻译精炼,“经历与困境”又避免重复使用“个人”。笔者又将全文都用七字结构译出,第一自然段的译文如下:英国首相丘吉尔,哈罗公学小学员,落后违纪险开除,全因他是名门后。谢天谢地谢命运,完成公学上大学,参军有功当首相,有才有智有担当。二战苦难真黑暗,无畏勇气拒投降,超凡决心感染人,英国传到全世界。从篇幅看,七字译文明显有优势:字数84个,而书本译文171个。
2鼓励学生以翻译为主,教师以评阅、组织翻译活动为主
参考书译文有解惑之用。但是不假思索套用译文的解释会抑制师生探索的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译出新作,对其个性化指导,同学相互切磋琢磨。对翻译中某个陌生词的译法在全班提出进行讨论。不能让翻译课堂远离交流学习的现实,要体会和学生共同进步。翻译在课后以书面完成课堂讨论。如果大学英语课逐渐转变为英语翻译课将是个重大的进步。
3 想要输出好译文,先要找对好原文,体现时代需求和针对性
翻译材料选“可译而急用者”。学生,包括大部分教师在内,都不想做翻译练习,究其原因是翻译内容找得没有吸引力,没有针对性、专业性、市场性;想提高翻译,就得先熟悉原文,并真心喜欢,了然于心,才能转化语言。作为教师对教材内容及所译材料,反复斟酌其内涵,越发喜欢,直至要想翻译。此外,教师应该与市场紧密联系,让学生参与翻译市场实现个人价值,顺应时代需要。
4 要想翻译好功夫在译外
翻译前对英文文章要有欣赏有疑问,把握感性表达,固定搭配和独特之处。言之有物、文以载道才能引起读者共鸣,让其感动。有的文章能让读者深深眷恋,久久徘徊不愿翻过此页。此时翻译即可试笔。郭著章认为诗的翻译先喜爱,再琢磨,有灵感后,随即抓住。只有认为原诗美,喜欢它,才有把它译好的动力,才会自觉琢磨反复推敲,在完成翻译之前昼思夜想…直到靈感来访,立即笔录,皆大欢喜。[6]”
翻译在于选择。在没有自觉翻译之前,总是觉得学习就是无止境的背单词读课文听听力,没有中心主题。直到翻译的出现,它将学习者从无尽的信息大海里解救出来,驾着翻译的航船驶向安全的港口,心中的归宿。
总之,大学生翻译尝试古文体、七言都是好的。学好翻译先要有精致的输入,文本要优,大学英语应逐步向翻译方向开拓探索,与市场衔接,与文学联系,促进师生、生生互动。教师之责在引路、服务、启发,使学生做到在生活中找到自己想翻译的材料服务社会大众。
参考文献:
[1]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2]田菱.翻译学的辩证逻辑学派[J].外国语,1992(12).
[3]辛红娟.在飞鸿雪泥译一生——杨宪益诗歌翻译与创作[J].中国翻译,2017(2).
[4][5]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3 读写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6]郭著章,李庆生.英汉互译实用教程(第四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姜海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