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组模块让小学数学素养的生成走上快车道

2019-12-11 10:09张俊杰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9年11期
关键词:解题教学小学数学

张俊杰

[摘 要] 题组模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种解题模式,是对单一题目的跨越,对题海战术的一次否定。由“题”到“题组”再到“题组模块”,学生将旧的知识与新的认知对接起来,将切入口与突破口做完美衔接,将发现奥秘与生成能力作为数学解题的主旨。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也使题组模块成为能力生长的捷径。

[关键词] 小学数学;解题教学;题组模块

在解题过程中,大多数教师仍然以题海为主,学生缺少发现、总结、归纳、建模的机会,做题时间长,思考时间短,生成的核心素养少。因此教师要从具体的题目中,让学生做抽象化的思考,在思考中再对题组模式进行研究。

一、在自学中发现问题,为建立题组模块提供思维

新的知识,学生在自学中发现的问题基本都会有一些共性的东西。这些共性会让原本的习题从碎片化走向整体化。例如:已知一张桌子的价钱是一把椅子的10倍,又知一张桌子比一把椅子多288元,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各多少元?这是典型的小学数学应用题,学生从叙述中理清数量关系,同时在解题中培养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推理能力等。这道题有两个逗号,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中心词是“倍”;第二部分中心词是“钱”,于是学生提出能不能将这两部分的中心词统一。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多了288元是多了多少倍呢?显然,学生这一问将“钱数”与“倍数”之间建立一个等量关系,这个关系是学生发现的,是他们读懂题意后进行的推断。

接着教师布置了另一道题,即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相对而行,经过4小时,在距离中点4千米处相遇。甲比乙速度快,甲每小时比乙快多少千米?教师的目的不是要学生解答出题目,而是要学生能提出问题,即将终极性问题化成一个个小问题,以寻找题目中的等量关系。由第一题的提问,学生知道这一题也是要进行表述上的转换,以让数与量进一步明晰。于是他们提出:题目中说,在距离中点4千米处相遇、甲比乙速度快,这能得出什么结论呢,4个小时多了多少千米,能不能列出一个等量关系。由此可见,发现问题为题组模块建立思路。

二、在互学中解决问题,为建立题组模块提供支架

解题的过程也是互学的过程,互学就是让学生在合作的状态下解决自学中发现的问题,互学就是让学生就本单元的内容进入一个讨论、切磋、辩论的状态,让他们在能力上向新的认知靠拢。互学不是简单地检查彼此的作业,不是机械地一方问、另一方答。互学是让学生试着去解决问题,在解决中发现模块。学生的基础不一样,他们的思维方式也不一样,学生建模的过程中教师要搭建一定的支架。以上面相遇问题为例,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在建模前对题目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让他们对之后的模块有一个切身的体验。教师将学生带到操场上,让他们将题目中的表述表现出来。每三人一组,两个表演,一个边观察、边记录发现的等量关系。轮流体验,学生的思维进行一次从抽象到具体、从理性到感性的历练。“经过4小时,在距离中点4千米处相遇”,大部分学生其实并不能真正理解,他们建立的数量关系并不对等。当学生体验后,他们知道甲比乙多走4×2千米,之前他们只认为是4千米。由此可见创设情境可让建模变得简单。

情境的创设除了可以直接体验外,教师还可以提供可视情境。仍以这题为例,教师用flash展示给学生。学生很快就能推断出隐藏的等量关系。当教师再放其他题目的视频时,学生就会轻松发现其规律,进而发现这类题的解题模式。

三、在展学中深化问题,为建立题组模块提供方法

题组模块大多是在自学与互学的基础上逐渐悟出来的,不是教师直接归纳给学生的。有的教师会让学生先背一些题目的共同特点,再让他们带着这些秘籍去应付题目。这个过程缺少学生的自我建构,也缺少学生的自我创新。展学是让学生将思考向纵深漫溯的过程,也是他们渐渐地让模块清朗的过程。在学习了上面的题目后,教师让学生自己设计一道与其类似的题。

显然,这是教师让学生从感性上去建构。学生首先要看清原来题目的精髓,剖析原来题目产生问题的方式。有學生想出这样的题目:3箱苹果重45千克。一箱梨比一箱苹果多5千克,3箱梨重多少千克?很明显学生知道这类题目的模式,先找出最容易突破的等量关系,再以此解决更深层次的关系。学生在建模的时候,给出提示,即先求出3箱梨比3箱苹果多的重量。

建模让学生在解题的时候,不盲目答题。同时建模也让教师在教学时更多地关注学生思维的生长而不再着力于零碎知识的讲授。

参考文献:

[1]顾亚龙.题组模块:给数学课堂以生长的力量[J].小学数学教师,2019(1).

[2]汤卫红.让儿童与数学真实相遇[J].小学数学教师,2017(6).

(责任编辑:吕研)

猜你喜欢
解题教学小学数学
高中数学课程解题教学探讨
谈谈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
浅论新时期中职数学教学
题海无边,方法为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