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内象外,艺术的思考与创作

2019-12-11 09:58周刚
中华儿女 2019年23期
关键词:石涛山川物象

周刚

我们艺术思考与艺术创作似乎要走出许多必然的界限,这种界限使得我们在对自然的真的感悟上和对问题的看法上受到阻碍。人依靠着自己的天性能够体会到这种限制,并走出这一个个的限制。如果我们不能体会到,我们就如同坐在一口井里被有限的智慧所导引所蒙蔽,我们将可能永远也体会不到天及“道”之大和井“我们自己建立的方法和体系”之小了。人的限制是生命,是精神,是方法与体系的给定,有些是我们无法篡改的。人们只能在我们生命进程中,所面临的一个又一个的困惑中,勇敢地面对,不懈地追求,我们才可能走出限定体悟到万物之“真”,我们是在困惑中长大的,我们的艺术思考与艺术创作也是似乎永远困惑,也永远在寻求。人到了一定年纪,有了一定的阅历,才能真切地体悟到生命中灵性与肉体的不同存在,并努力将其分离,同时将精神的自我站在高处,俯瞰在艺术创作中“我”所行走的位置。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坚持了三十多年,开始体悟到了一点粗浅的道理,即“道内象外”。

每一个人的天性中都有着与生俱来的,属于自然生灵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每一个人又是一个独立体,他的心智可以是乘云气而游万韧,也可以表已于物、失性于俗者。关键在于我们的心中有无这样的悟性,这样的定力和境界。

然而,我们每一个人又是他所处社会群体中的一个成员。今天的社会有太多的诱惑,这种诱惑常常使我们失去方向,舍本而遂末,一生追逐,却不知道我们的目的地在哪里。这种社会群体属性可能改变我们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决定了我们的取舍,我们的取舍则决定着我们的艺术思考与艺术创作。

在我们的社会行为、艺术创作中,我们为自己建立了种种方法与体系,同时又为这种方法与体系寻找了一种普遍性的形式。虽然,我们每个人所看到所接触到的世界万物基本上是相同的,但是,我们每一个人从中所获取的经验和所体悟的道理却大相径庭。因而,我们又不得不在我们自己建立的,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方法与体系中努力地寻找着出路。我们的心灵却离我们天性中蕴藏着的大自然所赋予我们的生命本真和创造力越来越远,在这种寻找出路的过程中,甚至改变了我们的艺术创作本性。我们的心感受不到天地之气,感受不到“道”及道法自然的真正意义。

在艺术思考与艺术创作中,我们所接受的方法与体系教育,使我們习惯于游刃在我们自己建立的体系中思考与创作,这使得我们的艺术思考与创作,变成了体系与方法教育的被经验驯化后的产物,我的作品所呈现的却是在智力掩盖下的,被肢解了的形象。我们几乎忘记了用自己的走出我们的艺术创作历程,用我们亲历亲为的我们的身体、本体在场的体悟,来开启我们的心智了。我们离艺术本初的“道”与“法则”越来越远了。我们在艺术思考与创作中不会对万物的追究和“根性研究”,我们甚至将在我们自己建立的方法与体系与自然的法则与万物之道混为一谈。这自然使我们的眼睛在看却看不见,作品是画却“无道”,更不可能让观者产生悠然心会,妙处难言之境。

很多时候,我们以某方法或是我们习惯的角度来推断其他事物,却在忽略了大自然中有许许多多的规则是我们所不知道的。我们推断所获得的结论当然会有很大的偏差。我们应该有一种清明的理性,依此来认清在繁杂世界中我们的心,我们无羁无绊的本性,从而顺应自然,参透艺理。使我们的艺术思考与艺术创作行于大道之内。

我寻求艺术创作中的“道内象外”是我艺术思考的追求与创作实践,道内象外——是在艺术创作中越过物象之形取物象之“真”,或是穿透物象,去除附着在物象上的我们习惯了的“形”,从而获得我要表达物象的“真”。所谓道内,是指艺术创作应寻其本,使我们所要表现的对象回归各自的本性;所谓象外是指,不可将我们视野全然停留在物象的外在形象上,应注重外在形象中所传达出来的物象的本质特征以及处在形象背后的物象的“真”。因而,道内象外,是以象为基、以道为真。

我所指的“道”是试图说明获取形和获取真形是两个概念,两种认识,两个境界。正如石涛将看到的感悟的万物分为“山川,天地之形势也。风雨晦明,山川之气象也。疏密深远,山川之约径也。纵横吞吐,山川之节奏也。阴阳浓淡,山川之凝神也。水云聚散,山川之联属也。蹲跳向背,山川之行藏也。”他对形的认知也远远地超越了我们一般意义上的形象了。而就一幅绘画作品而言,石涛又将形象与神性分论。石涛认为,形象与神性即象与道,大致相当于生活与蒙养。“生活”是石涛绘画学说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它是指绘画作品的内在精神和内在美。“蒙养”与生活对应,它是指作品对象和笔墨内在之外的、丰富的和具体的表现。但是在石涛看来,生活与蒙养的内涵要比形象和神性更丰富更重要。这种内涵就是艺术创作中所指的“道”。这种道的获取是需要有大学问、深体悟、精笔力的。在绘画作品中的呈现形式,正如在《庄子》里鸿蒙所描述的那样,“万物云云,各复其根,各复其根而不知。浑浑沌沌,终身不离。若彼知之,乃是离之。无问其名,无窥其情,物固自生。”让万物在本性,浑然不分的自由生成与生长。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道与象的浑然关系,即象远不是指简单的外表形象。

猜你喜欢
石涛山川物象
即景
如何与物象相处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清朝画家石涛“北漂”记
咏 苔
山川湖海糖丘予你
动豆
同为“渔夫”,异为“渔夫”
石涛生卒年研究综述
《苍松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