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义清
(兴安界首中西医结合医院,广西桂林 541306)
创伤性踝关节炎是临床一种较为常见的骨科疾病,在青壮年群体中发病率较高,属于软骨退化变性、关节软骨增生疾病[1]。该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有明显关节疼痛,且可引起患者出现下肢功能障碍,在休息状态下能够缓解疼痛,但仍呈隐匿发作状态。临床上针对创伤性踝关节炎在早期治疗上主要采取药物控制治疗,但随着病程的进展,若患者病情较为严重,则应采取手术治疗,而患者治疗后踝关节及下肢功能恢复则是治疗重点所在[2]。该文在此则主要探讨2016年1月—2018年12月该时段收治的踝关节融合术在创伤性踝关节炎患者治疗中应用价值,详细概述如下。
研究对象来自该院收治的86例创伤性踝关节炎患者,其中43例患者采取关节镜清理术治疗,将其作为研究甲组,另外43例患者采取踝关节融合术治疗,即做研究乙组。甲组中男26例、女17例,年龄22~51岁,平均年龄为(40.32±4.47)岁,其中左侧 23 例、右侧20例;乙组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23~50岁,平均年龄为(41.05±4.65)岁,其中左侧24例、右侧 19例。采取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对比价值。
纳入标准:(1)患者入院后均经辅助检查明确诊断;(2)患者关节面有较多骨质增生,并且较为严重;(3)既往有踝关节慢性损伤、踝关节功能障碍情况,或存在有外伤史;(4)所有患者均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行单侧手术;(5)患者不存在免疫功能或凝血功能障碍。
排除标准:(1)存在有严重心肺系统疾病或其他系统严重疾病;(2)患者健侧存在有踝关节强直情况;(3)患者临近关节存在有严重疾病情况;(4)存在有手术禁忌证情况。
甲组患者采取关节镜清理术治疗治疗,麻醉成功后患者平卧,踝关节镜手术中借助牵引架辅助牵引,手术前在患测踝关节标记骨性标志、血管神经走向,在确定关节镜入口位置后切开皮肤约3~4 mm,注射20 mL生理盐水来充盈关节腔。对骨赘增生处用磨钻将骨赘磨平,缝合切口,覆盖敷料后加压包扎。术后加强关节功能锻炼,一周后拆线。
乙组患者进行踝关节融合术治疗,患者取健侧卧位,麻醉成功后用沙袋垫在踝关节下,从外侧入路在腓骨下段下缘作一切口,切口呈弧形,延伸至外踝上8 cm位置。将腓骨肌向两侧牵引剥离腓骨,充分暴露腓骨,在踝上7 cm位置将腓骨锯断,腓骨下翻后暴露出踝关节。纵行切开胫骨骨膜后,清理增生滑膜、胫骨下段、距骨上端关节面软骨等,同时处理植骨面。然后进行腓骨嵌入移植术,将腓骨、距骨软骨面切掉后再胫骨外侧凿一骨槽,骨槽应与切断下段腓骨大小一致,并且为了使得间隙更好地填充,可在下段腓骨上刮除少量小块松质骨对融合面进行填充。手术过程中若观察到踝关节有畸形情况,应及时纠正。接着,在距骨、胫骨骨槽中置入腓骨,同时加压确保关节面可以更加紧密接触,然后借助螺钉固定腓骨干,并在融合面中填充少量小块松质骨。完成后将止血带松开,止血冲洗后缝合伤口,并借助石膏对踝关节进行固定。
采取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效果评比,该系统中主要从9个维度进行评估,分别为关节疼痛、关节功能及活动情况、地面步行情况、最大步行距离、反常步态、前后活动、后足活动、踝-后足稳定性、足部对线,分值总分100分,90或超过90分记做优,89~75分记做良,74~50分记做可,低于50分记做差,优良率为优与良患者所占总比例。采取SF-36生活质量量表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同时借助数字疼痛评分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情况进行评估。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均值±标准差(±s)和[n(%)]表示,用 t和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患者AOFAS踝-后足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一年随访结果显示,甲乙两组患者AOFAS踝-后足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提升,且乙组患者AOFAS踝-后足评分高于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一年时间AOFAS踝-后足评分结果对比[(±s),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一年时间AOFAS踝-后足评分结果对比[(±s),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t值 P值甲组(n=43)乙组(n=43)t值P值32.01±3.61 32.18±3.37 0.321 5>0.05 62.78±5.94 82.45±7.35 4.615 9<0.05 6.954 2 11.317 8<0.05<0.05
治疗一年后随访两组患者踝-后足恢复情况,AOFAS踝-后足评分结果显示乙组患者AOFAS踝-后足评分优良率(69.77%)高于甲组(53.49%),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一年后AOFAS踝-后足评分优良率对比
乙组患者术后SF-36评分高于甲组,且乙组患者术后第1、6、5、7天疼痛VAS评分均低于甲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及近期疼痛评分[(±s),分]
表3 两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及近期疼痛评分[(±s),分]
组别SF-36评分VAS评分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术后第5天术后第7天甲组(n=43)乙组(n=43)t值P值62.44±5.67 79.95±6.81 5.614 8<0.05 6.3±1.5 5.8±1.0 3.364 8<0.05 5.1±1.4 4.0±1.1 3.140 2<0.05 4.2±1.2 2.0±1.1 3.984 1<0.05 3.4±0.8 1.1±0.3 3.315 4<0.05
甲组患者术后出现骨不连患者3例,出现感染患者2例,出现畸形愈合1例,乙组患者仅出现1例切口感染情况,乙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33%)比甲组(13.95%)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关节镜清理术在治疗创伤性踝关节炎中疗效确切,其能够在关节镜直视下对关节腔中增生纤维束带、增生滑膜及软组织等进行清理,将增生骨赘磨平,并对剥脱软骨关节面进行处理,手术过程中视野清晰,能够在直视下治疗,具有较好治疗效果。但这种治疗方式对于一些较为严重患者难以达到显著效果,且治疗后容易复发,并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近年来,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踝关节融合术在创伤性踝关节治疗中发挥有重要作用[5]。踝关节融合术虽说手术操作较为复杂,但手术借助对踝关节骨性强直固定实现无痛效果,借助踝关节代偿来弥补活动功能下降,病灶清除较为全面,因而患者术后远期恢复效果较好,且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6]。
综上所述,踝关节融合术治疗创伤性踝关节炎临床效果显著,有助于患者踝关节及后足功能恢复,且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术后生活质量较高,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