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意蕴

2019-12-11 14:38
江西社会科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生产力矛盾变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我们要深入探讨这一历史性变化的哲学基础和现实依据,才能直面、协调并解决目前我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断处理好社会基本矛盾及社会其他矛盾问题,进而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实践进程中推进各项工作,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这是对现阶段我国社会进行科学分析后做出的重大政治判断。科学认识和把握这一重大判断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意蕴,有助于我们看清当前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所处的历史方位,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顺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

一、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的哲学基础

主要矛盾变化的根据,既有现实需要的变化,也有实践要求的发展,还要有理论基础的支撑。

(一)社会需要与社会基本矛盾

唯物史观认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东西。”[2](P531)要满足这些需要,就要生产相应的物质生活资料,“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2](P531),这又势必使人们开展新的物质生产活动,制造新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来满足这些需要。由此,一个个需要与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生产和生活实践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生产和生活实践的链条。人们的需要多种多样,由此形成的需要链条也多种多样,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情况下,这些链条又通过交换等社会交往形式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整个社会中形成一张越来越紧密的需要网络。

在这个网络中,人们的其他需要以物质需要的满足为基础,而人们的物质需要满足得如何,总体上是由社会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力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东西,它是社会基本矛盾的一个组成要素,并与其他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形成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规定社会的基本结构和面貌,进而决定一个社会中人们的物质需要及其他需要得到满足的总体情况。由此可以看出,社会需要满足的总体情况,与其说最终由生产力的状况决定,毋宁说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

(二)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要矛盾

社会需要、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其他矛盾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从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以社会基本矛盾为核心的社会矛盾体系,其内容和形式极为丰富多样,联系和发展极为错综复杂。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决定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

首先,“这山望着那山高”,人的欲望和需要是没有止境的,要更多更好地满足生活需要,根本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决好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其他矛盾,即处理好以社会基本矛盾为核心的社会矛盾体系问题,使各种社会需要在以社会基本矛盾为核心的社会矛盾体系运动中得到满足。但在以社会基本矛盾为核心的社会矛盾体系内的相关矛盾问题得到缓和,人们一定的社会需要得到较好满足后,又会产生新的乃至更高的需要,导致以社会基本矛盾为核心的社会矛盾体系产生新的问题,并使以社会基本矛盾为核心的社会矛盾体系呈现出紧张、缓和、再紧张的运动特点,进而使社会历史发展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点。

其次,在一定社会历史阶段,以社会基本矛盾为核心的社会矛盾体系中包含的众多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极大差异。在社会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反之则为社会次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解决好了,其他社会矛盾解决起来就相对要容易得多,因而我们在一定社会历史阶段处理以社会基本矛盾为核心的社会矛盾体系问题时,要善于抓住社会主要矛盾,更好地解决具体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其他矛盾,满足人们美好生活的需要。

再次,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随着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和发展,以社会基本矛盾为核心的社会矛盾体系中包含的众多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会发生变化,且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最终导致原来的社会主要矛盾丧失支配地位和决定性作用,在社会矛盾体系中的支配地位和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为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所取代,由此,社会历史也发展到新阶段。

(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导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

中国人民一直都向往幸福美好的生活,并为此奋斗不已。“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些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3](P631)为了解决这些主要矛盾,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不屈不挠的斗争,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顺应生产力发展需要,推翻“三座大山”压迫,争取到了革命胜利、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由此,我国社会基本矛盾和以其为核心的社会矛盾体系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问题得到解决后,我国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又顺应以社会基本矛盾为核心的社会矛盾体系发展要求,围绕当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搞土改、进行三大社会主义改造,消灭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处理好资产阶级问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辟了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广阔道路。至党的八大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随后,我国虽经曲折发展,发展速度也不慢,到改革开放前建立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但生产力水平总体上仍然不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不高,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因此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发生变化。改革开放后至党的十八大,虽然随着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以其为核心的社会矛盾体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还属于量变,没有突破度的界限,没有发生质变,社会主要矛盾仍没变。

至党的十九大时,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和量的积累,很多方面处于世界前列,很多地区和领域比较发达,已突破“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界限,制约人民需要满足的主要因素变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与此同时,我国人民传统的物质文化需要已得到较好地满足,供需矛盾从“数量短缺型”向“优质不足型”转变,人民对美好生活有了更多和更高层次的需要,人民需要发生质变。这样,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终于使以其为核心的社会矛盾体系发生质变,主要矛盾也随之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

二、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的现实依据

党的十九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历史性变化的重大判断,是我国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基本矛盾的长期发展和以其为核心的社会矛盾体系发生的根本变化为基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开始工业化进程,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至改革开放前,已基本改变了“一穷二白”的面貌。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在许多部门和地方实现了跨越式提升,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1978年,我国GDP只有3678.7亿元,2018年则增长到80多万亿元,增长了217.46倍,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快速发展,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有了极大提高,先是解决温饱,后是走向全面小康,现在即将实现全面小康。

如今,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已彻底改变人口多、底子薄的落后状态,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不但站起来、富起来,而且迎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如果说党的八大以来我国的社会生产力还可以用“落后”来描述,那么,到了党的十九大,就不能笼统地说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后”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使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受其制约的社会其他矛盾、为其规定的社会基本面貌等发生质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的同时,也激发产生了层次更高、范围更广、种类更多、内容更为丰富的社会需求,已从实现“物质文化需要”跨越到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需要越来越多元化、多层化、多样化。与此同时,我国社会发展在很多方面不平衡不充分,还没有较好地适应人民需要的这种变化,二者的矛盾越来越明显。

在生产力方面,几十年来的生产力高速发展,使当前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仍不能充分满足14亿人口对不同产品和服务在数量、结构和质量等方面的需要,比如,一方面钢铁和煤炭等行业产能过剩,另一方面一些民众甚至跑到日本去买喜爱的马桶盖,跑到德国去买心仪的电饭煲。而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层次之间的生产力等发展不平衡,更制约了与之相应的人们许多物质方面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

在生产关系方面,我国当前已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但还不能很好满足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等社会需要,经济中存在房价过高、房地产占经济的比重过大等问题。在政治上层建筑方面,当前我国在民主、法治等方面已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仍存在发展和完善的问题;我国的政治安全、国土和军事安全问题,以及经济、社会、文化、生态、食品、网络等方面的安全问题日益成为百姓关注的焦点。[4]在思想上层建筑方面,人民有了更高水平上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要,而我国文化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等在很多方面都还不能很好地满足这些需要。在社会其他矛盾方面,当前我国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在教育等方面分别落后于城市和东部地区;城乡和地区之间在卫生健康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社会保障、养老保险等在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层次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这些因素分别制约了有关人员在教育、卫生健康、社保等级方面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

三、科学认识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历史性变化

对于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我们不仅要科学认识这一变化的依据(背景)、内涵等,更要科学认识它的意义、变化前后的关系、变化带来的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变与不变等,才能较好地完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任务。

我们党近百年来奋斗的历史经验表明,是否科学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及其变化,与党、人民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息息相关。我们党科学认识我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主要矛盾,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接着,我们党又科学认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土改和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我们党没有科学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历史性变化,犯了“文革”等左的错误,社会主义事业遇到巨大挫折。当我们党科学认识“文革”后的社会主要矛盾时,就领导中国人民搞改革开放,在取得伟大成绩的同时,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深信,随着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的重新判断,我们党一定能制定正确的大政方针,领导全国人民在新时代条件下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我们要科学认识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性变化带来的新旧社会主要矛盾关系问题,并由此加深对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和矛盾主次两个方面辩证关系的认识。新的社会主要矛盾与旧的社会主要矛盾既有联系,也有本质的区别。一方面,美好生活需要比物质文化需要内容更丰富、情况更复杂、层次更高。美好生活需要,通俗地讲就是好日子,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1]。另一方面,与落后的社会生产相比较,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层次和情况更复杂、涉及的行业和领域更多。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区域、行业、领域、群体不平衡等方面,由此也影响到全国发展水平的提升;发展不充分,主要体现在一些地方、部门发展不足等方面,特别是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有待提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和挑战在我国当前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政治和思想上层建筑、社会其他矛盾等领域都存在。

我们要科学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带来的具体矛盾的变化及其带来的认识和实践活动重心的变化。社会主要矛盾存在于以社会基本矛盾为核心的社会矛盾体系中,既与其中的众多矛盾紧密联系,自身又可以细化为许多具体的矛盾,这些具体的矛盾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乃至细化为日常可见的种种社会问题甚至人们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种种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必然导致与其相关的具体矛盾的地位和作用发生的相应变化,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重心也要随之发生变化。

我们要科学认识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与我国基本国情的关系。虽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但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仍将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无论从需要满足的过程还是从发展的过程来看,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解决都是一个长期、复杂、艰难的过程。我国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说明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没有得到较好地满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还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而人们美好生活需要满足过程、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解决的长期性也反过来说明我国的基本国情在很长一个时期内不会发生根本变化。因此,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对矛盾,我国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这种情况将长期存在。

四、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的实践意蕴

社会主要矛盾决定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抓住和解决好社会主要矛盾既可以帮助我们在实践中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也有助于我们安排和做好今后的各项具体工作。我们不但要切忌错误地判断社会主要矛盾,而且要切忌错误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我们不要重犯“三大改造”时期在生产关系改造等方面过快过粗的错误,不要重犯“大跃进”时期在发展生产力等方面拔苗助长的错误,也不要重犯“文革”时期在上层建筑等方面主观超前的错误。我们要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上,正确地在实践中把握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历史性变化,指出了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所在,有利于我们的工作事半功倍。我们要围绕人民需要的变化,确立合乎实际的奋斗目标,做出切实可行的战略部署;要根据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以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抓手,不断处理好社会基本矛盾,推动以社会基本矛盾为核心的社会矛盾体系不断向前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安排、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

我们要顺应这种变化,根据人民需要的发展变化规律来确立合乎实际的奋斗目标,做出相应的战略部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5](P4)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对第二个百年目标又作了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我们可以在已有基础上,将美好生活需要这个奋斗目标进一步细化,既将美好生活需要分门别类,又将每种需要的满足程度分出等级,明确不同种类、不同等级需要的满足条件,并将之分解成一个个切实可行的小的奋斗目标,甚至细化为能够较好完成的日常工作任务,以利我们从低到高一步一步创造这些条件来逐步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我国是有14亿人口左右的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主要应靠自己的生产来满足,必须根据社会需要在已有生产力的基础上继续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力发展实体经济;落后就要挨打,要想在世界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大力发展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等高科技的先进产业,完善社会生产力的布局,不断解决生产力方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产品和服务的数量、质量、结构等方面逐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我们还要不断改革生产关系(经济基础),打破一切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藩篱,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保障各行各业均衡发展,严防包括房地产在内的单个行业独大绑架经济,支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各行各业创新型企业发展,从而更好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和发展活力,为解决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创造良好的条件。

我们要不断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解决这方面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政治上层建筑方面,随着我国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快速发展,人民对更多更好民主法治的需要迅速增长,我们有必要在现有基础上,主要采取由下而上的方式,大胆开展各种民主法治试点工作,包括党提名多名候选人、人民直接选举、加强人大监督和罢免权、人大代表公开竞选等,不断探索能更好地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的机制,逐步使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发展得更平衡、更充分。思想上层建筑方面,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既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又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国外文化精华,建立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合乎当今中国社会发展需要、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国际话语权,逐步使文化发展得更平衡更充分。

随着社会基本矛盾问题的解决,还要不断解决社会其他矛盾问题,解决与之有关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社会方面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促进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社会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生态方面要随着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不断加强保护生态环境、惩处破坏生态环境、治理污染生态环境,不断加强生态建设、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使人民在社会、生态等方面的美好生活需要得到较好的满足。

五、结 语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只是我们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实践开端,并不意味着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可以很快在实践中得到解决。解决好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建设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极为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社会历史过程。在党的领导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遵循党的基本路线,不断努力奋斗,处理好以社会基本矛盾为核心的社会矛盾体系发展问题,我们一定能完成这一社会系统工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猜你喜欢
生产力矛盾变化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从9到3的变化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这五年的变化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鸟的变化系列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