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凡,吴泠璇
(1.抚松县文联,抚松 134500;2.抚松县委党校,抚松 134500)
“抚松精神”表述语为“崇文厚德,尚义重信,和生共荣,知新求进”。这16个字概括了抚松人民共同拥有并长期流传的精神品质、性格基因、价值认同与理想信念,足见人参文化的深远影响。
城市精神鼓舞士气、昭示未来。“抚松精神”表述语产生过程贴近群众、符合实际,历经了4年的概括提炼才赢得各界认可。
2013年,抚松县委宣传部面向县域内外广泛征集“抚松精神”表述语,收到作品1638件,评出入围作品30件,但因每件作品都不能准确表达而搁置。2016年,抚松县重启评选活动,从30件入围作品中提炼出9条候选表述语,提交给28位副县级以上领导和31位离退休老干部,在综合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基础上初定为“崇文尚德,自强不息,开放包容,共生共荣”16字,提交当年第9次县委常委会讨论审议,又将上述表述语作为创意蓝本,通过网络面向社会征求意见。经多方汇集民智和专家意见,“抚松精神”最终确定为“崇文厚德,尚义重信,和生共荣,知新求进”。
“抚松精神”表述语基本概括了抚松城市个性、历史文化与地貌物种等各方面要素。人参的生长习性、文化特点、社会影响尤为突出鲜明。
崇文厚德作为传统文化思想,在抚松表现为极为鲜明的内在蕴涵和精神特质。
自建县以来,抚松本土作家原创图书高达313本。上世纪50年代,《长发姑娘》(后更名为 《人参姑娘》)在《抚松报》天池副刊发表,成为中国第一个印成铅字的长白山人参故事。仅几年时间,《抚松人参故事选》、《长白山人参故事》就风靡全国。这些人参故事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深受人民喜爱,教育意义明显,也使抚松形成了尊重知识、珍视品德的良好社会氛围。崇文,是抚松重要的历史传统。重教育、重文化、重创新,在抚松蔚然成风、极为盛行。党委、政府尊重知识、人才,企业家捐资办学,社会各界藏书爱读,形成了崇学尚文、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抚松图书馆、文化馆均为国家一级馆,人参博物馆为国家三级馆。抚松县第一中学是省级重点中学,为清华、北大等重点高校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在这样的文化氛围里,抚松英才辈出。
“厚德”一词,源自《易经》。《易·坤》说“君子以厚德载物”,还说:“坤厚载物,德合无疆”。 “德”既是礼让、谦逊,又是友善、关怀,还是开拓、创新之德。抚松是闯关东人群的采参首选之地。在长白山封禁的201年里,一批批山东、山西、河北、河南等地移民携妻契子、筚路蓝缕,到抚松求生存、谋发展。清朝开禁以后,短短几十年,抚松就聚集了大量人口,县治所在地原名双甸子,又称甸子街,是长白山区一处重要的交通枢纽与商贸城镇,被誉为“小天津”,极其热闹繁华。外来移民恪守传统、重视美德,还建立了山东会所凝聚乡情,本土居民勤劳朴实、热情友善,包容谦让共同创业。建县百年前夕,抚松被评为全县文明县城。厚德,作为抚松人的思想追求,百年来激励了一代代仁人志士创造辉煌业绩。
崇文厚德是体现社会公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民主建设、稳定社会秩序、推进社会和谐的活跃思想因素。
尚义重信,既高度契合抚松引领的风尚,也是抚松人民的内在基因与优秀品格。
义,指道义。义谓天下合宜之理,道谓天下通行之路。管子最早提出了“义”,“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右国颂”,“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孟子则进一步阐综了“义”。他认为“信”和“果”都必须以“义”。 《孟子·离娄下》:“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信,指诚信。“信”的基本内涵是信守诺言、言行一致、诚实不欺。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华夏民族最崇尚的品质,已传承数千年。
在长白山人参故事里,老把头孙良就是义与信的化身。他进入长白山以后,与同乡张禄结拜为异姓兄弟,两人一起吃住共同挖参。在相约最后一棍山就共同返乡后,张禄却始终没有回到住处。孙良坚守约定,不离不弃,漫山遍野寻找,7天7夜后累饿而死,临死前留下了绝命诗。这种舍生取义、守信献身的精神,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因此长白山区各个行业都尊崇孙良为保护神,老把头也受到抚松人民的世代称颂。在这种精神的影响下,抚松有着尚义重信的优良传统。抗日战争中,张蔚华与战友相聚温泉,彼此鼓励,决心把抗战进行到底。被叛徒出卖后,张蔚华落入敌手,受尽严刑拷打,却坚决不提供战友的驻地与其它任何信息,宁可慷慨赴死,也要保守机密,被誉为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抚松沿袭传统,守信重诺,公平交易,成为亚洲最大的人参集散地,经久不衰,闻名遐迩。
抚松素以尚义重信而闻名,参乡群众崇尚的“老把头精神”就是对尚义重信最完美的诠释,每年一度隆重举行的老把头祭拜活动,充分体现了抚松人民对这种风尚最纯粹的信仰。
和生共荣,既是长白山物种基因库的高度概括,也是抚松人民的理想信念与奋斗目标。
人参文化最重要的精神内核是生态文明观与核心价值观,其价值与意义体现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以及人的自我实现、社会奉献等各个方面。人参文化的生态文明观一脉相承、根深蒂固。例如:长白山采参习俗的“回埯”规矩是,挖出人参后要恢复植被原貌、原地播撒参籽,讲究靠山吃山、吃山养山;到了现代,园参栽培规定实行33年林参轮作,不是一味砍树,种参时参苗与树苗同时下地,人参生长6年收获后,让树继续长,33年后才允许采伐、重新种参,这些都是生态文明理念。
人参是百草之王,民间传说白天人参周边的草会向四面伏开,让人参接受阳光雨露,到了夜晚百草又会聚拢起来保护人参。在长白山人参故事里,人参会变成人参姑娘、娃娃与老头,他们既有灵性又有能力,不仅保护采参人不受伤害,同时还会扬善惩恶,保护一方平安。由抚松本土作家编剧的52集动画片《人参王国》,就展示了人参家族与动、植物精灵共同保护家园的故事,在央视多个频道播出,收视率居高不下。在《山参王与老把头》的传说故事里,山参王向老把头提出:由于采参人的过度采挖,致使山参家族人丁凋零。如果老把头能约束采参人,保证老参不采顺利成仙,小参不挖呵护幼苗,那他宁愿比老把头低一头。这个故事假托山参王之口,讲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引导人们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在人参文化里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如在采参习俗里,不论年龄大小、贡献多少,卖参所得全部平分。此外,采参习俗里的种种规矩,其实也是法治的一种隐性表现。
知新求进,表现在抚松城市建设锐意进取、与时俱进等方面,也是长期以来抚松突破制约、谋求发展的蓬勃朝气与十足干劲的最直观体现。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出自《论语·为政》)知新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追求,更要求知行合一。“文以拙进,道出拙成。”在人参故事里,人参无论是在怎样复杂、恶劣、多变的环境里,都努力生存,让根须铺展开来,尽可能地汲取营养。
200年前,抚松还是一处蛮荒之地。现在,抚松克服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种种制约因素,变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用抚松精神激内生动力,聚天南地北之客,结九州四海之商,把蛮荒之地变成了富庶繁华的生态天堂。在百年发展历程中,抚松将“知新求进”理念植根于政治、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以“中国人参之乡”、“中国蓝莓之乡”、“中国矿泉城”、“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等闻名于世。这离不开抚松人追寻真理的探索精神,也离不开抚松人敢为人先的时代精神,更离不开抚松人立足当下放眼未来的拼搏精神。
在抚松精神激励下,人参文化正在发挥出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结合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提炼人参文化精髓,积极建设和谐社会。近年来,抚松被命名为中国人参文化之乡、中国观赏石之乡,多次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平安县、国家园林城市,可以说人参强壮了身体,人参文化滋养了心志。
结合生态文明建设,抚松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7%,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了生物多样性,水中大熊猫——中华秋沙鸭这一国际涉危物种在抚松繁衍生息,每年吸引数以万计的摄影家到抚松拍摄。抚松作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正在向国际旅游名城、中国矿泉名城、长白山医药特产名城快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