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柱
摘 要: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由“一核”、“四層”、“四翼”组成,其中“四层”指出“学科素养”为高考的主要考察内容,这一理念在近些年数学高考试卷中均有体现。所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渗透相应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数学相关的各方面素质和技能,从而为学生参加数学高考提供助力。
关键词:高中数学;核心素养;高考;教学方法
通过对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分析,可知数学教学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更注重发展学生内在的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在此背景下,核心素养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成为教学过程以及高考命题的重要渗透元素。因此,作为高中数学教师,要认真分析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和价值,据此调整教学方法,争取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1.创设推理情境,锻炼逻辑推理
“逻辑推理”是指根据事实和证据,从某个命题推导出另一个结论的过程,这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途径。但是,逻辑推理能力需要在思考和推理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升,所以,在高中数学课堂上,教师首先要避免灌输式教学,而是要加强任务驱动,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其次,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通过设置问题、渗透类比思想等方式创设相应的推理情境,让学生在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中形成逻辑推理核心素养。
例如:在学习《空间中直线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回顾“空间中直线与直线存在哪几种位置关系”这一问题,然后我让学生思考:“你能类比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推理直线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吗?”这时,学生找到这两个问题的相似性,类比直线与直线之间“相交”、“平行”、“异面”这三种位置关系,通过假设和演示,最终推出直线与平面之间“相交”、“平行”这两种位置关系,并画出相应的图示,说明这两种位置关系中直线与平面交点的个数。接着,我提问道:“当直线与平面平行或相交时,它们处于一种异面的关系,那么直线和平面能否共面呢?”学生经过一番思考,补充了“直线在平面内”这一答案。通过以上方式,可以让学生一直处于思考、推理、探究的状态之中,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并引导学生建立知识结构。
2.数形语言转换,发展直观想象
“直观想象”就是借助几何直观来理解数学概念、分析数学问题的过程,具备这一素养的学生,在面对一些比较复杂的数学问题时,能够建立相应的几何图形,从图形中获取更多信息、发现更多规律,进而找到解题思路。而掌握“数”与“形”之间的关系和转化方法,对发展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带领学生加强数形语言的转换,即引导学生用“形”表示数或者数量关系,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进而使学生顺利理解并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习《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一课时,我便以圆圈代表集合,通过两个圆圈之间的位置关系说明集合之间的关系。另外,在解决相关习题时,我同样引导学生采取数形结合的方式。比如针对这道题目:已知集合M={x|2≤x<5},N={x|x 3.创设生活情境,加强数学建模 数学与生活的结合十分紧密,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在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而数学建模是指用数学语言表达实际问题,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说数学建模是数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纽带。但是,数学建模这一核心素养必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生活阅历构建相应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例如:在学习《指数函数》一课时,我给学生创设如下生活情境:“小明家的地面不平,所以书桌总是晃动。于是小明撕下一张作业纸(厚度为0.1mm),将其对折多次,待纸到达一定的厚度后,小明将其垫在卓脚下。请问,当小明对折8次后,纸的厚度是多少?”在解题时,学生先分析道:“要想知道纸的厚度,首先要计算出对折8次后纸的层数。”接着,学生依次写出纸的对折次数与层数,通过观察,发现二者之间的关系满足指数函数,于是,学生构建指数函数模型:设纸的层数为y,对折次数为x,则y=2x。然后,学生代入数据,顺利求出本题结果。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引导学生将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其认识到数学的研究价值,进而坚定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念,以升华数学教学的意义。 总之,作为高中数学教师,要立足于数学核心素养,结合学生各方面的特点和需求改进教学手段,进而提高教学水准,促进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发展,使学生在数学高考中能够取得满意成绩。 参考文献: [1]宗火祥.高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现代教育,2018(11):55-56. [2]肖慧.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建模的渗透[J].数学教学通讯,2018(27):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