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
教学内容:
《含多余条件的解决问题》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时数1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步骤,能解决含有多余条件的求“另一个加数是多少”的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读一读、想一想、圈一圈、画一画等活动,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思想和方法,逐步熟悉用画图方法解题的策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体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带来乐趣;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认真分析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解决有多余条件的“求另一个加数是多少”的问题。
难点:会根据情境排除干扰条件,选择相关信息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联系经验
(课件出示)算式13-9
师:口算算式得数。你能用生活中的事例表示算式含义吗?
师生小结:明确算式的含义。引入课题并板书。
二、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师:(课件出示)例5主题图。春天到了,老师带领同学们来到了郊外进行春游活动,同学们来到郊外,非常开心,吃过饭后,便玩起了游戏。
1.理解图意,找出相关条件和问题
师:图中小朋友在干什么?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发现什么数学信息?问题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将四条信息依次摆放到黑板上。
2、尝试列式,引发矛盾冲突
师:我们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条件),怎样解决 “还有几人没来”这个问题?
学生汇报,根据自己想法列出算式,教师板书。可能会出现:16-9、16-4、16-9-4
教师:哪种算式是正确的?
3.分析题意,筛选信息
4.小组合作、运用策略
5.列式计算,建构意义
6.回顾反思,强化步骤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教材第20页“做一做”。
此题与例题类似,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找出多余条件,自己解答。
2.教材第22页“练习五”第2题。
此两题与例题类似,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找出多余条件,自己解答。
四、课堂总结、畅谈收获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朗朗上口的 解题歌总结全课
五、立足“实际” “实物”教学——《多余条件解决问题》教学策略及反思
这节课是解决问题(含多余条件),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2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中的解决问题,它比以往解决问题多出现了一个多余条件,干扰学生解题,是一个教学难点。为攻破这个教学难点,我立足“实际”,开展“实物”教学。
这里的“实物”是泛指,可以是真正的实物,可以是画出来的“实物”、可以是想象出来的“实物”、可以是说出来的“实物”。
1.“自创”情景
问题能否得到解决关键看信息是否理解。对条件信息的理解和把握是解决问题的重中之重。我设计了以一道20以内的减法算式为例,可以自创、可以仿照、可以复述等多种方式,用具有实际意义的语言文字给算式穿衣戴帽。自创情景的过程既让孩子明白,类似的算式中两个数分别对应两条条件信息,又让孩子经历从抽象到直观具象化的过程,有助于孩子发展数学模型思想。
2.连“句”成“段”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孩子们积极发言,说出有用的数学信息和问题。根据孩子的发现,我将条件信息和问题杂乱地摆放在黑板上,请孩子上台整理信息,将它们归纳摆放成一个完整的题目。
连“句”成“段”的過程,有孩子排列摆放错误导致逻辑不通,这时可以充分利用错误资源,发展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期间需要渗透解决问题的信息表征:条件与问题的区别。连句成段后还少不了一次完整地读题。
设计这个环节不仅能进一步帮助孩子逐句理解题意,整体加强孩子的逻辑思维,更有助于他们在分辨对比中较轻松地找出题目三句话中的那句多余条件,清楚地去区分条件与问题。
3.“实物”表征
将抽象的文字具象化,是适合小学低段年级孩子学习数学的普遍方式。方法多样化又体现了个性化、可选择性。这里我设计了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三种方法,让孩子在“实物”操作的乐趣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
呈现不同的策略,根据生成资源进行分析讲解。着重突出错误资源分析讲解,有意识培养孩子从错到对的逆向思维能力。
4.“规范”解题
本课即使与之前常见的解决问题有所不同,但不能舍弃解决问题的常规方法。这节课还给孩子们渗透了低段孩子学习解决问题的三大步骤:你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规范解题,养成良好的数学解题习惯。
5.多样化回归实际
出示多样的生活案例解决不同的含有多余条件的实际问题,拓宽孩子的眼界,延伸思维。让数学的教学变成让孩子在不同的实际中解决相同的数学问题。
实物教学,充分利用孩子的经验,让每节课都生动有趣,大大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渐渐爱上数学课,爱上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