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桃花 郑建锋 陈杰
摘 要:辅导员、班主任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如何坚持三全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辅导员与班主任的协同育人机制,对于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目前,辅导员与班主任队伍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权责界定模糊、岗位理念不同、合作意识淡薄等,只有统一思想、各司其职、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才能提升教育合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班主任 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10(b)-0201-02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如何做到“凝聚人心”?如何做到“三全育人”?如何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爱国励志,坚定“四个自信”;同时教育引导学生求真力行,心无旁骛求知问学,练真本领、做实干家?
在具体班级这个层面,对学生影响最大、接触最多、距离最近、管理最宽的辅导员与班主任,在发挥育人作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该文基于对部分高校本科教学实践研究,从辅导员与班主任协同育人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分析建议如何充分、有效发挥辅导员、班主任的优势,形成各尽其职、相辅相成的协同育人格局。
1 构建高校辅导员与班主任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意义
《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首先,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有: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坚持立德树人,要按照学校党委的工作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学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指导者、实施者。具体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党团活动组织和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学生就业服务管理等。
其次,班主任是高校开展学生专业思想教育,进行学习、科研指导的学业导师,是加强学生教育和管理的重要力量。班主任一般需要具备专业知识,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道引领、专业课程内容的授业学习、科研学术课程体系的解惑指导,履行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的职责。具体包括:班级学风建设、班级管理、学习学业指导、专业就业规划等。
最后,高校强化辅导员与班主任的协同育人机制,既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业化,又有利于全面指导学生学业的发展,通过分工协作,优化管理效能,形成实现“德才兼备”培养目标的教育合力。
2 辅导员与班主任协同育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根据中央和教育部相关文件,大多数高校实行辅导员与班主任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这对于两支队伍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从多维度、全方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业规划和班级日常管理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在具体工作中,辅导员与班主任的分工协作上存在一些问题。
2.1 权责界定模糊,管理分工不明确
从政策和文件看,辅导员与班主任的权责界定不够清晰,管理分工不明确。教育43号令,从9个方面强调了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各个高校也对辅导员工作职责也出台一些具体的条例和规定,一般包括成才与发展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学生骨干队伍培养、学风建设、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安全稳定、就业指导等方面。但是,对于班主任的职责界定,没有独立性的官方政策文件,工作机制不健全。比如,有部分高校班主任工作条例中,规定了专业思想教育、学业指导、科研指导、发展规划指导等职责,但大多数工作基本上都是配合辅导员完成。这就导致双方在工作中,出现权责界定模糊、管理分工不明确现象,甚至出现互相推诿,以免此项工作以后“粘手甩不掉”。另一方面,对于学生主体来说,学业问题很多时候也伴随思想问题、生活问题,这种本来就有工作的重叠,再加上问题的交织,很难厘清责任。
2.2 岗位理念不同,侧重点冲突影响效果
从岗位和职责来看,辅导员与班主任来自不同的领域,职责和理念不同,直接影响协同育人效果。按照教育部43号令中要求,辅导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引导学生“成为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就要求辅导员要把“红”“德”摆在前面,注重“全面”。另外,辅导员工作职责明确指出,“对校园危机事件进行初步处理,稳定局面控制事态发展”,这就要求辅导员的工作要以安全稳定为基础,进行思想引领和日常管理。而班主任作为专业教师,更注重专业学业的发展,往往会忽视其他思政和能力方面的培养,甚至片面解读“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这就导致部分班主任认为,教学、科研、学科竞赛才是“正道”,理想信念教育、党团活动、志愿服务等都应该“让道”。不同的教育理念相碰撞,一方面,学生主体自身有时很难做出抉择,另外,也容易导致辅导员与班主任之间意见分歧产生矛盾,教育“合力”变“阻力”,协同育人效果弱化。
2.3 信息沟通不畅,合作意识淡薄
从管理和考核来看,辅导员与班主任隶属不同的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和完善的交流平台,合作意识比较淡薄。一般来说,辅导员隶属学生工作部门管理,来自专职的的学生管理队伍,辅导员工作就是学校工作的主要部分,而班主任多数为专业老师兼任,有些只为评职称或领导安排需要,并非自愿担任,爱岗敬业精神和责任心就会打折扣,只是象征性完成一些开班会、困难学生谈话等可以量化的工作。对于考核來说,全职的辅导员考核机制比较完善,来自上级主管部门的考核,吸引辅导员关注上级考核指标,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而班主任的主要身份依然是专任教师,关注的是课堂教学和科研项目的考核指标,加之缺乏奖惩激励手段,导致班主任工作投入较少、热情较低,所谓的辅导员与班主任的“协同合作”只是停留在“工作计划”或“年度总结”,难以激发他们的对话合作兴趣,工作交集缺乏合作意识。
3 辅导员与班主任协同育人格局的建议措施
3.1 明确职责,搭建沟通合作管理平台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做好辅导员、班主任的选聘配备工作,是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基础。”学校要在管理层做好引导,明确职责,从制度、资源等多方面搭建信息平台,促使两支队伍乐于开展坦诚、深入的交流,实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弥补工作中的缺位,缓解双方管理的压力,协调好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形成完善的辅导员与班主任协同管理体系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思政方面,辅导员管理教育更全面、更主流、更前沿,有利于树立科学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学业方面,班主任更专业、有说服力、针对性,有利于对学科背景、就业前景、科研创新有更深入的了解。辅导员与班主任明确职责,相互沟通交流,才能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3.2 立德树人,强化同向同行育人意识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辅导员与班主任要在工作交集上,达到共识,共同提升政治文化素养,形成立德树人,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意识。辅导员要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班主任要努力成为学生的学习榜样和品德示范,坚持以生为本,用责任之心教育、敬业之心管理、仁爱之心服务。具体来说,辅导员要注重学生学业教育,引领校园文化、创新创业、社团协会,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提升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班主任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在课堂教学、学科竞赛、科研项目中,渗透“课程思政”元素,将业务技能培养与思政理论学习相结合。
3.3 制度保障,优化队伍考核激励机制
有数据表明,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均值高于班主任的职业幸福感均值,将辅导员与班主任的职业幸福感进行差异性分析,显著性为0.02,大于0.01,小于0.05,说明差异性具有显著性。学校要出台辅导员与班主任协同育人管理考核办法,增强辅导员与班主任的职业幸福感,激发潜在的工作能量。第一,制定考核评价体系。从职责履行情况、参与课堂管理、指导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第二课堂活动获奖等多方面,领导专家评分、辅导员与班主任互评、学生测评等多维度制定考核评价体系。第二,建立奖惩激励机制。比如,建立专项鼓励二者在教学、管理、科研、学科竞赛、就业指导等方面的项目课题合作,设置专项二者评优选拔机制,表彰思政工作先进个人和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第三,建立额外工作量绩效考核机制。对于辅导员与班主任深入晚自习管理、参与组织学科竞赛、参与指导第二课堂活动等额外工作量和课时,给予相应的绩效认定和补贴。
参考文献
[1] 韩靖雯.深度协同方能画好同心圆[N].中国教育报,2019-5-21(6).
[2] 袁海燕,童卉,孙娟.高校辅导员、班主任积极心理品质与职业幸福感的相关性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6):146-148.
[3] 白卓群,潘晓艳,佟怡.高职院校辅导员与班主任工作协调机制思考[J].北京教育(德育),2018(1):56-58.
[4] 习近平出席全國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新华网,2018-09-10.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43号令)[Z].2017-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