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视野的小学音乐审美教育探究

2019-12-10 10:02张国琴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审美教育小学音乐

张国琴

【摘   要】  在音乐的教学中,审美教育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审美能力的提升在提高学生音乐品鉴力和欣赏力的同时,也会培育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情,继而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教师要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情,加强对音乐审美的讲解,培养审美力,重视学生体验,培养学生音乐创造力。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儿童视野;小学;音乐;审美教育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类学科,同时也是小学阶段的重要课程,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审美,陶冶小学生的情操有着重要作用。作为一项听觉和感性都比较强的艺术,音乐的学习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倾听不断地感触和感悟。在音乐的教学中,审美教育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审美能力的提升在提高学生音乐品鉴力和欣赏力的同时,也会培育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情,继而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最终发挥音乐教学的真正价值,所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势在必行。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基于儿童视野的小学音乐审美教育。

一、情景教学,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情

古人常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告诉我们想要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就要对学习内容产生热爱和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音乐教学的备课过程中,要基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善于投其所好,用正面、积极和生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中体会到愉悦感,学生在喜欢这种愉悦感的同时,会对音乐课产生兴趣和痴迷。教师要充分发挥音乐本身所固有的感染力,让学生能够在音乐的熏陶下感受到它律动的音符、高低不平的节奏,不论是乐器的演奏还是歌曲的跌宕起伏都能让学生沉迷其中。而创设情境则能够很好的做到这些,所以充分贯彻寓情于景、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趣味性,从而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学生参与度。

例如在学习歌曲《春天悄悄地走来》时,因为它是一首欢快、充满大自然元素的歌曲,所以教师可以在开始教学之前,在课堂上创设一个导入的情境,比如先用多媒体放映一段视频,视频主要表现出春天的勃勃生机,让学生感受到春天万物生长、鸟语花香的美感。视频播完后,教师要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参与:“春天里还有哪些景象呢?可以用一首歌或者一个动作表现出来,看看谁表达得更准确。”通过思考和回忆,学生在想象中不断地提取信息。最后教师引出话题:“今天我们来学习《春天悄悄地走来》这首歌曲,看看它是怎么来表达对春天的喜悦和美感的呢?”本堂课用视频做引子并结合教师的完美引导,让学生对课堂存有好奇心和乐趣,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课堂的热情。

二、多题材教学,提高学生兴趣

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的同时,教师要把教学内容扩展到教材之外,拓宽学生的视野。教师在选取教学材料时,要以大多数学生的喜好为主,一方面以学生的喜好为基础,有益于讲解歌曲的内容和起源;另一方面教师要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对音乐的兴趣。教师最好是选取类型和风格不同的音乐来讲解,多首歌呈现多种的音乐风格,既方便教师讲解,又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品味,让学生在不同的音乐中感触其曼妙之处。同时教师要着重强化学生对歌曲创作背景的讲解,对歌曲的追根溯源有利于学生形成对歌曲的共情共感,让学生每次歌唱仿佛身处其境般真实,这种方式可以强化学生对音乐的研究渴望。总之在小学的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拓展教学内容,对歌曲中富有审美价值的部分充分講解,让学生充分吸收和理解,使学生接触到的音乐层面不断提高,培养审美能力,最后形成自己的一个音乐知识体系,发展出自主学习意识,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时,首先因为它是一首叙事性比较强的歌曲,所以教师在课堂导入的时候可以用:“我们知道每首歌都蕴含着情感,它都是作曲家饱含情绪创作出来的,我们听过很多悠扬欢快的音乐,它们带给我们充足的快乐和喜悦,那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首会讲故事的歌曲好不好?”歌曲进行分段播放,每一段暂停后由教师带领学生试唱,最后由教师把这首歌的创作背景详细地陈述给学生:它主要讲述了解放战争人民的盛衰疾苦,以及新生活到来的那种“守得云开见月明”的喜悦,通过教师深入的讲解,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心境变化和心理状态,从而使学生更乐于学习音乐。

三、重视学生体验,培养学生音乐创造力

在音乐课上教师专注教授学生不断学会唱歌,但仅靠这种单纯的传授方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参与感和乐趣感,学生如果只靠端正地坐在凳子上,用声音表达感情很难激发出学生对音乐课的体验和感触,而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这点去改变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式,选用一些游戏、舞蹈、比赛的方式去激励学生更好地参与和投入,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小学生更喜欢游戏化的课堂,这可以使他们充分体验到音乐带来的愉快感,他们能够通过肢体动作更好地理解歌曲所要传达的情感,仅靠歌曲和知识很难深刻的影响他们的思维和大脑,而游戏的形式恰恰是最适合小学生的一种教学方式。

例如在学习歌曲《集体舞—快乐的嚓嚓嚓》时,首先这首歌风格轻快流畅,节奏感很强,无论是这首歌的节拍还是情绪,都很适合结合身体动作来进行。教师先要传达身体所需要的动作和跟拍,让学生懂得跟着节奏舒展身体,如教师在一旁作示例,让学生举起右手,身体向左侧倾斜等。教师亲力亲为,伴随着电子琴的伴奏,学生在唱歌的同时与所学的动作相结合,课堂的氛围被带动得活跃轻松起来,学生也通过具体的行动去体验音乐带来的美感。学习这种集体的舞曲很容易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大脑得到放松,同时也可以让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自由舒展身体,自由发挥,给他们展现自我的平台。当然有一前提是教师需要在完全控制得住纪律的前提下进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给学生去体验所学的机会,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综上所述,主要从以上三个方面来探讨音乐教学的审美能力的培养,以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接受水平和喜好等为原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旁起引导和辅助作用。无论是兴趣的萌生还是歌曲源头的追溯,教师就像是一个引导者,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音乐的感染和魅力所在,让学生不断充盈自己的审美能力,而强化审美能力的教学,反过来又能够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掌握,所以加强审美教育是落实新课程改革必不可少的环节和准则。

【参考文献】

[1]郑妮.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策略研究[J].黄河之声,2019(03).

[2]高林.关于小学音乐体验式教学方法思考[J].黄河之声,2018(23).

猜你喜欢
审美教育小学音乐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音乐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