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俊屹
摘 要:从语言学角度来看,英语和德语同属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在构词法、语法结构、句法结构等方面都有较高的相似度。近年来随着产业技术革命以及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世界各地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日益紧密,语言也随之产生改变,英语和德语之间的互相影响更加频繁。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绝大多数学生的第一外语是英语,学生普遍从小学,甚至是幼儿园就开始系统地学习英语,至高中毕业大多数学生已经具有较高程度的英语知识。而德语普遍是在高等教育阶段才有的教学内容,如何向拥有长期英语学习经历的学生有效地传授德语这一陌生语言,成为摆在高校德语教学面前的一个主要问题。该文通过分析英语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普及以及英语德语之间的相似性,从而得出英德对比法对于德语教学的意义。
关键词:英语 德语 基础教育 高校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10(b)-0115-02
德语和英语都源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从语言学角度来看,两个语言在语法结构以及构词等方面有着很高的相似度;从地理和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德国和英国、美国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德语和英语在较早的时代就已经进入到了中国的教育体系中,但是最终英语不论是在受众群体年龄段方面还是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得到了普及,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是学生们学习外语的主流,而德语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普及则十分有限。学生们平均近10年的英语学习对于高校的德语教学势必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这些影响中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该文将分析基础教育阶段中英语的普及,进而分析其对于我国高校学生的德语学习以及高校教师德语教学的影。
1 英语的普及和发展
1.1 英语的普及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英国一度是近代史中最强大的国家,拥有数量最多、遍及全球的殖民地,英语也随着英国商品和殖民军走向了全世界。现如今英语在世界语言中借助英语国家在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强势地位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极其广泛的传播,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的深入进行,英语已经普遍被认可为世界通用语言。我国于1977年恢复中断多年的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简称高考,然而20世纪80年代英语才成为高考的必考科目,教育部要求重新编写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材,英语随之成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我国高校学生普遍从小学到高中学习的都是英语,有着深厚的英语基础。
1.1.1 英语学习的高潮阶段
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以及全球化进程速度的加快,世界经济逐渐融为一体,中国也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之一,外商在中国的投资与日俱增,在中国的土地上开始出现大量的中外合资企业,而这些企业为了便于在中国开展业务,其工作语言基本都是英语。在中外合资以及外商独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中国的同时,外企以及中外合资企业的薪酬水平大大高于其他社会领域,所以高校毕业生对于毕业后能在外企工作趋之若鹜,纷纷学习英语,此时中国民众经历了第一次学习英语的高潮。
1.1.2 学习英语热潮产生的原因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随之而来的对于教育的重视,加之很多家庭已经拥有足够的资金来投入到子女的教育中去,因此很多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去国外留学。而中国学生的主要留学目的地几乎都是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或者父母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掌握一定的优势,多掌握一门职业技能,英语由此开始在教育领域迅速普及。
1.2 英语学习对于德语学习的影响
所以许多学生甚至在幼儿园阶段就开始学习英语,因此目前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普遍拥有平均为15年的英语学习经历,大多数学生的英语水平都达到了基本可以满足日常交流对话的需要,因此多年的英语普及式教育带来了喜人的成果:中国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较高。这对于高等教育阶段的德語学习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其中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一方面,因为英语和德语同属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在字母、书写、语法、发音、构词以及语言习惯方面存在有较高的相似性”,加之学生们普遍较好的英语基础会使得学生们在最初接触德语的发音以及构词方面不会太陌生,在完成基础阶段的德语学习之后,学生们之前所习得的英语知识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德语知识的吸收和理解;另一方面,深厚的英语基础可能会使得学生在进一步学习德语的时候产生一定的混淆,学生们在学习一些具有鲜明德语特色的语法时会受英语所带来的惯性思维的影响,导致难以理解德语中较为复杂的格以及变位等问题。总体来说,英语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对外开放的进程,促进了经济发展以及对外交流,但是英语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普及对于高校的德语教学以及学习也带来一定的影响[2]。
2 英语与德语之间的差异
虽说英语德语同属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但是其语法结构以及语言使用方式方面仍有一定区别。英语更多地采取“主语+宾语”作为句子的基本结构,而德语则采用一、二、三、四格的形式区分句子的各个成分,例如,英语句子I give you your book back,意为我把你的书还给你,I为主语,give为谓语动词,you是间接宾语,your book为间接宾语,这句话的德语版叫做Ich gebe dir das Buch zurück, Ich是一格主语,gebe是谓语动词geben针对于ich的变位,dir作为间接宾语采取第三格形式,das Buch是第四格宾语,zurück是可分动词中的可分前缀,需要放置在句子的最后部分。通过这样一个简单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英语和德语的句法大体一致,语序也是一致的,都是主语+谓语+宾语的顺序,但是德语比英语复杂的一点在于德语的宾语分为第三格宾语和第四格宾语,分别为间接宾语和直接宾语,而英语中就没有类似情况,此外,德语中的第三格补足语和第四格补足语不仅仅是间接宾语和直接宾语的区别,还在于动态和静态的区别,动态使用第四格,静态使用第三格,简称“静三动四”。例如,Ich sitze im Klassenzimmer,表示的是我坐在教室里;Ich gehe ins Klassenzimmer,表示的是我去教室里;im Klassenzimmer=in dem Klassenzimmer,此时用的是第三格补足语,表示的是静态动作,第二句的ins Klassenzimmer=in das Klassenzimmer,属于第四格补足语,表示的是动态动作。
3 英语的普及对德语教学和学习的影响
我国高校德语系一般都是面向文理科招生,而且德语系学生绝大多数在高中阶段学习的都是英语,只有很少一部分外国语中学的学生在初中高中阶段学习的是德语,因此德语系学生普遍拥有较好的英语基础,或多或少都观看过英语电影、听过英文歌曲,因此在学习德语的初期会产生较大的困扰。
在德语初学者学习发音时会注意到,德语中的sch-与英语中sh-发音一样,但是拼写不一样,因此许多同学在背单词的过程中会产生混淆和拼写错误。德语中的a字母在发音规则中要发[a]的长音或短音,而英语中的字母a要发[?]的音,德语中的字母s在原音前要发[z]的音而英语中的s在元音前要发[s]的音等,诸如此类发音方面的问题不胜枚举,因此通过英语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普及而导致的初学者困难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进行克服。
此外,德语中有很多英语外来词,例如,der Student学生,这一词在英语里泛指所有阶段的学生,但是在德语中仅指大学生和男大学生,读音也与英语中的student不一样,如果表示女大学生要用阴性名词die Studentin,德语中的阴阳中性的名词词性会给习惯了没有词性的英语名词的学生带来极大的困扰,很多德语专业学生直到大四毕业依然不能很好地记住所学过的名词的词性,这也是英语惯性思维所带来的一大问题。
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英语与德语同根同源,在语法结构、句子语序以及发音方面有很多的相似之处[3]”,在学生度过由英语带来的混淆期之后,学生们的英语水甚至可以反过来推动对于德语词汇以及德语语法的理解,因此在课堂授课过程中,教师经常利用英德对比法可以更好地使学生掌握德语,提高德语学习的效率。
4 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高校德语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是研究是否在我国高校德语系学生中可以将英语德语之间的语言转换以及以英語国家文化作为德语教学以及德语学习的促进方式,应该在教学中更多地使用多语种以及跨文化的方式来教授德语,帮助学生避免语言以及文化思维方式的混淆。语言转换以及多语种教学在我国的德语学习以及教学中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未来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如何巧妙地运用双语以及双文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德语授课,是值得每一位高校德语教师深思的问题。
因此,在当前的高校实际语言授课中,高校教师应该时刻提升自我认知能力和教育能力,切实提升自我语言教授能力,将语言之间的对比划入到日常教学中,通过语言的对比来提升学生掌握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哲,郭威.网络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体系下的有效应用[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4):7-9.
[2] 王晓德.美国大众文化的传播与欧洲的美国化——以两次世界大战为例[J].社会科学战线,2007(1):157-163.
[3] 李伯杰.德国文化史[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4] 翟云秋.浅析德语中的英语外来词[J].文学界:理论版,2010(11):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