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语境下傣族慢轮陶技艺的变与不变

2019-12-10 01:39王磊
中国艺术时空 2019年6期
关键词:傣族非遗

王磊

【内容提要】傣族慢轮制陶技艺是傣族人民在特定社会和历史语境中形成的实用艺术形式,其历史可追溯到十四世纪。至今,傣族慢轮制陶仍保留着原始制陶的一些特征。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下,傣族慢轮制陶技艺得到了一定发展。本文旨在通过对西双版纳景洪市曼飞龙村寨内的慢轮制陶技艺的田野调查,以艺术人类学的视角,对其现代发展境遇、制作技艺与社会功能的转变等问题进行讨论。

【关键词】非遗 傣族 慢轮制陶技艺

傣族自古喜欢用陶,且掌握了制陶的工艺。慢轮制陶技艺是傣族最古老的传统技艺之一,在傣语中称之为“板磨”,俗称“土锅”。傣族创世史诗《巴塔麻戛捧尚罗》记载了先民制陶的艰辛曲折史:刚开始用泥巴做的锅碗不仅太重,用来装水,就“被水吃了”“随水跑了”,后来傣族人民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学会了捏陶,一代代地保留在西双版纳傣族居住地区。

一、田野点概况

曼飞龙,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大勐龙镇,距离大勐龙3公里,距离景洪市70公里。村寨中的山顶上有一座飞龙白塔,建于清乾隆年问,塔正南向的龛下的原生岩石上,有一人踝印记,相传为释迦摩尼的足迹。飞龙白塔被国务院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天都有很多游客参观。曼飞龙村寨的慢轮制陶技艺历史悠久,在州文化馆的保护下,曼飞龙村设立了傣族慢轮制陶技艺传习所,并且帮助手艺人改进制陶设备,使得制陶的速率和质量都有一定的提高。现在曼飞龙村寨中有30户左右的家庭都在制陶,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玉南恩为代表,其他还有玉问、玉拉、玉南恩的姐姐玉南罕等也都是最早开始制陶的手艺人。曼飞龙村原来的主要农业产业是橡胶种植,目前,制陶也成为了当地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玉南恩1989年嫁到曼飞龙村,起初是跟着婆婆学习慢轮制陶。由于当时村里的主要经济来源是橡胶的种植,所以学习慢轮制陶技艺都是在农闲的时候。玉南恩于1992年正式开始自己独立制陶,主要制作生活所用的水缸、米缸等,当时做好的傣陶几乎没有市场出售,只有个别高校学者在研究傣族慢轮制陶技艺时才会向她购买。2006年傣族慢轮制陶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后,在州文化馆相关政策的扶持下,傣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玉南恩建立了慢轮制陶传习所,在制作技术和工具上,都得到了很大改变,在曼飞龙村寨的制陶技艺家庭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如今在传习所内,傣陶得到了批量化的生产,主要用于花盆、茶叶罐、灯罩等。这些制品,虽然也有一定的实用作用,但是主要以摆设陈列为主。

除了技术方面的变化,在传承方式和社会功能上,傣族的慢轮制陶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同样值得我们关注。

二、傣陶技艺传承模式的变迁

(一)从家庭式传承到体验式传承

1.家庭式传承

家庭传承模式是最为传统的一种模式,是家庭内部成员之间通过有目的性的或者无目的性的言传身教所形成的传承方式。在制作的过程中,家庭内部成员同时参与并且经历慢轮制陶的制作过程,这是一种自然传授的状态,也是在当时社会中形成的传承模式。传授者多为家中长辈,学习者多为家中的晚辈,在长辈的制作过程中经历和体验了全部过程,潜移默化地掌握了这门技艺,只是,这种传承模式的不足,主要是传承范围太小。

由于制陶过程中姿态的原因,慢轮制陶有“传女不传男”的习俗。玉南恩1989年嫁到曼飞龙,当时婆婆掌握着慢轮制陶技艺,于是她就跟着婆婆学习,到1992年就开始了独立制陶。玉南恩有一儿一女,她主要带着女儿玉光学习慢轮制陶技艺,如今女儿出嫁到景洪市没有从事慢轮制陶的制作。早期的时候儿子糯香从事割胶等农活,没有过多的接触过慢轮制陶技艺的制作,由于近几年橡胶价格很低挣不到钱,傣陶却很有市场,订单很多,儿子和儿媳于是跟随玉南恩学习慢轮制陶技艺。

2.学校式传承

学校传承模式,相对于传统的家庭传承模式来说,是较为新颖的一种传承模式,也是近些年当地相关非遗保护部门响应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而对该技艺的活态传承制定的策略。当地教育局要求在曼飞龙村附近的幼儿园、小学和中学都要开展慢轮制陶技艺的相关课程,并且邀请玉南恩去做现场讲解和演示,笔者跟随玉南恩参加了一次幼儿园慢轮制陶的课程教授。幼兒园开设了专门的慢轮制陶课程教室,在玉南恩传授的过程中幼儿园老师和学生都会在现场学习,老师学会以后可以继续教授给学生。根据现场的观察记录,学生和老师对玉这门手艺都有浓厚的兴趣,甚至有些学生产生兴趣以后会去玉南恩的传习所进行慢轮制陶的深入学习。学校式传承模式同样打破了传统家庭传承模式中“传女不传男”的习俗,对非遗手艺的活态传承,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据笔者了解,学校开设这门课程,也会得到政府的相应补助,这对学校也能够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

3.体验式传承

随着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人流量和宣传力度的增大,来到玉南恩慢轮制陶技艺传习所内学习的多是一些高校学生,以体验式学习为主。他们大多是参加一到两周的培训,也有一部分从事制陶工作的艺人前来拜师学习,长期定期的来到传习所中学习。从事制陶的艺人会在掌握玉南恩手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已有的技艺再创新出新的陶器胚体类型和花纹图案,有一些外国人也会来到传习所中体验和观摩慢轮制陶技艺。

体验式传承模式是随着“旅游+非遗”的发展所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的传承模式,主要以引起受众对于非遗手艺的浓厚兴趣为出发点,逐步引导感兴趣的群体自发的学习更为深入的制陶技艺课程,培养陶艺制作的潜在力量。

(二)传承中的问题与措施

通过上述梳理,从中我们也看到了慢轮制陶这一传统技艺面对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所做出的回应,但这三种方式也各有利弊,在该技艺的保护和传承中,也存在着一定值得反思的问题。

家庭传承模式是最传统的慢轮制陶技艺的传承模式,是在最自然的状态下,按照这门非遗手艺自身的发展规律与民族文化生活习惯相结合而产生的,它是生长于“泥土”里应运而生出来,同时也是在慢轮制陶技艺遇到现代化之前对于保存技艺流程最为完整和最为传统的。但是在现代化的视野下,当傣陶逐渐商品化以后,所面临的批量化生产需要不能做到很好的回应。

学校传承模式是在非遗手艺活态传承需要下发展起来的传承模式,在学校内本民族青少年对于傣族文化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意识的唤起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對象是不同层次的学生,主要还是从兴趣方面的引导,因此,对于制陶艺人群体的形成,产生的实际意义较小。

体验式传承模式是旅游+非遗下产生的新型传承模式,对于当地经济发展能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此外,其受众量大、宣传力度广,会培养出部分感兴趣的群体,甚至个别技能精英的出现。但是从传承技艺的角度来看,由于多以短期体验为主,可能会造成技艺不精、粗制滥造的现象出现。

应该说,传承人的素质直接决定了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的传承质量,进而影响着整个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此,对于不管何种形式,对传承人的培训,应该以提高技艺的同时提升其文化修养为目标。此外,玉南恩的慢轮制陶技艺传习所目前是以自力更生为主,相关部门应该增加慢轮制陶技艺的宣传和推广,组织相关的学习活动来增加传习所的“热度”,充分发挥和利用传习所自身所具有的学习优势和学习空间,来推动该技艺的传承、进一步实现该技艺的转化。

三、傣陶社会功能的转变

十四世纪末,李思聪《百夷传》载,麓川傣族“无水盆、木甑、木盆之类,唯独陶冶之器是用”,可见,傣陶在产生之初,有很强的实用功能。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倪蚋的《滇小记》也记载傣族“民间器皿多以陶冶”;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傣陶进行了调查,发现傣族慢轮制陶陶器表面有木拍拍打出来的细纹路,证明在慢轮制陶的发展过程中,其功能由实用向实用和审美兼具的发展路径。二十世纪五十年以后,由于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和兴起,傣陶逐渐变为一种工艺品和商品,其功能进一步得到了丰富,傣陶的商品属性逐渐建构起来。

随着西双版纳旅游业的繁荣发展,曼飞龙村的白塔也成为了必去的旅游景点,每天络绎不绝的游客在曼飞龙白塔参观完以后都会步行穿过曼飞龙村寨,会在慢轮制陶场所中参观慢轮制陶技艺,体验和参与制作,购买傣陶作为旅游纪念品。应该说,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慢轮制陶技艺的活态传承,旅游与非遗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是新时代非遗技艺保护和传播的新路径。

在现代语境中,傣陶是一种作为商品的“物”的存在,其背后更是蕴含着人的种种信息的民族文化的结晶,是与人的生命过程紧密相连的符号。阿尔君‘阿帕杜莱提出把“物”视为像人一样拥有社会生命的研究路径,聚焦文化视野中的商品,将商品视为物的社会生命中的一个阶段,着力描述不同文化中物的商品化、去商品化过程中的“生命转折点”,以及这些转折背后的文化和社会动力。作为“物”的傣陶也是从最开始的生活用品到如今具有明确经济目的商品。玉南恩与慢轮制陶技艺所产生的生命互动经历,呈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与市场等“外来物品”之间的互动与融合,同时也展示了慢轮制陶在现代化语境过程中所承载的傣族文化记忆。

虽然,傣陶随着历史的变迁经历了功能上的诸多变迁:从实用到美观再到商品等,但是,这些功能并不是一个彼此相互取代的,而是同时并存。

结语

现代化语境下,科技和生活方式都在影响着傣族慢轮制陶技艺的发展,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死”的,而是动态发展和活态呈现文化形态,要紧密地把它和本民族的文化联系起来进行保护、传承和传播,才能促进这门民族技艺的发展。傣族慢轮制陶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是人类陶器文化的组成部分,更折射出傣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民族精神。对其的保护和传承,需要全社会各力量的参与和支持,需要根据其发展的具体情况制定与之相适应的保护策略,找到它在当今社会的位置及其存在方式。继而提升传承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最终使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形成一个健全的保护和发展机制。

(责任编辑:赵倩)

猜你喜欢
傣族非遗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Splash Water for Happiness 泼水迎新年
傣族舞健身操的价值与发展策略研究
别样的风情
非遗视角下探析豫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策略
致力非遗保护,实现文化传承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西双版纳州傣医常用姜科植物
傣族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