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09年9月,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我国申报的中国篆刻、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中国书法、中国剪纸等22个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羌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中国篆刻、中国书法、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3个项目的申报工作分别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下设的中国篆刻艺术院、中国书法院、建筑艺术研究所作为主要牵头单位组织实施。
10年来,上述机构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学术优势,积极履行申报时做出的承诺,推动3个项目在当代社会有序传承发展,取得了一定经验和成绩。时值25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10周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访问中国篆刻、中国书法、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3个项目的亲历者,进一步展示这3个项目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和保护经验,呈现3个项目保护传承工作的历程与成果。
采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受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学术部主任/肖文飞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下简称“国家非遗中心”):作为2009年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名录项目的牵头社区(群体),十年来,贵单位在确保项目存续力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取得了怎样的保护成果?
肖文飞:中国书法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是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与中国书法家协会两家单位联合进行的。十年来,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根据自身特点,在经典传承、学术展览、对外交流、普及推广、人才培养、资料整理等方面做了如下工作:
一是发掘传统经典,考察书法遗存。2007年起,中国书法院举办了“渊源与流变——二王帖系书法研究展”“简帛书法研究展”“晋唐楷书研究展”“秦汉篆隶研究展”等一系列研究展和学术论坛,以当代视野对传统经典进行研究,使中国书法在当代获得新的生命力;2008年起,对河南的龙门石窟、千唐志斋,湖南的简牍帛书、永州刻石,山东的泰山经石峪、四山摩崖等书法遗存开展田野考察,形成考察成果,并就如何进一步整理、保护和合理开发这些资源向地方政府提出了建议。
二是举办学术展览,发现书法人才。2014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大道书怀——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成立十周年书法作品展”、2015年在国家博物馆举办“大道书怀——2015年中国书法院院展”等展览,全面展示了中国书法院研究员的创作、研究成果;2014年主办首届“中国书法院奖暨青年书法家提名展”,发现并推出了不少书法青年才俊。
三是加强对外交流,传播书法文化。2008年起,连续举办五届“中日韩国际书法年展”;2010年至今,连续举办九届“海峡两岸汉字艺术节”;2012年在北京举办“文字文明——中韩艺术家作品交流展”;2012年在悉尼举办“汉字之美——中国书法展”。这一系列书法展,在全世界范围宣传推广中国书法的艺术与精神内涵,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为国际社会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脉络和当下发展建立了有益渠道。
四是积极服务基层,注重文化惠民。2009年起,中国书法院每年两次到基层或边远山区举办“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书法作品展”;每年春节前夕到基层或边远山区举办送春联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让当地社区和民众有了认识中国书法的渠道,提高了书法的可见度,也为他们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提供了良好平台。
五是开展教学活动,培养传承力量。2005年起,依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中国书法院主办了10期研究生课程班、高级研修班,培养了近千名学员。如今这些学员很多成为了书法界的新兴或中坚力量。中国书法院还承担研究生院的教学任务,培养书法专业博士、硕士近百名,为中国书法的传承实践培养了不同层次的后备力量。
六是推进学术研究,编撰理论丛书。十年来,我们编辑出版中国书法院院刊《东方艺术·书法》50余期,编辑出版中国书法院史论丛书《简帛书法研究》《晋唐楷书研究》《秦汉篆隶研究》,编辑出版中国书法院书法田野考察成果集《千唐志斋》《永州刻石》,每年推出《中国书法艺术年度研究报告》,梳理书法历史资料,记录当代书坛发生的重大事件,为书法艺术的发展走向带来分析与参考建议。
国家非遗中心:2009年项目申报时,确立了哪些保护工作目标和保护承诺?回顾十年来的保护历程,项目履约的实际情况如何,完成了哪些既定目标?
肖文飞:在申报承诺中,我国对中国书法的保护工作主要围绕书法文化、书法艺术、传承人三方面进行,具体措施包括:落实《中国书法发展纲要》,编撰《中国書法年鉴》,推动书法人才工程,举办古代书法经典研究系列展和对外交流书法年展,开展全国书法古迹研究与保护系列活动,编辑出版中小学生书法教材,推动书法进中小学课堂、书法进万家和环球行工程,建立中国书法名家资料库,对历代书法名家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建档等,这些保护计划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和中国书法院共同或单独承担。
中国书法院单独承担的保护工作中,《中国书法年鉴》以《中国书法艺术年度研究报告》的形式每年如期发布;古代书法经典研究系列展,目前已进行“二王帖系书法”“简帛书法”“晋唐楷书”“秦汉篆隶”一系列研究展;连续多年举办“中日韩国际书法年展”“海峡两岸汉字艺术节”等活动,积极履行了开展对外交流书法年展的承诺;对龙门石窟、千唐志斋、永州刻石等书法古迹的田野调查,则是全国书法古迹研究与保护的具体实践。
书法是历史最为悠久、影响最为广泛的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它的传承与保护,除了中国书法院和中国书法家协会外,还离不开我国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广泛参与。书法教育领域,2011年起,教育部相继出台了《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和《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2013年起,书法课正式走进中小学课堂,校外的书法培训更如雨后春笋;书法高等教育方面,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5月,全国招收书法专业本科生的院校共有130所,招收书法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院校共有110所,招收书法专业博士研究生的院校共有22所,每年全国书法专业本科生招生人数约3700人,已形成梯次完备的书法人才培养体系;师资培训方面,国家层面有2015年正式启动的由教育部与中国文联联合实施的“翰墨薪传。全国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项目”,社会层面有志愿者于2013年发起的书法教师“蒲公英计划”。这些教育活动的开展对中国书法后继人才的培养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国家非遗中心:上述保护工作开展过程中有何特色做法、创新之处?
肖文飞:十年来,中国书法院根据保护工作承诺,以及项目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一些工作,也形成了不少心得体会,其中有两个思路想和大家分享:
一是找准定位,扬长避短,做优质、专业的学术类活动,这是由中国书法院作为国家级的书法创作与研究机构的性质所决定的。中国书法院的规模并不算大,但通过这些活动,把工作做精细、做专业,以小见大,同样能够产生良好的学术和社会效益。“渊源与流变”系列展及论坛、书法田野考察等活动,均是这一工作思路的具体体现,不仅对传统经典进行了挖掘,也为当代书法创作、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方法。二是整合社会资源,利用社会力量,合力推进书法的传承与保护。中国书法院在编人员有限,因此从全国各地外聘了50多位研究员,他们都是书法创作和研究领域具有学术造诣的专家学者。吸纳他们的力量,对书法院开展科研、创作、教学和保护工作具有积极作用,效果显著。
国家非遗中心:书法艺术在国内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专业从业者和普通爱好者众多,对于这一项目,您认为其开展保护传承的优势有哪些,与之并存的挑战、困难又是什么?
肖文飞:优势方面,第一,国家倡导文化自信,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为书法的传承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及经济基础;第二,书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因而成为人民群众最喜爱的艺术样式之一,参与社区和人群众多,影响广泛,这为书法的传承保护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第三,科技的发展,让书法的传播和书法资料的收集、整理变得十分便利,为书法的传承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同时也应该看到,与传统社会相比,沟通交流方式的改变使得书法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人远离了毛笔书写,甚至连日常的汉字书写机会也越来越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代人对书法内涵的理解,如何提升当代人的书法审美和实践水平,仍将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艰巨任务。
国家非遗中心: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时代焦点,书法作为非遗,如何承担这一时代重任?
肖文飞:中国书法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传统艺术样式之一,对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凝聚中华民族的情感力量具有重大意义。应当从三方面着手,构建中国书法传承与保护的良好生态环境:首先,中国政府主导,以国家力量向国内外普及推广中国书法;其次,各大相关院校、研究机构、各级书法家协会及民间团体合力,具体推进落实书法传承保护的各项政策要求;再者,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中国书法的学习实践。多方合力,三位一体,中国书法就能在新时代焕发出持久、旺盛的生命力,承担起它的历史责任。
国家非遗中心:您长期从事项目相关领域的研究、教学和保护实践,在您看来,项目申遗成功后这十年,其传承、保护方面发生了哪些显著变化?是否可以举一两个例子说明?
肖文飞:每年的两会都有关于书法的提案,申请设立书法专业的高等院校越来越多。书法内容还进入了中考、高考的语文试卷,比如高考语文试题中涉及书法知识的,2018年占9分,而2019年达到12分,这都表明,书法申遗成功这十年,全社会对书法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国家非遗中心:您本人是否参与过当年项目申报工作?可否回顾下当时的情景?是否有印象深刻的事?
肖文飞:中国书法申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是我到中国书法院工作后接到的第一个任务,负责申报文本和申报视频解说词的撰写。
这项工作的时限仅一个月,时间紧迫,任务艰巨。但我深知,中国书法如果能够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将加深国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民众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同时,也将把这一最具中国文化代表性的传统艺术形式推向全世界,体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进而促进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任何困难都能够也必须克服。
申报文本的每项内容,都有严格的行文规范和明確的字数限定,比如对中国书法的整体介绍,必须用最朴素的语言,把书法是什么,书法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对书法做的保护工作等内容在非常有限的篇幅内说清楚,十分不易。
由于对规范不了解,申报文本第一稿出来后,在评审会上专家提出了很多意见,自己心里也很着急。修改、专家评审、再修改、再评审,把文字打到屏幕上,逐字逐句地改,怎样用一种最精简、最准确,但又最朴实的方式,把中国书法的方方面面呈现出来,需要反复思考和打磨。记得那段时间恰逢中秋节,我关掉手机,绞尽脑汁,想了又改,改了又想,前后不下二十稿。
时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先生,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院长王镛先生,经常过问工作进展情况。当时中国非遗保护中心在河南大厦召集全国各地申报项目的骨干集中开会改稿,我还清晰记得,当时的中国书法院常务副院长李胜洪先生和办公室主任曾翔先生深夜提着点心水果来看望我们。
最后的冲刺阶段,我和同事晏晓斐干脆吃盒饭、睡办公室。交稿截止日那天,当在办公室修改完最后一个文字、最后一个标点时,东方的天空已经露出了鱼肚白。在最后的定稿会上,专家们对中国书法的申报文本及申报片解说词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一年后,在阿布扎比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上,中国书法被成功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
国家非遗中心:对于项目未来的保护传承实践,贵单位有哪些计划和展望?
肖文飞:作为国家级的书法创作与研究机构,依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遗保护中心),中国书法院将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找准学术定位,重点做好以下工作:第一,系统深入开展对传统经典的梳理研究,为书法的当代发展提供学术支撑;第二,加强书法对外交流,传播中国文化;第三,培养高端书法人才,为书法的传承与保护储备后续力量;第四,开展书法普及活动,提高书法可见度,做好文化惠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