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模式下乡村教师“老龄化”的现状与分析
——以河南省乡村中学X校为例

2019-12-10 03:38王文浩吴韦佳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11期
关键词:老龄化学校教育

王文浩,吴韦佳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乡村义务教育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但在城乡二元体制的长期压迫下,乡村教师群体难以满足工作现状。因对较偏远地区生活的排斥,年轻教师在工作单位地点的选择上更青睐于城市学校,造成了乡村教师队伍中出现不同程度的“老龄化”现象。教师群体后备力量不足,部分学科出现教师缺位,并且“老龄”教师多为90年代民办教师转正,知识结构老化,不契合当前的教育需求。笔者选择老龄化现象较突出的河南省乡村中学X校为样本,通过对该校现状的描述与分析,结合PPP模式推导出利于乡村教育良性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参考。

图1 近五年X校40岁以上教师所占比重

一、现状描述与分析

河南省乡村中学X校始建于1958年,紧靠国道,交通相对便利,2018 年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验收成为基本均衡学校。自2015年以来,该校40 岁以上教师数量在全校教师总数中的比例逐年上升(如图1),其中2019年该比值最为突出,高达65%。2019 年该校共有教师91位,年龄在20~30 岁之间的年轻教师仅有9 位,约占全校教师总数的10%,而40 岁以上的教师有60位,约占教师总数的65%(如图2)。

图2 2019年X校各年龄段教师所占比重

该校教师“老龄化”现象突出,严重制约了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年龄偏大教师群体的知识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已落后于当前教育需要。由于其本身学历不高,对一些问题的把握存在学科视野上的局限性,教学创新能力匮乏,难以满足义务教育良性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在一校任教多年的“老龄”教师,极易形成一种排外的、服务自我的小团体,这种非正式关系会压抑公平竞争,以“无形之手”操纵学校的晋级评先,在其维护自身地位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排除异己”,限制年轻教师发展,弱化乡村学校对年轻教师的吸引力,进而延缓了学校教师队伍的更新。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教学经验的总结、教学方法的归纳,以及对教育教学实践操作的感悟,都有独到的见解;在学生的培养方面,能够更精准地把握他们面临的问题,给予恰当的帮助与辅导;在帮助提升年轻教师的工作实务能力方面,有更多的经验可以提供参考,能做好“引路人”这个角色;在教学与考试指导方面,对学科知识点的应用与考察更加熟练,甚至对试卷的出题偏好也有一定的了解,充分发挥老教师的教学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乡村教育的发展水平。

在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的当下,乡村教师“年轻化”进程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乡村的偏僻、交通不畅等固有特性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低度城市化现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的发展,甚至在民众心中形成了较为根深蒂固的城市优于农村的观念,以一种“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心态,追逐在城市发展的机会;另一方面,乡村学校正处于一种生源流向城市、升学难,继而更难以吸引优质生源的恶性循环,使教师工作实际效果的呈现难上加难,打击了其工作积极性,而且使有进取心的年轻教师望而却步,限制了乡村教师群体的更新换代。

二、对策思路

PPP 模式是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进行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的新路径,形成于公共管理领域出现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后的融合政府与社会资本优势解决公共服务资金和管理问题的过程(如图3)。乡村教师“老龄化”问题是在乡村教育投资上政府一家独大的背景下形成的,缺乏社会资本的参与和竞争,年轻教师内生动力欠

图3 PPP模式运转流程

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乡村建设,为乡村教育的良性发展和教师“老龄化”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一方面,国家积极推动乡村振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政策落实,大力支持乡村义务教育发展,逐步贯彻“教师轮岗制”,弥补乡村教育人才紧缺的短板;另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通过支持师范类院校的建设,贯彻落实“免费师范生”计划和师范类院校定向招生计划,培养了大量的高水平师范类大学生,同时合理引领日益庞大的毕业师范生群体的工作意向和就业选择,为乡村教师的“年轻化”提供了可能。缺,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年轻人的流失,故将PPP 模式运用到乡村教育供给领域有一定的必要性,具体措施如下。

加强政府主导、学校支持的教师培训。通过政府主导的教师群体再教育,提高包括“老龄”教师在内的全部乡村教师工作能力,将培训周期与教学任务相协调,逐步推进,分批进行,在最大限度保障教师日常教学工作完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能力的提升培训。在乡村学校引进多媒体课堂,将现代科技与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相调适,提高乡村教师的互联网授课能力。学校支持以教学经验分享会为主的交流形式,鼓励“老龄”教师积极帮带年轻教师,传授教学经验,同时倡导“老龄”教师向年轻教师虚心学习新知识,做到已有经验与新知识的糅合,通过思想的碰撞与交流,促成共同进步。

完善教师内生机制,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批判唯“资历”尊的错误观念,提倡一种“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和谐互助精神。另外,通过发扬校内民主、晋级民主,削弱人际关系在教师晋升与发展方面的影响,培育各年龄段教师的主人翁意识,抵制“学校发展与我何加焉”的价值排斥,促进教师以主体地位积极参与学校管理事务。合理建构教师发展内生机制,要求教师自主学习,变教师职业为教师教育事业,强调教师群体的事业化心态,转变“老龄”教师消极熬日子等退休的观念,推进“鬓已白,志未衰”的价值驱动,同时发扬年轻教师的奉献意识和艰苦奋斗精神,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优化教育供给机制,为教育发展提供保障。作为传统义务教育供给主体的政府,在政策制定与财政经费划拨方面,应适当侧重乡村地区,特别要适度倾向于作为民族振兴基石的教育事业。利用充足的财政供给,提升教师薪资福利,激发其积极性,同时以收入优势吸引年轻教师加入乡村教师队伍。运用公开招标的方式引进社会资本进行校区硬件翻新和基础设施优化,提高效率,压缩支出,在更新校园教室设备和教学条件的同时,改善城乡之间的道路交通,满足教师出行需要,加强城乡联系,提升教师群体对乡村教学工作的满意度。切实贯彻“教师轮岗制”“定向师范生”等定点定向的相关工作,保障乡村教师队伍的高水平、年轻化。

畅通双向沟通渠道,提高教育供给与教师需求的契合度。加强学校与社会资本和政府的沟通交流,提高政府回应性,以利润优势等引领社会资本进行乡村教育投资的方向,最大限度地保证供需不错位,真正使政府和社会资本的投入落到实处。通过宣传与教育,尽可能平衡城乡教育在教师及民众心中的地位,减少社会评价对乡村年轻教师扎根乡村、服务乡村立场的动摇。缩小城乡学校教师晋升机会上的差距,逐步将名额分配的天平倾向农村,并严格限制城市学校大规模扩招与新建学校的无序增长。合理利用政府投资和社会资本输入,逐步形成一种城乡交通便利,生活水平差异不大的,在乡村发展前景相对更好的教师工作生活状况,才是乡村教育良性发展的根基。

聘用职业管理团队运营学校,创新学校管理体制。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创新公共部门运营机制,支持社会资本以特许经营、公建民营方式参与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形式。结合乡村义务教育背景,落实管办分离,将其具体内容概括为学校管理和管理团队管理两个方面。在学校管理方面,聘请职业管理团队直接负责教师的培训、考核晋升和教育教学工作安排,落实绩效考核,以工作成果为依据,避免人情关系阻碍优秀教师发展,鼓励教师关注学生综合培养;在管理团队管理方面,政府教育部门设定具体翔实规定,定期考核职业管理团队业绩,建立准入退出机制,保障职业管理团队的工作效率和水平。以此提高乡村教育水平,形成以能为先的公平晋升环境,吸引年轻教师进入乡村教育领域,“年轻化”乡村教师队伍。

猜你喜欢
老龄化学校教育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国外教育奇趣
老龄化研究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校推介
应对老龄化 中法共同课题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