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辉,刘 莹
(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影像一科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63)
核磁共振成像检查(MRI)又称为磁共振成像;这种检查方式主要是利用了核磁共振原理,主要通过检测外加梯度磁场所释放的能量在物质中不同结构环境下不同的衰减而发出的电磁来绘制物体内部的结构[1]。帕金森病作为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震颤、肌肉僵硬等,对于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均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在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必须要对其采取有效的诊断措施,以此来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状况[2]。本次研究了80例帕金森病患者,分析了MRI在帕金森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具体报告如下:
选择80例帕金森病患者,所有患者均为2019年1月—6月于本院就诊的患者。其中,男患者46例,女患者34例,患者的年龄在57~79岁;平均年龄(62.37±2.64)岁;所有患者在各项资料中均可以进行对比。
MRI检查:使用MR扫描仪对患者进行检查。采用正交头部线圈对患者的头部进行SE检查,轴位为T1W1,轴位与矢状位T2W1进行扫描。轴位扫描的基线为一条通过胼胝体膝部与压部最低点并延伸到全脑的连线,矩阵设置为256×256,层厚为5mm,层间距为1mm,视野为230mm×230mm。在采用轴位T2W1扫描获取的图像中,测量处于红核与黑质网状带两个低信号区域之间的等信号区宽度。依照T2W1白质高信号所处的部位,将其分为侧脑室附近白质高信号与半卵圆中心白质高信号。使用双盲法针对所有患者进行MRI检查,所获取的白质高信号与SNc宽度进行测量。
对比所有患者临床诊断准确率;诊断标准:(1)检查中患者黑质致密带变窄;(2)黑质和苍白球中表现为局灶性高信号,加权像较为显著;(3)黑质和苍白球中局灶性萎缩;(4)两侧壳核质沉积,在T2加权像中表现为短T2信号,构成虎眼征。
80例患者均采用MRI进行诊断后,共有72例患者确诊为帕金森病;MRI在患者临床诊断中的符合率为90.00%(72/80)。
帕金森病在不同的病情分期中,患者的临床诊断也有所不同:①帕金森病生理变化前期:在这一阶段中目前尚未有确诊的方法,只能够通过基因检测筛选出高危人群;②帕金森病临床前期:能够通过生物标志物或影像学检测,发现患者大脑中的异常情况;③帕金森病运动症状前期:患者会出现嗅觉障碍、便秘、睡眠障碍、焦虑以及抑郁等非运动症状[3];④帕金森病诊断前期:部分患者会出现典型的帕金森病运动症状与体征,但尚不符合临床中的诊断标准;⑤帕金森病:患者出现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等典型运动症状。
在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多采用MRI的诊断方式;而在MRI诊断中,通常会采用T1WI联合T2WI以及SWI来探查帕金森病铁沉积。MRI信号变化的主要原因便是铁离子在锥体外系沉积。铁的沉积会出现局部磁场的均匀性出现失衡,失相位而使得T2信号下降。铁在人体脑部主要以铁蛋白的形式进行储存,铁蛋白则属于超顺磁性物质,能够显著对T2的对比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并非只存在铁沉积中,不管是顺磁性或是反磁性物质,只要通过改变局部磁场,均会使得附近空间相位产生变化,进而能够产生信号的去相位,导致T2下降。因此,常规T2WI对于帕金森病患者铁沉积检出的灵敏度较低;SWI则具有以下几项特点:具有较高分辨率的三维梯度回波成像,能够在三个不同的方向中进行完全流动补偿,薄层厚防止信号丢失,相位图能够通过滤波降低而降低不必要的场效应,进而产生相位蒙片,通过相位蒙片对于磁距图来进行增强处理,这种图像采集与处理及时能够有效增加磁矩图像的对比性,对于铁沉积具有较高的敏感度。而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其铁在脑中的沉积量也会随之增加;对于老年患者来说,MRI影像能够观察其小脑齿状核、苍白球、红核等亲铁核团均会表现较为显著的由于铁沉积而导致的T2WI低信号情况,因此MRI对于存在运动障碍患者的敏感性较低[4]。同时,运动性障碍患者也不存在影像学中的特异性表现,单纯采用影像学诊断较为困难。
现阶段,MRI作为一项较为成熟的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针对帕金森病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具有方便、费用低等特点。其能够通过利用帕金森病患者脑部组织中的水分弥散性来充分了解患者脑蛋白纤维束退行的病变情况,依照各种特异性分数来作为评价的指标。患者的特异性分数越低,则表明患者脑部蛋白纤维束的完整性越差。在本次研究中,针对针对80例确诊为帕金森病患者进行了MRI检查,通过检查结果显示,其中有72例患者确诊为帕金森病,临床诊断的准确率具有90.00%。由此也能够表明,MRI在帕金森病患者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能够有效判断患者的病情状况,为后期的临床诊治工作提供更多的临床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