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雅信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一科 商丘476100)
急性心肌梗死(AMI)好发于中老年患者,发病急骤、进展迅速,严重威胁患者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目前,冠脉内溶栓为AMI常用治疗方法之一,在恢复心肌再灌注、挽救濒死心肌细胞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仍有部分冠脉内溶栓患者再通率不佳[1]。有研究指出[2],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具有扩张动脉血管、增加心脏排血量的作用。本研究选取我院82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分组探究rhBNP联合冠脉内溶栓治疗AMI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6月~2019年3月收治的82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1例。对照组女18例,男 23例;年龄 51~72岁,平均(60.53±4.58)岁;发病至溶栓时间 1~6 h,平均(3.96±0.95)h。研究组女 16例,男 25例;年龄 50~73岁,平均(61.25±4.91)岁;发病至溶栓时间 1~6 h,平均(4.20±0.89)h。两组基线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AMI诊断标准[3];发病至溶栓时间≤6 h;知晓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严重脑、肺、肝、肾功能障碍者;不能配合完成研究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冠脉内溶栓治疗:溶栓前给予吸氧、静休、硝酸甘油、ACEI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抗血小板药物等常规治疗,然后常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进行冠脉内溶栓,溶栓后给予阿司匹林、肝素等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rhBNP(国药准字S20050033)治疗,先静脉推注1.5 μg/kg,然后以0.01 μg/(kg·min)行静脉泵入,共泵入3 d。两组均持续治疗7 d。
1.4 观察指标 (1)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包括再通率、心电图ST段回落≥50%率。(2)两组治疗前后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NT-proBN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采集空腹静脉血3 ml,离心处理后取血清,以胶体金法检测血清NT-proBNP水平,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IL-6水平。(3)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包括心脏指数(CI)、左室射血分数(LVEF)。(4)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呕吐、头晕、心悸。
1.5 疗效判定标准 再通评定标准:(1)溶栓2 h内胸痛症状迅速缓解并消失;(2)溶栓2 h后心电图ST段回落≥50%;(3)血清肌酸激酶峰值提前;(4)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满足以上2条及以上者(第1条和第4条组合时除外)为再通。
1.6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再通率及心电图ST段回落≥50%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NT-proBNP、IL-6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清NT-proBNP、IL-6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NT-proBNP、IL-6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NT-proBNP、IL-6水平比较(ng/L,x±s)
2.3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CI、LVEF 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CI、LVEF均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 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x±s)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9.76%)与对照组(7.32%)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例(%)]
AMI为一种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发病早期常采用冠脉内溶栓治疗,可迅速溶解血栓,促进冠状动脉再通,恢复心肌供血供氧,从而达到改善患者心功能的目的[4]。但单独使用冠脉内溶栓技术治疗AMI的整体疗效并不理想。相关研究指出[5],人脑利钠肽作为一种内源性多肽,具有拮抗心肌细胞、去甲肾上腺素、醛固酮等的作用,当心力衰竭发生时,机体产生大量的人脑利钠肽,发挥补充代偿作用。近年来,rhBNP逐渐应用于AMI患者,其属于人工合成的B型利钠肽,与心肌内源性脑钠肽结构相同,具有减轻心脏负荷、心肌损害的作用,且能扩张动脉血管,促进心脏排血量增加,保护缺血心肌[6]。
本研究将rhBNP与冠脉内溶栓联合应用于研究组,结果显示,研究组再通率及心电图ST段回落≥50%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可见rhBNP联合冠脉内溶栓治疗AMI的疗效显著,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相关研究指出[7],血清NT-proBNP为临床诊断AMI、评估患者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指标,其水平越高表明心肌缺血越严重。而rhBNP可促进水钠排泄,改善心肌细胞代谢水平,逆转心室重构,调节神经内分泌,下调血清中NT-proBNP等因子水平。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治疗后两组血清NT-proBNP、IL-6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两组CI、LVEF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联合rhBNP能进一步下调血清NT-proBNP水平,减轻炎症反应,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综上可知,采用rhBNP联合冠脉内溶栓治疗AMI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促进血清NT-proBNP、IL-6水平降低,改善患者心功能,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