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翠萍,卢进进
(德州市人民医院,山东 德州 253000)
急性心肌梗死是急诊科常见的疾患,这种心血管疾病以进行性心衰、心律失常、胸痛为主要症状表现,且发病后病情快速进展、急切,若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则会危及生命安全,致残、致死率极高,预后不佳[1]。急诊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时时间最宝贵,把握好抢救时机则占据抢救主动权,是成功抢救患者的关键影响因素[2]。护理人员需把握好一切机遇为患者赢得最佳抢救时机[3]。鉴于此,我院急诊科开展急诊护理路径,效果满意,详细报道如下。
选择2019年1~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3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选者符合WHO急性心梗诊断标准,经影像学检查后确诊,经心内科专家医师会诊同意后,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休克、心衰、肝肾功能障碍、恶性肿瘤患者。其中男性82例,女性31例;年龄34~78岁,平均(54.8±0.2)岁;梗死类型:21例间壁梗死、32例广泛前壁梗死、31例下后壁梗死、29例高侧壁梗死。根据护理方法的差异性进行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为53例、60例,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收治急性心梗患者后立即送抢救室,严密检测生命体征和观察临床症状,遵医嘱进行吸氧、镇痛、心电监护、溶栓治疗。心电图明显的早期做介入治疗,心电图不明显但查血心肌钙蛋白值高的住院观察。
表1 两组患者观察指标比较[,n(%)]
表1 两组患者观察指标比较[,n(%)]
观察组在上述常规护理基础上运用急诊护理路径,具体如下:①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组建心肌梗死护理小组,要求组员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知识和护理水平,听取专家意见,修订和完善各种突发情况下的紧急预案、急诊护理路径表;②优化急诊科护理人员排班制度;③护理小组组员必须定期接受培训、参与进修,组织大家针对院内急诊护理路径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优缺点进行讨论、优化;④注重培训护理人员的心理疏导技能,在急诊抢救过程中能临危不乱、有条不紊地疏导紧张情绪,消除心理负担;⑤急诊分诊护理人员初步评估和检查病情后进行快速分诊,执行临床护理路径表,先进行有效抢救措施,再进行挂号登记,开放绿色通道,送入抢救室通知医生及护理人员实施抢救。快速给氧、监测生命体征、心电图、开放静脉通道、采集血液标本,遵医嘱给药。警惕发生心律失常、心衰、休克等紧急情况,积极预防并发症;⑥指导患者合理饮食,进食易消化食物,禁食脂肪、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待病情稳定后恢复正常饮食。
观察两组分诊评估时间、抢救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等。
数据处理采用SPSS 17.0,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χ2检验,在P<0.05时差异显著。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分诊评估时间(1.1±0.3)min及抢救时间(35.6±2.7)min、卧床时间(8.9±0.8)d、住院时间(12.5±2.3)d均显著缩短,并发症发生率8.33%明显降低,护理满意度(92.2±2.3)分更高,两组数据对比,P<0.05,差异明显,见表1。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但随之而来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增加、生活习惯改变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各种急慢性疾病的患病率不断攀升,医疗服务供不应求,同时对医疗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中国社会老龄化步伐加快,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基础性疾病问题非常明显。有研究发现,血管疾病和心肌供氧能力关系密切[5]。急性心肌梗死是因为心肌细胞急性持续性缺氧后坏死所致,患者出现心率失常、胸痛、休克,病死率高[6]。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后急诊救治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救治措施的有效性、抢救时机的把握等,抢救时间越短,救治效率越高[7]。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救治过程中护理配合效率的高低也直接影响最终救治效果[8]。常规护理中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抢救时机而造成延误[9]。护理路径具有高效、科学的优势,是以护理专家、医学专家的临床经验总结为基础,以事先制定好的护理操作路径来为患者提高系统化护理[10]。急诊护理路径针对急诊科患者特点实施针对性抢救配合性护理,避免患者在各环节滞留,确保按照路径表中的标准时间点进行规范的护理,这种护理具有主动性、标准性、预见性。与传统护理相比,护理路径下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工作效率更高,能更好地保证患者最快速地接受最合理的救治。我院急诊护理路径通过成立小组、查阅资料、制定护理路径、实施护理等更好地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提供护理服务,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本组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分诊评估时间及抢救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急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可大大缩短抢救时间,减少并发症及死亡事件,并缩短急救后住院时间,改善预后,值得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