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林华(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拉祜族主要集中在云南省的西南部,是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之一。老达保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拉祜族小村寨,立足实际以特色的民族音乐文化为基础,走出了一条文化扶贫的新道路,成为拉祜族的一张名片。2005年组建了民间文艺表演队“雅厄艺术团”,2013年由艺术团发展为澜沧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有限公司。音乐展演成为公司传播拉祜族音乐文化的主要形式,内容丰富多彩的展演活动将拉祜族的音乐文化活态的传承和传播下来,并展示给全世界人民。在传播的过程中为了迎合游客的需求,音乐也在不断地进行创新与变化。
(一)自然环境
老达保寨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酒井乡勐根村,在澜沧县城东南部,国道214线旁,距县城42千米,总面积约7.14平方千米,距离乡镇29千米。村寨中几乎都是山地高原,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房屋建构,整个寨子的房屋错落有致,寨子里的小路也是蜿蜒曲折,高低不平,不断地有上坡、下坡的路段。村寨的气候是亚热带气候,平均气温在23℃左右,平均降水量为1800毫米左右。由于气候的原因,房屋也是尖顶的房顶利于排水。当地主要经济作物有茶叶、甘蔗、松脂、水果等。
(二)人文环境
老达保全寨119户,有495口人,均为“拉祜纳”支系,信奉基督教。拉祜族有自己的语言,分为拉祜纳和拉祜西两大方言,拉祜族本无文字,本民族的历史文化靠口口相传。1957年,国家为拉祜族创造了一种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对拉祜族社会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节日:葫芦节、新米节、圣诞节、春节。
2.传统乐器:“芦笙”“小篾”“哩嘎嘟”等。其中“芦笙”是拉祜族中最常见的一种乐器,由男性演奏。“小篾”是拉祜族女性常用的一种口弦类乐器,由金竹制作而成。“哩嘎嘟”类似于“箫”是拉祜族中男女老少都能吹奏的乐器,材质也是金竹。
3.歌曲:主要有叙事歌、儿歌、婚恋嫁娶歌、节令生产歌等4类。其中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世诗歌《牡帕密帕》就是叙事歌的一种。
4.舞蹈类:主要的是芦笙舞和摆舞,芦笙舞是男子跳,而摆舞是女子跳。
(一)雅厄艺术团的缘起
老达保曾经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山区贫困村寨。近代以来许多专家学者来到这个拉祜族小村寨,发现了优秀而独特的拉祜民族音乐,便将拉祜族音乐文化进行研究与传播,使得更多的人了解拉祜族,喜欢拉祜族的音乐。2006年国务院批准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不断加强对少数民族音乐的重视与保护。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政府也常常支持和鼓励举办各种活动来让边陲地区的音乐走进城市、走进校园,让更多的人了解祖国的多元文化。老达保寨子里的芦笙舞传承人李石开,从2000年起就经常到全国各地演出。经过多次的外出表演,李石开发现国家对民族音乐是如此的重视,于是他就教寨子里的村民跳芦笙舞,唱拉祜族的歌。2005年由李石开带头创立了“雅厄艺术团”,从此老达保走向了文化扶贫之路。
(二)展演形式
音乐展演的形式根据游客的数量来决定展演的形式与地点,分为以下3种:
1.小型组合展演
小型演出是4~6人表演,有一桌吃饭的客人,场地是李娜倮家或张扎啊家开的私人餐厅。
表演的流程是:全体演员站成一排举杯齐唱《敬茶歌》,随着歌声的结束,双方碰杯喝茶,这一开头的仪式代表欢迎游客的到来。接下来是一首《打猎歌》,无伴奏四声部合唱,讲述了拉祜祖先打猎的故事。之后女子下台,几名男子边吹芦笙边跳着舞就走进了客人的视野,一段原汁原味的拉祜族芦笙舞开始了,一段几分钟的舞蹈,却道尽了拉祜人民的日常生活,里面的舞蹈动作,有磨刀、耕地、学青蛙等。芦笙是拉祜族每个男人必学的乐器、是拉祜男子的象征。男子下台之后,几名女子伴着鼓声跳着上台,这就是有名的《摆舞》。在表演中,有一个人负责打鼓,伴随着充满节奏感的鼓声,其余女子开始整齐而有序的舞蹈。舞蹈的动作源自拉祜人民田间劳作的场景,有播种、割谷子、打谷子等一系列农耕动作。接下来是男女合唱的《快乐拉祜》,这首快乐、悠扬的歌曲是由老达保寨子里的李娜倮创作的现代歌曲,由吉他伴奏。吉他是拉祜族近现代唱歌使用非常多的一个乐器,凡是现代新创作的曲目都是由吉他伴奏的。因为有吉他伴奏加上歌曲旋律欢快、朗朗上口,客人们的情绪被调动了上来,手跟着节奏拍起来,身体也随着节奏摆动。一首讲述缠绵爱情的《婚誓》将情绪继续推向高潮,这首歌好多人都听过,大家都小声一起唱起来。这首歌是中国著名电影音乐作曲家雷振邦在1955年来拉祜族地区,听到拉祜人民唱的民间调子,根据拉祜调子的旋律改编。前面用拉祜语唱,最后一段用汉语唱。在情绪的高潮中渐渐走向演出的尾声,一首《实在舍不得》优美、动听又有点忧伤,客人和演员都面露满满的不舍,却将要说再见。伴随着歌声客人起身离开,歌手边唱边送,加上一首《不想说再见》让客人在优美、动情的歌声中离去。一场小型、简单的表演就此结束。
2.中型组合展演
中型演出10~20人表演,大概有3~5桌的客人,场地是公司餐厅。中型演出由于是接待小团队游客,多了一项程序。洗尘接风——在游客进门前,门口并排站着3名女子,中间的端着一盆水,左边的拿着毛巾,右边的拿着瓢。过程是一个舀水让客人洗手,一个端盆接洗手的水,一个拿着毛巾让客人擦手,这是拉祜族的礼仪,寓意让客人洗掉一路的风尘与辛劳。两侧站着表演的人员,唱《快乐拉祜》迎接客人。
表演流程:开场第一首歌曲是《敬茶歌》流传下来的拉祜调子,由于改革开放后经常有领导来老达保寨子,所以澜沧县城的一位叫王桂的老师,在1984年将其改编成一段汉语唱的,一段拉祜语唱。《拉祜家乡美》是拉祜民间调子。之后是《打猎歌》《芦笙舞》,由10名男子一起边吹芦笙边跳舞。接下来是《摆舞》10名女子跳,有一个人打鼓,其余女子齐跳。《婚誓》是雷振邦在1955年来拉祜族地区,听到拉祜人民唱的民间调子,根据拉祜调子的旋律改编。开始是用拉祜语唱,最后一段是用汉语唱。《敬酒歌》要敬三杯酒,在喝每杯酒之前先要唱一段歌,唱完再喝酒,对于每杯酒之前唱什么歌没有固定和具体的歌曲,随意唱,只要歌曲好听就可以。第一杯同心酒,第二杯交杯酒,第三杯拥抱酒。《心连在一起》《澜沧我的家乡》是由李石开的大儿子李扎努创作的一首现代歌曲。最后以《丰收歌》《实在舍不得》结束整场表演。
中型与小型演出的区别是人多,气氛更加活跃、热闹。中间多一个《敬酒歌》跟客人互动,《团结舞》由几个男人弹吉他唱歌,其余人拉上客人,手拉手围一个圆圈跳舞,让游客融入氛围之中,真实地感受到拉祜人民的热情、快乐。
3.大型组合展演
大型演出是全体老达保寨子中会唱歌跳舞的人们,地点是广场舞台。形式和曲目与中型演出很相似,只是多一个《神鼓摆舞》。因为有广场的牛皮鼓,这段舞蹈气势磅礴,广场的楼下楼上都站满了人,一起来跳这段舞蹈。在表演的人群中,有80多岁的老人生龙活虎地跳芦笙舞,也有小到三四岁的小孩子手脚不灵活地学着大人的动作,年轻气盛的中年人是表演的主力,将整场表演进行的有序而精彩,向观看者表达拉祜族人民的热情和友好,让外来者感受到拉祜族人民的生活与音乐。
在这一场民族音乐的展演中,有许多曲目,每段音乐都有它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其中既有原汁原味的拉祜族传统音乐,也有吉他伴奏的现代流行音乐。这种状态形成的原因有很多,既有社会环境的变化所造成的影响,也有老达保村寨进行旅游开发形成的改变,但追根究底“不变”是根本,“变”是细枝末节。
(一)“变”——细枝末节
老达保寨子通过旅游传播的方式,将拉祜族的音乐带向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由于传统的原汁原味的拉祜族音乐演绎出来会比较单调、晦涩难懂,大众不容易接受。所以现在拉祜族的音乐是在传统音乐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加入了流行的元素。通过加入这些元素,让拉祜族的音乐更加丰富多彩,民众喜闻乐见,在一种喜爱与享受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拉祜文化的熏陶。虽然加入许多流行元素,但并没有喧宾夺主,拉祜族的主流音乐文化一直活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拉祜人民的心中。老达保寨子里的小孩子因为从小在这样的音乐氛围下长大,唱歌、跳舞成为一种本能。老达保寨子里无论什么地位、多么有钱的人,只要有空闲就会去地里干农活,他们没有因为繁多的展演而放弃自己原本的生活,一直在这片繁育了他们生命、音乐和文化的土地上正常的生活。
(二)“不变”——根基
在整场的音乐表演中虽然有许多创新曲目,但也有原汁原味的拉祜族传统音乐,如芦笙舞、摆舞。芦笙舞是由男子表演的芦笙乐器和舞蹈相结合而成的一种形式,舞蹈动作主要是模仿动物、劳作和日常生活的情景,芦笙起伴奏作用。芦笙舞有80多套,常跳的有老鹰舞、青蛙舞、播种舞、织布舞、捉鱼舞等等很多种舞蹈。摆舞是拉祜族女子跳的舞蹈,由一人打鼓,给出节奏,跳舞人员根据节奏来表演动作。舞蹈中的动作也都是来自田间地头的农作场景,如:插秧、播种、割谷子、打谷子等。这两种传统的拉祜族音乐舞蹈充分地体现出拉祜族优秀的音乐文化以及田间地头的平凡生活。
通过音乐展演,让老达保村民走向致富之路,更为音乐的传播搭起了桥梁。一场看似简单的表演,通过唱歌、跳舞给游客一种异域音乐的视听感受,使得拉祜族音乐广泛传播。内在更深层次的是强大的文化背景的支撑,在这片历史沉淀的文化土壤中养育出的拉祜族人民,将拉祜族的音乐融入他们的骨血之中。虽然在发展的过程中,音乐有创新、有变化,但从内而外的拉祜族音乐精神永远不会改变。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