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骨质疏松药物在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中的应用

2019-12-10 08:41:41温立
药品评价 2019年21期
关键词:酸盐骨细胞骨密度

温立

天津市津南区咸水沽医院,天津 300350

脊柱是由33块椎骨借韧带、关节及椎间盘连接而成用以支持躯干、保护内脏的关键支柱,脊柱骨折属于骨科常见性损伤,发生率占整体骨折患者的5%~6%,多发于胸腰段,颈部、腰椎骨折发生较少,胸椎骨折发生最少,且一般会伴随脊髓或马尾神经损伤[1]。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老年人骨质疏松情况比较严重,椎体的支撑力下降,轻微的外伤或者摔倒都会导致腰背痛,甚至骨折[2]。大量研究表明,抗骨质疏松药物在治疗原发性和继发性骨质疏松时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而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治疗过程中不光要使用手术治愈骨折,还需要进一步对骨质疏松情况进行改善[3],本文主要对抗骨质疏松药物在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治疗提供参考。

1 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

人体出现骨质疏松后,轻微外力作用或摔倒即会导致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高龄、女性均是发生的高危因素,骨质疏松性骨折常发于脊柱、髋部及前部远端,其中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发生率最高[4]。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致病因素复杂,主要与人种、年龄、性别、饮食习惯、运动习惯、服用药物、性激素分泌量等因素相关,多发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此时机体骨骼内无机物含量迅速减少,长期以来骨脆性增加,骨代谢、骨量、骨密度降低,进而出现骨质疏松[5]。研究表明,高于50岁的人群12%左右会出现明显的椎体变形,以高龄女性尤为显著,50%的女性和20%的男性至少会出现一次骨质疏松性骨折,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主要以楔形骨折为主,椎弓根间距增加及椎板纵向骨折较少[6]。

2 抗骨质疏松药物重要种类及代表药物药理作用

骨质疏松症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组骨病,常见于老年人,一般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和继发性骨质疏松,主要由骨代谢紊乱、骨量减少、骨密度异常等多种原因共同诱发,骨质疏松致使患者在日常活动、意外伤害、运动时极易出现骨折的危险,而老年人更是其中的高危群体。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手术临床上主要应用于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且一般认为手术治疗仅是治疗过程的一部分,仍需要术后配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7]。

2.1 基本补充剂钙剂可以维持基本骨代谢平衡,保证常人基本骨健康,我国营养学会发现,我国人均每天钙摄入400mg左右,但正常情况成人每天需要钙摄入800mg,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每天需要钙摄入1000mg,保持此钙摄入量,可以有效补充钙,减缓骨丢失,改善骨矿化[8]。钙剂往往和维生素D联合应用,碳酸钙D3片是代表药物,为一种复方制剂,一般每片含碳酸钙1.5g,相当于600mg钙,常规每天1片即可,其中维生素D3可以促进胃肠道有效吸收钙,致使骨形成及骨矿化速度加快,骨骼肌肌力加强,减少骨折风险[9]。肝肾功能不全、维生素D代谢障碍患者可使用骨化三醇类药物治疗,盖三淳为代表药物,每次0.25μg,每天3次即可,骨化三醇是维生素D3经肝脏、肾脏羟化酶代谢出的抗佝偻病活性最强的1,25-二羟代谢物,主要功能包括:①增加小肠对钙的重吸收;②恢复破骨细胞活性或形成新的破骨细胞,促进骨吸收;③促进肾脏近曲小管对钙的重吸收[10]。

2.2 抑制骨吸收抗骨质疏松药物抑制骨吸收抗骨质疏松药物主要通过减少破骨细胞产生或降低破骨细胞活性,进而促进破骨细胞的凋亡,骨吸收和骨重建受到抑制,不会高效刺激骨形成,增加骨量。①雌激素替代治疗:雌激素替代治疗早期被用于预防和治疗绝经期骨质疏松,倍美力为代表药物,每次0.3mg,每天1次即可,雌激素可以阻止生长因子和以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6,IL-6)为主的白细胞介素家族的激活[11]。IL-6是一种骨吸收的高效刺激剂,雌激素通过阻断IL-6受体,破骨细胞及IL-6的合成受到抑制,破骨细胞的凋亡被促进,雌激素也可延缓甲状旁腺激素的骨吸收作用,可见雌激素尤其对于绝经期骨质疏松,可有效地抑制骨吸收,降低骨转换,增加骨密度[12]。雌激素不但可以作用于骨质,还会强烈刺激乳房、子宫等组织,引起组织出血,服药后会出现恶心、食欲不振、子宫内膜过度增生等,在美国和其他国家,其不良反应已限制了雌激素治疗骨质疏松的长期应用。②双膦酸盐类抗骨质疏松药物:双膦酸盐是一种骨转换抑制剂,可以抑制成骨细胞及破骨细胞,抗骨吸收的同时抑制了骨形成及骨钙化,阿仑膦酸钠为代表药物,每次70mg,每周1次即可,阿仑膦酸盐是第三代氨基二膦酸盐类骨吸收抑制剂,作用包括抑制破骨细胞活性、促进破骨细胞凋亡、降低骨转换、维持骨代谢正平衡,进而降低腰椎和髋骨骨折的发生率[13]。双膦酸盐类抗骨质疏松药物分为三代,第一代产品为羟乙膦酸盐,抗骨吸收特异性较差,不良反应较多;第二代产品为氯膦酸盐、帕米膦酸盐、替鲁膦酸盐,此时抗骨吸收特异性已经较好且不良反应减少;第三代产品为阿仑膦酸盐、利塞膦酸盐等,与骨内羟磷灰石的亲和力较强,当破骨细胞溶解骨基质羟磷灰石晶体,进入其中的药物被释放,发挥作用,药物特点是抗骨吸收活性强,无骨矿化抑制作用[14]。

2.3 促进骨形成抗骨质疏松药物促进骨形成抗骨质疏松药物主要有甲状旁腺激素、前列腺素E2、他汀类调脂药及氟化物等,其中前列腺素E2作用效果强烈,可以刺激成骨细胞分化增殖、促进骨合成,但全身不良反应多,临床上应用较少,同理他汀类调脂药用于治疗骨质疏松也仍处于基础和临床研究阶段[15],而氟化物增加松质骨骨量、减低骨折发生率的作用与其增加皮质骨空洞的不良反应相当,临床很少使用。甲状旁腺激素是第一类2002年12月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用于刺激骨形成的促骨合成药,主要通过促进骨合成、减少骨吸收、改善骨结构、增加骨密度、增加骨强度、增加骨量等发挥作用,降低椎体与非椎体骨折发生率,但其长期使用后效果会下降,停药后骨密度会出现反弹迹象,联合治疗时会受到其他抗骨质疏松药物的影响,且价格昂贵,推荐严重骨质疏松症或对其他抗骨质疏松药物不耐受患者使用[16]。

3 结语

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是由骨质疏松症致使的骨折症状。随着现代临床治疗技术的蓬勃发展,对于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治疗方案研究更为透彻,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抗骨质疏松药物可以应用于骨折手术后。本研究发现,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进行手术后只单纯地改善骨折症状,未从根源解决病因,会出现再骨折等情况。而抗骨质疏松药物可以直接作用于细胞层面,调控破骨细胞或成骨细胞,平衡骨吸收或骨形成,或者直接补充钙摄入量,可以良好解决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术后仍存在的骨质疏松问题,改善预后。目前对于抗骨质疏松药物在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中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有利于获得临床上的数据支持,判断抗骨质疏松药物的实际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酸盐骨细胞骨密度
机械应力下骨细胞行为变化的研究进展
预防骨质疏松,运动提高骨密度
中老年保健(2022年3期)2022-08-24 03:00:58
调节破骨细胞功能的相关信号分子的研究进展
天天喝牛奶,为什么骨密度还偏低
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双膦酸盐在骨相关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不要轻易给儿童做骨密度检查
骨细胞在正畸牙移动骨重塑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OSTEOSPACE型超声骨密度仪故障案例解析
高铁酸盐的制备、性质及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磷钼钒杂多酸盐MxHyP2Mo15V3O62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应用化工(2014年8期)2014-08-08 13: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