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伶
摘要:数学实践,大大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生活实践来学习数学知识,也非常符合小学生认知新事物的习惯,对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也大有裨益。本文通过详细阐述《认识人民币》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实践活动,探索实践对数学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浅谈;一年级学生;认识人民币;实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通过实践活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并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通过实践,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在课标理念的启发下,我们将数学实践应用到日常教学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认识人民币》是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单元的内容要求学生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和它们之间的十进制关系,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能看懂物品的单价,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虽然人民币在生活中非常常见,但是一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少,且当下社会信用卡支付、线上移动支付等无现金支付方式非常流行,以至于这个年级段的孩子很少机会直接接触人民币。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我们直接进入课本学习,学生可能会较难以理解和消化这些内容。
如何能帮助学生能快速高效突破这些困难,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呢?经过精心备课,我们将数学实践活动贯穿在课前、课中和课后,有效提升课堂效率。
一、课前实践: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
在课前,我们做了一个小调查,对一年级196个学生进行了摸底考试和问卷调查。摸底考试的内容包括人民币单位换算相关的填空题、判断题,如:2元=()角,80角=()元,等等,结果显示80%的学生不及格。问卷调查的内容是:“你有经历过用现金购物吗?”结果显示67%的学生表示看过家长现金购物,但没有亲身经历过;23%的学生表示既没见过家长使用现金购物,自己也没有亲身经历过;只有10%的学生表示自己有使用现金购物的经历。这个数据足以表明,孩子们认识和使用人民币的实践能力有待提高。同时在课前,我们通过和部分二年级家长和老师的沟通,得知在一年级学习《认识人民币》这个单元时,学生们很难理解这部分内容,老师也教得很辛苦。
针对我们的课前调查,我们对《认识人民币》這一单元的知识重新思考。我们想,与其给学生灌输知识,还不如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只有让孩子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体验发现问题,才能促使他更主动更积极地去探索答案。因此,我们在寒假前制定了一个假期数学实践作业:①走进超市寻找人民币单位元、角、分;②认识价格牌,会读出上面的价格;③探索人民币三个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让人惊喜的是,学生和家长都很支持和认可我们设计的实践活动,整个假期的班群信息都是家长们分享带领孩子认识人民币、使用人民币的真实生活场景。还有家长自创了“居家模拟购物游戏”,不仅得到孩子和家长认同和喜欢,还能让孩子在具备好奇心的同时又充满了期待,为即将到来的数学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这样的课前实践探索活动,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上给学生带来一种成就感,也为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保持这种学习兴趣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课中实践:生活经验助力课本学习
有了课前的实践探索为基础,课堂中我们用真正的人民币代替教具中的样币,孩子们兴奋地叫起来“这个我知道!这个我认识……”我们灵机一动,把“认识人民币”这个环节改为了“小老师课堂”,由学生来主讲。这既是对认真完成课前实践孩子的认可,也是对课前实践活动的一个反馈和奖励。我们一直认为,孩子能把他理解的知识清晰地表达出来,才是真正掌握了这个知识。
当然,由于低年级的孩子因为年纪小、表达能力有限,在小老师活动后我们引导学生通过观看微课来进行补充和总结,把孩子们课前自主探索获得的成果和通过小老师讲解的零散知识整合起来。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和短视频,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人民币币面图案的来源等内容,让学生从文化层面、生活层面、数学层面多维度来认识人民币。
整节课下来,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全神贯注,并且非常享受这样的课堂。我们想,这份成功的体验不仅归功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课堂,更加得益于准备充分的课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在课堂中反馈,感受数学学习带来的乐趣,让孩子们发自内心地想去学习,同时这也是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的好机会。正如爱默生说的那样:“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三、课后实践:将课本知识应用于生活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再大的困难,也能自然而然地在这次实践中找到方法或思路。在完成了课前实践探索和课堂学习后,我们开展了以下的活动:
1.跳蚤市场——我是小老板
在孩子们具备了人民币基本知识后,我们在班级开展了“跳蚤市场”活动,给孩子们创设了一个较真实的购物环境。为此,我们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班级的孩子自由分组,各小组自备安全食品、自制价格牌、宣传海报等。同时我们分工明确,小组领袖指导小组成员分工。教师负责指导孩子们如何找零、如何记账、如何让自己的东西好卖又有赚等等。家长们负责帮孩子准备安全食品、指导定价和协助制作价格牌。
活动中,孩子们各司其职,兴趣浓厚。可能有些孩子在找零的时候遇到困难,但是他们会主动去寻求帮助,主动去想解决办法。我们想,这不就是实践的意义所在吗?家长们也乐在其中,一个家长在她的微信朋友圈中说:“今天的活动,孩子们都很满足,小老板们算是发财了,小吃货们边吃也会边算数了!”
这个过程就是孩子成长的过程,把数学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数学的教学内容也就丰富又鲜活起来了,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对学习过的知识印象深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家长课堂——小小理财师
一年级的孩子有较强的崇拜心理,他们对成人的崇拜建立于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当孩子看到自己的父母也走到讲台上为同学们讲课时,他们内心是兴奋的、自豪的。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我们借机请家长代表来给孩子们聊聊理财,让孩子们简单了解一下家庭的每日开支、每月开支和每年开支,同时了解简单的理财和记账方法。
这也是一个培养孩子情商的教育契机,让孩子知道父母挣钱不易,知道爱惜人民币,懂得节约不浪费。
3.社会实践——今天我持家
尽管现在移动支付等线上支付方式已经成为当下购物的主流,我们依然鼓励和动员家长带领孩子在生活中体验现金购物,例如去超市购物、去水果店买水果、去商店买衣服等等。这绝对是一个学习找零的最好契机,同时学生又在实践中强化了对知识的理解,让数学知识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由难变易。
在经历了这些实践活动后,孩子们说:“原来人民币作用这么大!原来考试卷中的题目都是从生活中选出来的!学习人民币真好玩!”是的,数学本来就来源于生活,我们通过生活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消化这些数学知识,这就是所谓“知行合一”吧!
四、实践心得——回归生活感受数学魅力
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的实践和学习,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的成绩比摸底检测的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全班的优秀率、平均分和同年级没有开展实践活动的班级来比较,我们的优势非常明显。家长和学生对这样的实践活动兴趣很高,纷纷赞赏这样的实践体验。部分家长打趣地说,参与这样的实践学习,让他们和孩子们的关系都更和谐了!
通过对《认识人民币》这个单元的数学实践探索,我们和孩子们都受益匪浅,也给了我们很多教学上的启发。我们非常明显的感受到,数学实践对孩子们学习的帮助意义重大!它既能较全面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有效地提升和迁移。在未来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将继续积极探索具有开拓性的数学实践活动,增强数学教学中的趣味性,让孩子们切身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