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晓虹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小学生在学习中存在解决问题能力不足、学习能力不足、自主学习兴趣低等问题,论述提高小学生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的策略,认为教师可通过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借助日常生活,增加师生互动环节,鼓励学生互助学习、合作解决问题等途径改进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 实际数学问题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0A-0133-02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对小学生逻辑思维的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然而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不利于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抑制了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佳。新课改的推行,强调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科核心素养,对小学数学学科来说,就是强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当前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主要与学生的知识水平不足、教师的教学理念不新颖有关。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条件,没有知识作为依据学生便只能胡乱猜测,大大降低了解决问题的效率。部分小学生学习不认真,数学知识掌握不牢固,缺乏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比如一些重要的数学公式——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表面积计算公式等,他们时常混淆,这些情况导致他们无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传统教学以“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实践应用的体验,再加上数学学科抽象性、逻辑性较强,难度较大且相对枯燥,学生好奇、多动的天性得不到满足,难以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更不用说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了。知识水平不足,导致小学生即使想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也缺乏相关知识的支撑;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没有鼓励和提倡小学生活学活用,导致小学生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对自身重新定位,清楚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教师主要担任组织者、指引者。在课堂上教授新知识时,教师抓住小学生好胜、爱模仿的心理特性,在授课中穿插抢答的环节,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爱上数学,为学生主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铺垫。
例如在学习《乘法口诀》时,教师可以设置几道乘除法口算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抢答,问题的难度逐步加深,刺激小学生不断深入思考;在解决应用题时,可以让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对问题的看法等,并鼓励台下的学生积极参与分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表演舞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解题、分享,他们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二、与日常生活结合
培养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无论对小学生自身的发展,还是对国家教育质量的提高,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培养小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思路,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不利局面,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教师在课堂上设计和生活场景紧密结合的应用题,能激发学生活学活用数学知识,加强师生课堂交流和思维训练,也是提升小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
虽然小学数学知识难度较低,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一些小学阶段学习的基础数学知识。教师可将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与小学生的生活经历结合起来,适当设置数学问题,在生活中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学“小数乘除法”相关知识,教师可以鼓励家长在带孩子去超市购物时,向孩子“请求帮助”,让孩子根據物价标签进行计算——1.2元一斤的蔬菜买2斤花费多少……抓住小学生想帮忙、想表现自己的心理,刺激其去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运用知识、巩固知识,培养其解决问题的信心。
又如,许多小学生都会遇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如何分蛋糕,教师可以创设情境:爸爸生日时买了一个蛋糕,平均分为三份,请问爸爸那份生日蛋糕占整个蛋糕的几分之几?作为寿星,如果爸爸要多分得一些蛋糕,应该怎么分配呢?爸爸那份蛋糕又占整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创设这样的情境能够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自己所学数学知识,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动脑、爱思考,遇到问题就主动去解决。
三、增加师生互动环节
正如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言:“没有兴趣地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探求真知的欲望。”数学学习的魅力之一,在于有时一题可以多解,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解法,能够充分发散思维,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通常单一地讲解解题步骤,没有让学生参与解题过程,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形成思维惰性,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兴趣低下。基于此,教师应在数学课堂上增设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教学效果通常比单一讲授要更好。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长方形的相关知识时,常规的教学方法是直接画出相应的图形。教师可以增加师生互动环节,用尺子在黑板上画出一个长方形并向学生提问:如何将该四边形划分为四个相同的三角形,请同学们大胆想象、发散思维。以此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与学习的欲望,不断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鼓励互助学习、合作解决问题
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知识、能力有限,在学习中难免遇到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此时学生有可能由于畏难而放弃,打击其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该重视小学生互助学习的作用,平时在课堂上有意设置合作学习的环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小学生在独立思考、互相帮助中共同解决问题,刺激其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将小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将一个大问题分解为几个小问题,每个小组解决一个小问题。
例如,在教学“鸡兔同笼”问题时,教师可以设定一间只能装下100只腿的大屋子,各小组拥有屋子里的一个笼子。小组之间商量每个小组的笼子要装多少只腿,每个小组的成员讨论、计算本组笼子装几只兔子、几只鸡。这样一来,合作学习的范围由小逐步扩大,营造出更好的学习环境,增强学生之间、学习小组之间的协助。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发地进行合作学习。例如教学口算乘除法时,教师鼓励学生在课下与伙伴进行一问一答的活动——其中一人提问口算题,问题可以是自己设计的也可以参照口算本,另一人回答,两人合作学习、巩固知识,不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面对当前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自主学习兴趣低等现象,教师通过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借助日常生活,增加师生互动环节,鼓励学生互助学习、合作解决问题等途径改进教学,提高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责编 刘小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