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论述小学语文低年段识字教学策略,应避免枯燥乏味地死记硬背,重在用多元化丰富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点拨学生学会分类识记,思考识字规律、掌握识字方法、发展思維能力,从而活学活用,提升识字能力。
【关键词】语文低年段 识字教学 趣味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0A-0097-02
在小学语文低年段日常教学中,不难发现这样一种现象:虽然许多教师清楚地知道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教学的重难点,面对低年段学生需认识的1600个常用汉字,却缺少多元灵活的识字教学方法,以致于让学生机械重复地死记硬背生字,更有甚者通过布置学生多抄多写,让学生枯燥乏味地识记生字。这种“死记硬背”的识字教学方式,无疑是在简单粗暴地“扼杀”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忽略低年段孩子身心发展需求的识字愿望,造成学生出现识字能力的缺陷。中国教育学会小语教委会理事长崔峦在一次识字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提出,低年级语文教学好比金字塔的最底层,识字写字教学更是这底层中的基石,正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低年段的识字目标和实施建议中指出:“喜欢学习汉字、又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那么,如何扭转现实教学这种“死记硬背”的固化模式,达到识字教学“活学活用”有趣高效的华丽转身,从而为学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呢?笔者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低年段教材教学为例,在思考、探索、践行、反思,再实践、提炼、总结实际教学中进行识字策略。
一、激发识字兴趣,掌握识字方法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二年级孩子渴望学习新知,教师用多元形象化感知的学习方式,更能调动低年段学生识字的兴趣,激发起他们主动学习汉字的内驱力,在润物细无声的教学中掌握识字方法。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识字
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指导我们更好地学习语文。统编语文教材中呈现许多生活元素启发学生识字,打开学生在语文学习之旅的生活之窗,密切联系儿童的真实生活。如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识字“加油站”的课程表,及时又恰当地链接一年级小学生刚入校学习的汉字认知需求,教师在教学中不必生硬死板地让学生看课本中呈现的课程表,而是找准与学生生活需要的连接点创设情境识字。首先,教师提出班上一孩子的困扰问题:不知道明天会上什么课,应该带哪些书来学校?让学生自然而然进入帮助他人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自主发现粘贴在班级教室公务栏中的课程表,引出“数”“文”“音”等生字。其次,引导学生拿出相关学科的课本看封面识字,同桌互读,初步识字。最后请学生当小老师教全班读课程表的文字内容,加深识字,再回到课本中的课程表,参与“你问课程,我看表答”的活动,巩固识字。如此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识字,在不同情境多次再现生字,一回生、二回熟,于无形之中给予学生反复识记的机会,并运用到现实生活和学习当中。
(二)设计游戏,故事趣味识字
要想把枯燥无趣的识字课变身为有趣、有效的课堂,教师就要设计游戏活动和补充故事资料识字,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牢牢识记生字,感受到汉字的文化韵味。如教学统编版一年级下册的《姓氏歌》时,教师可以设计“找秘密大赛”的游戏激发儿童探秘的兴趣,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木子李”“弓长张”构字秘密,点拨识字方法,再放手让学生去发现其他生字的组合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把课前制作好的姓氏纸卡(例如“口”“天”“吴”)拿出来,请到讲台前开展仿造课文句式的“问答游戏”和打乱部件“拼一拼”的游戏。设计此游戏不仅让学生知道汉字分解部件拆分识记、组词识记等识字方法,以点带面接触到课本以外更多不同的姓氏,并迁移运用识字方法积累更多汉字,可谓一举两得。低年段的识字课堂不应止步于此,《姓氏歌》是根据《百家姓》编写而成,教师还可以补充中国姓氏由来的传说故事,进一步激发学生了解汉字的兴趣。
二、学习归类识字,发现识字规律
统编版语文教材的每个单元将有关联的汉字组成一个个小版块的“识字站”,再通过整套教材构建起学生学习汉字的认知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归类识字,进而发现识字的规律,搭建起识字脉络。对此,笔者总结以下五种识字归类方法。一是以字义归类。把有共性意义的汉字编放到一起进行集中性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字义来归类识记汉字。如一年级上册的《口耳目》一文,“口”“耳”“目”“手”“足”这五个生字都与人的身体器官有关系,从“足”联系到息息相关的动作“站”和“坐”,教师可以相机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和字卡图片识记“口、耳、目”,借用字理识字巧记“手”“足”,还可以鼓励学生演示动作,创编儿歌识记“坐”,如“两个小人坐在土地上”。当学习二年级下册《我是一只小虫子》课文时,还可以把“肩”“胳膊”“臂”“胃”“肾”等身体部分的字词归类在同一字义的字库里。二是以部件字音归类。把带有相同部件或相近字音的字进行集中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部件或字音来归类识记。如一年级下册《小青蛙》一课中,以“青”字带出的一串同部件且读音相近的字:“清”“晴”“请”“情”“睛”,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左边形旁表义,右边声旁表音的形声字特点规律,进而正确地区别使用。三是以构字特点归类。把有相同构字特点的汉字集中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构字特点来归类识记。如一年级上册《日月明》一课,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片感知,引导学生发现生字的构字特点,并思考这样构字的原因,点拨会意字的造字规律,让学生感受古人造字的智慧,体验到识字的乐趣。四是以识字方法归类。语文教师可以借鉴数学加减换算的方法,指导学生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方法进行识字归类。如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七的“识字加油站”,归类学习加一加、减一减偏旁或部件的方法。五是比较形近字、同音字归类。中国汉字较为复杂,形近字和同音字特别多,对此学生经常犯迷糊,教师引导学生将雷同的形近字、同音字归类进行对比识记,更有助于儿童正确识记汉字。如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七的字词句运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先观察“午”和“牛”、“己”和“已”、“刀”和“力”、“人”和“入”的不同,在观察对比中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创编顺口溜牢记,如“刀撇不出头,否则有危险;把刀拔出头,肯定有力气”等。又如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展示台中的同音字“汽水”和“气体”,也需引导学生发现不同,通过“汽水有水”“气体无水”理解字义进行识记。
三、发展思维能力,培养识字技巧
小学语文低年段识字课堂中,幾乎每节课每位教师都会提出相同的问题:“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学生总是以“炒旧饭”的形式加一加、减一减来识字,这样的识字教学只是停留在简单地“记住”字,久而久之就会惯性流于形式,缺少挑战性的思维学习活动,使学生感到乏味。如何在识字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呢?笔者在执教语文二年级上册《纸船和风筝》这篇全文不注音的课文中,学生一开始读课题遇到了“筝”这个生字,顿时被难住了,教师鼓励学生借助学过的识字方法进行有理有据地猜读,此时有的学生知道了争取的“争”,由此猜读出“筝”;有的看到课文插图放的风筝,便猜读是风筝的“筝”;还有的学生认识“风”字,结合课文语境和生活经验组词为“风筝”,猜读出是“筝”字。可见,学生借助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课文插图和生活经验大胆猜读,虽然猜对其“音”,却未解其“义”和“形”。此时呈现课文风筝的插图,引导学生张开思维的触角,观察风筝的骨架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再联系古代风筝的初样,采用字理识字的方法,使学生知晓风筝与竹片、竹条有关,并逐渐演变至今成为“筝”字。这样教学,在猜读中引导学生思考、观察、分析、综合、比较、推理,并把猜想的过程说清楚,于无形之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又如“鼠”字,古人写“鼠”特别有意思,就像画了一只小老鼠。首先,教师出示古人写的三个有关动物名称的字①②③,让学生从中找到“鼠”,引导学生大胆观察、综合比较后说明猜读的理由。教师接着启发提问:“你能从汉字‘鼠中找到它咬的碎屑物吗?”从直观图像转化为抽象字形,完成字音到字形、字义的融合。最后,学生猜读①和③号字是已经学过的哪两个生字(一年级下册《咕咚》中的“鹿”和“象”),并说出理由。在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断探索音、形、义之间的关系,并运用已知方法迁移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有效地提升识字能力。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是引导学生去思考,独立掌握它们。”小学语文低年段的识字教学也是如此,教师重在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点拨学生学会分类识记,思考识字规律,掌握识字方法,发展思维能力,从而活学活用,提升学生识字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义务教育语文二年级上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3]温儒敏.如何用好“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J].小学语文,2017(Z2)
作者简介:邱晖(1987— ),女,广西贺州人,中小学一级教师,文学学士,先后荣获南宁市“教学骨干”、南宁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称号,获2017年“七彩语文杯”第七届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广西赛区一等奖,研究方向:小语教学。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