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教师固化的教案、填鸭式的教学手段、单一乏味的评价方式等现状,从教学目标定位、学生思维训练、课堂有效交互、梯度设置练习等方面提出解决办法,让学生不断超越现有的学习状态,实现自我学习、自我验证归纳的良性循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目标定位 思维训练
有效交互 梯度练习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0A-0020-02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存在固化的教案、填鸭式的教学手段、题海战术的练习、单一乏味的评价方式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教学对策,改进了教学方式,收到了理想的效果,现将笔者的点滴思考和做法与大家分享。
一、掌好舵,目标不偏离
教案是教师教学启航的指挥棒,教案备得如何,将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至关重要的影响。在每节课的备课时,笔者会认真考虑以下三个问题:我的学生在哪里?这节课我将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学生怎样才能到达那里?
第一个问题:我的学生在哪里?其实就是要求教师通过前测,找准学生思维的起点和盲点。前测就是教师在组织学生探究新知之前,根据教学内容需要设计少而精的检测题,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以便根据检测结果调整教学流程。前测,既能帮助教师开展新知教学提供依据,同时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看不到的思维变得清晰可见。前测的内容包括知识的回顾、知识的举一反三、知识的应用能力等。第二个问题:这节课我将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即是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教学目标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深刻领会新课标的精神,深入钻研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況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让目标引领教与学的全过程。第三个问题:学生怎样才能到达那里?这个问题是关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怎样的教学手段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从而落实“四基”,培养“四能”。
二、重思维,课堂有活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更多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动手实践、合作探究,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不能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下放学习的主动权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数学,并会用观察、猜想、想象、验证、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等思维方式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所以,让学生亲历学习活动的过程,发现学习方法,培养数学思维,感悟数学思想,建立数学模型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前要思考的问题。
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激发学生思维的直觉性,提高学生进一步探究的热情。例如,在引导学生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时,笔者从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出发,启发学生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学生进行上述猜想后,笔者下放学习主动权给学生分小组探究,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利用图形的折叠、割补等方法探索,发现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为长方形,进而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个探究过程,实际上是把一般化归到特殊,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思考探究过程。经历这样的动手实践过程,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可以达到探究性理解的水平,促进了学生猜想、验证、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的发展。
其次,教师还要善于提供开放性问题,启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多向度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时,当学生探究发现三角形两条短边之和大于最长的边这一核心结论后,笔者设计一道开放题:8cm、5cm、( )cm,( )为多少厘米的时候可以围成三角形。学生很快知道了答案可以是4厘米至12厘米。此时笔者提问:“当( )代表13时,能围成三角形吗?”学生一下子就被问题难住了,此时,笔者再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引发学生的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和整体思维,使学生的思维随着数据和图形的不断变化而变化,找到突破问题的实质,深化对问题的认识,体现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三、多交互,灵动有实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堂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但是,有的教师还是使用传统的、单一的授课方式,无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无法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合作交流是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它能够让数学课堂更加灵动有活力。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还能增加学习的信息量,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课堂上常用的交互方式方法有很多,如:学生独立思考之后的小组内的交流互动、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交流互动;如果交流的内容容量较大、难度较高的时候,还可以组织学生组成团联队,让学生在团联队内进行汇报、交流、修改等。除了以上的几种交互,全班的交互也是不能忽略的。全班的交互一般是交互的最后环节,它可以弥补各小组、团队或团联队的局部范围交互,让全体学生都能学习到不同的好方法,启迪学生的思维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教师如果能根据教学需要组织学生进行交互学习,我们将会看到学生在交互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奥妙,数学也会因此而充满魅力。例如,笔者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这个单元的复习课的时候,先是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选择不同的侧重点整理知识和练习并记录在大卡上,再组织不同小组之间交换大卡学习。这样组际之间的交互,不仅节约了整理知识的时间,还能通过交互博采众长。
四、巧练习,学生有兴趣
数学知识确实需要多做多练,才能有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很多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牢固掌握知识,通常会给学生布置大量的练习题,认为只要多做,学生的学习成绩就一定会有提升。然而,这种做法却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情绪,一味地进行题海战术,可能会导致学生出现厌烦心理,严重的还会抵触数学学科的学习,进而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巧练习显得尤为重要了。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对数学知识能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做到学以致用。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时,笔者设计了如下两道综合练习题:
(1)牙膏问题。牙膏厂将牙膏口的直径由原来的0.5厘米改为0.4厘米。如果每人每天使用牙膏的长度是2厘米左右,一年时间内,每个人大约要比原来少用多少立方厘米牙膏?
(2)自来水水管问题。某位同学洗手时忘记关闭自来水龙头。该自来水管的内直径是3厘米,自来水的流速为每秒5米。请问:这位同学10分钟浪费了多少升水?
通过问题的变化使练习的难度升级,促使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識储备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使数学学习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手段。除此之外,笔者还根据学情设计了整理型练习、纠错型练习、阅读型练习、创编型练习等。不同的练习题不仅给予了学生丰富的练习世界,还能极大限度地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给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变化。
五、用理念,质量有保证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样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如果只是单纯地让学生自己思考、自主发言,则那些比较贪玩的孩子就会放弃思考,久而久之,边缘学生就会越来越多,会思考的学生越来越少,导致那些不愿意融入课堂学习的学生的学习状态越来越差。分组讨论或活动不仅可以推动学生主动思考,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对他人价值的欣赏肯定,这些对小学生来说都是难能可贵的品质。学生在交流中解答疑惑,获取知识,增进交流,获得对自己和他人的认可,这样的课堂形式是值得采用的。通过运用这样的教学理念,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课前笔者布置学生准备一些圆形的物体。有的学生准备了硬币,有的学生准备了用硬纸板做的圆,有的学生准备了瓶盖,还有的学生准备了饮料罐……然后,笔者引导学生分成小组探索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想办法找出这些不同的圆的周长。学生在笔者的组织引导下,通过合作交流、各抒己见、互相启发、讨论,发现了用滚动法、绕绳法、折叠法等,推算出了整个圆的周长。由此可见,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探索的时空,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实实在在地经历体验和发现,促进学生获得广泛的、丰富的、真实的数学活动经验,掌握有趣、有用的数学知识。
总之,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场所,想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有现实性和探索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教案管理、思维能力培养的管理、交互的管理、练习的管理尤为重要,不但可以赋予学生数学学习鲜活的生命力,为学生的发展奠基,还可以让学生学会知识和能力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和谐发展。
作者简介:梁佳妮(1982— ),女,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曾获评为国家教育部课程改革优秀教师、广西科研工作先进个人,撰写的多篇论文发表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广西教育》等杂志上,主要从事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
(责编 林 剑)